津浦大塘,蚌埠名片之一,是修建津浦铁路取土时留下的一个人工塘,后来经多次扩建、修整,逐步建成美丽公园。它南北长而东西窄,如一巨人的脚印积水成塘,拥有约4公顷的水面。尽管坐落在闹市中心,却是一处绿意盎然、闹中取静的天然氧吧。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苍翠的树木,其中不乏堪称“镇园之宝”的法国梧桐树。每天公园里从早到晚人员络绎不绝,游玩的、照相的、展览的、唱歌的、跳舞的、学琴的、锻炼的等等,是蚌埠人民消闲、娱乐、游玩、避暑的好去处。
津浦大塘不仅是一个公园,也是几代蚌埠人生活的映象与记忆。蚌埠人从老到少,几乎无人不晓这蕴藏着深厚的蚌埠历史及文化的内涵的大塘公园。津浦大塘一百多年的历史印证着蚌埠的百年发展历程,它的兴衰繁华与蚌埠的城市发展一脉相承。
据史料记载,1909年至1917年间,当局为建设津浦铁路需要,在这里挖取土方形成一个大坑,俗称津浦大塘。1919年,怀远秀才宋光佑租下大塘东岸高姓田地八亩种植各种花卉,取名“八亩园”,搭有茶馆、戏台供人赏花消遣。日军侵略蚌埠后,这里垃圾成堆,大塘成为污垢之地,昔日“八亩园”成为乱坟岗。新中国成立的初期,蚌埠市人民上下团结协作,齐心整治满目疮痍的大塘公园。全市的工人、干部、驻军、居民、学生,每天约有2000人次出工,清除掉大塘臭水中的污泥两万多立方米,开挖土方45000立方米,砌筑石坡3700平方米,围护了新开辟的水塘。1957年秋季,为了支援农业,津浦大塘的土方被再次挖填,并堆置到塘中间形成小岛。土方基本完成后,建筑部门砌石块护坡,园林部门同时进行大塘周围的植树绿化等工作。此后,大塘公园逐步完善。新建的“红旗”和“跃进”两座石拱桥,把水面分成南北两块,桥南大片水面,可供游船划行;桥北是清幽的水面。同时修建环湖道路,安装上环绕大塘的路灯,栽植各类花草树木1500多棵。游人循着环塘路,登游船码头,荡舟水上,也可漫步林荫小道,在凉亭、茶社观光休息。水上公园与南山相互呼应,为城市带来了灵秀之气。漫步大塘小径,参天的法梧树随处可见,不时能听到树梢传来的清脆鸟叫声。园内的法梧树共有298棵,每年秋季,那层层泛黄的梧桐叶,是珠城市民镜头下极爱的一景,不少法梧的枝干比6层楼房还要高,树梢向上蔓延生长,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津浦大塘一角 马晓刚 摄
1959年,大塘公园陆续建起溜冰场、餐厅、小卖部、塘中岛“蜀亭”,并布置了各类石桌、石凳等便民设施。为便于管理,1963年公园建起砖砌围墙和南门、东门两处管理用房。此后两年内,大塘公园与南山儿童公园地下通道建成,让两个公园真正连为一体。
上世纪80年代,蚌埠市再次对大塘公园进行全面修缮,公园改造突飞猛进,公园面积扩建至6.9公顷,游船码头、三角亭等建筑相继建成。游船环绕的岛上,建成了双层的八仙亭,连接西岸修筑了九曲桥。原有的茶社平房处,重建了一座传统古典式的两层建筑,因与岛上八仙亭上的石雕“八仙”遥相呼应,取名“醉仙楼”。在体现了园子厚重的百年文化历史内涵的同时,新增了园林小品雕塑、假山、角亭,种植了各种花卉、绿篱、草坪以及其他园林设施,成为一座较为完备的水上乐园。
1999年,市政府对大塘公园及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还绿于民,修缮改造了风荷桥、东西三亭两廊、南大门牌坊等,园内绿化布局和档次进一步提升。公园依托湖湾、半岛等地势,重点打造轻舟泛漪、风荷夜咏、舞文弄墨、博弈天地等八处景观,色、香、形、游俱全。2022年,市园林处在公园原有的亮化基础上新增照明路灯28盏,新增路灯外观简洁耐看,不仅光线明亮柔和,而且更加环保节能,进一步优化了公园景观照明环境,丰富了公园亮化的景观层次。每当夜幕降临,楼台亭阁的灯光轮廓倒映水面;华灯初放,园内光影斑斓。市民徜徉其间,身心倍感舒爽。
大塘公园的名字也几经变迁,经过了从原先的“津浦大塘”到“延安公园”到“珠园”又回归到“津浦大塘”的历程。2016年11月,市园林部门根据前期向市民发出的名称征集令,将公园恢复名为“津浦大塘公园”,并于12月5日对市民开放。
时至今日,津浦大塘依然是蚌埠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之地。这里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大爷大妈们”,他们的爱好非常广泛,唱歌、跳舞、杂耍,样样精通。这些年,津浦大塘更像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大四合院,街坊邻居每天都会来串串园子,唠唠家常,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跳跳舞、练练书法、喂喂鱼,延续的是快乐,更是一分城市记忆。经历了百年风霜的津浦大塘成就了现在这番祥和宜人的景象。它是蚌埠的守护神,静静地护佑着这座城市这片净土,继续见证着蚌埠未来的发展。(作者 刘菲菲 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