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 多方发力向“白色污染”宣战

2023-12-07 20:23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塑料从诞生以来,就因为其防水、抗腐蚀等优势被广泛使用。然而,过度使用塑料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对土壤、水体以及空气造成污染,影响水质以及水中生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危及动物生存,也会间接损害人体健康……

早在2008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一次性超薄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向“白色污染”宣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019年,蚌埠出台《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禁塑”长效机制。2021年,我市明确:禁止生产、销售、提供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禁止、限制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那么,“禁塑令”推行以来,落地情况究竟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且看记者的深度报道。

——编者

现场直击——

一次性塑料制品明显减少

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吸管变成纸质的,超市购物袋变成了可降解的环保袋……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逐渐得到推广。

执法人员对经营户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检查

在宝龙广场某奶茶店,记者点了一杯奶茶后,店员递上来一根可降解塑料吸管。记者看到,无论是包装袋还是吸管,都是用的可降解材质。“为了环保,去年我们所有连锁店的包装袋、吸管都‘换装’了。”店员说,“我们也准备了纸质吸管。不过,纸吸管由于长时间浸泡会变软,所以我们会提醒顾客尽快饮用。”在其他多家奶茶店内,均能看到线下门店上线了可降解材质吸管,而打开外卖平台,也能发现一些奶茶店会在平台上提示顾客:响应环保号召,推荐使用环保的PLA可降解吸管。

“平时经常喝奶茶,可降解材质的吸管或者纸吸管都比塑料吸管用起来要健康的,我个人比较支持的。”资深“奶茶爱好者”刘艺筱表示,像咖啡店、奶茶店的饮品“换装”,对于口感没有影响,自己也愿意多花一些钱选择可降解的吸管和包装。

而外带、外卖中,记者发现,商家使用的塑料袋也逐渐更换为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正值中午用餐时间,马路上不时有穿着橘色、蓝色工作服的外卖骑手穿过。在一家寿司店门口,骑手正在等待老板打包食物。这家店用的是纸质盒子打包,装订盒子的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对此,这家店负责人张先生表示,以前打包都是用塑料盒子,去年店里开始使用纸质打包盒了。“‘禁塑’需要每一个人贡献一份力量,环境才能变得更好。虽然纸质打包盒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是在自身条件允许范围内,希望自己能为‘禁塑’作点贡献。”

在大部分便利店、超市内,也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我们超市提供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是收费的。尽管这种塑料袋几毛钱一个,但索要塑料袋的顾客明显减少了。现在大家来超市,大多会自带购物袋,有的消费者还会反复拿着我们超市的购物袋来买东西。”某超市收银员王女士说。

检查餐饮用具

不过,在部分集贸市场、餐饮、大学城美食街等领域,如小饭店、小超市、小摊贩、小农贸市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依然存在,甚至还发现了早就禁止生产、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餐盒,商家免费提供,消费者也可以随意使用。一位卖蔬菜的商贩告诉记者:“顾客买点葱也要配个袋子,不给人家就不买。如果再配个可降解塑料袋,那成本太高,不划算。”

禁塑之路——

部门协同遏制“我行我塑”

推进消费更新换“袋”

连日来,记者在商场、农贸市场、餐饮店等地随机采访了10余位市民和10余位商家,他们纷纷表示支持和理解“禁塑”工作。但在他们的印象中,“禁塑”仅仅是禁“塑料袋”。

“我们店里用的是纸质包装袋。”近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对辖区内经营户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检查时,一家咖啡店的负责人主动表示,店里并没有用塑料袋。而在检查中,其吸管等都被检测证明,所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PP材质。

入店查看商品

其实,“白色污染”不仅仅指的是塑料袋,“禁塑”禁的不单单是塑料袋。2021年,我市施行《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其中规定,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包括相关医疗器械)。2023年1月1日,全市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全市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市城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扩大至县城建成区。此外,全市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及刀、叉、勺。

“工作人员对禁塑令的知晓率还不够高”“像这种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允许使用”……检查组深入商场、超市、奶茶店等,围绕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超薄塑料购物袋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塑料制品替代产品推广等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部分问题,辖区商务部门现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下一步,我们还将及时开展全覆盖联合执法检查,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淮上区商务局执法人员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传统的“塑料”由于制作工艺的简便以及成本的低廉,基本上是由提取或者化学合成的相关材料,常见的塑料基本上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这些材料都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自然降解的。而可降解塑料包装的原材料能够实现商业化使用的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等。目前,在市面使用的大多集中在PLA和PBAT两类。“由于塑料材质较为复杂,去年,市场监管部门引进了塑料快检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科长喻静告诉记者,执法人员在开展日常禁塑工作时,使用该仪器对产品进行检测,仅几秒钟后快检仪便能显示测试产品是PE、PP还是PLA材质。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执法依据,快速做出判断,凭执法依据对违规商家进行相关处理。

市场用的纸杯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相关部门持续对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市场部门与商务部门建立了联合检查机制,扣押了一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处罚了一批违法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勺)的餐饮店。“通过行政处罚,目的是希望广大超市、商场、餐饮及塑料制品销售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购销台账,落实进货查验等制度,做到不购进、不销售、不提供、不使用‘禁限’塑料制品,推进消费更新换‘袋’。”喻静表示。

未来之路——

落实禁塑令须多措并举

加强引导全民参与

“禁塑”是个漫长的过程,全面“禁塑”久久为功。其中,最令人关心的问题就是需要具有高性价比的替代性可降解制品。

目前,市场上替代品主要有: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可重复使用的产品;纸制品;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三四倍,有的甚至更高。“顾客过来买菜,一般会挑选不同种类的菜品,他们就要提供多个袋子进行分装。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贵,一个要五六毛钱,这样成本就会随之增加。”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说出自己为何不更换可降解塑料袋的原因。

如何破解价高难题?“其实,蚌埠有着自身的产能优势。全市现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基材料企业30家,其中丰原集团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聚乳酸生产线,众多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并打破国外龙头企业对高光学纯乳酸及丙交酯的技术垄断,打造了国内首条从葡萄糖发酵开始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另外,蚌埠还有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生物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基聚合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安徽生物基新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重大平台支撑。”市政协委员、民盟蚌埠市委专职副主委王亦众表示,民盟蚌埠市委就曾集体提案《关于打造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示范区的建议》,其中提到,要加大示范区使用生物基材料规模,制定出在示范区内大面积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计划。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示范区使用新型材料,尽快实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让“禁塑令”在本地落地落稳。

王亦众还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环保监管等方式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同时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提高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而推进全生物降解材料制品产业发展。

“为支持、推动相关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禁塑令进一步实施,我市从加大执法部门对禁塑违规案件的查办力度、持续推进建设生物降解材料全产业链、持续加大禁塑工作宣传力度三方面扩大禁塑成果。”喻静表示,2022年,蚌埠丰原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唯一指定生物降解餐具供应商,打出了蚌埠丰原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品牌。在安徽丰原集团旗下的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帮助下,我市各大塑料制品企业逐步用聚乳酸可降解原料代替现有不可降解原料,推动食塑同源聚乳酸全面市场普及。多家生物降解产品企业已具备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

现如今,部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产品,正“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多家生物降解产品企业开展销售网点布局,以义乌商贸城为核心,向周边县区辐射。全市建成区有42家集贸市场统一采购了一批模板塑料袋,推广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生鲜产品包装膜袋。700余户经营户开始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部分菜场设置了智慧投放点,市民可通过环保袋发放机免费领取可降解塑料袋。

“现在买菜我都是自带菜篮子,这样既省钱又环保!”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禁塑”已融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不仅养成了外出购物随身携带购物袋、菜篮子的习惯,退休后的她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宣传“禁塑”知识,开展垃圾分类等。“我希望通过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把绿色环保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禁塑”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我市还将开展新技术对外合作,吸引国际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技术企业在蚌埠开展研究和技术推广,在解决塑料污染、扩大替代产品等方面探索出更多的“蚌埠经验”。同时,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倡议市民主动抵制“白色污染”,争当“禁塑”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

22

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塑料从诞生以来,就因为其防水、抗腐蚀等优势被广泛使用。然而,过度使用塑料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对土壤、水体以及空气造成污染,影响水质以及水中生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危及动物生存,也会间接损害人体健康……

早在2008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一次性超薄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向“白色污染”宣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019年,蚌埠出台《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禁塑”长效机制。2021年,我市明确:禁止生产、销售、提供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禁止、限制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那么,“禁塑令”推行以来,落地情况究竟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且看记者的深度报道。

——编者

现场直击——

一次性塑料制品明显减少

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吸管变成纸质的,超市购物袋变成了可降解的环保袋……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逐渐得到推广。

执法人员对经营户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检查

在宝龙广场某奶茶店,记者点了一杯奶茶后,店员递上来一根可降解塑料吸管。记者看到,无论是包装袋还是吸管,都是用的可降解材质。“为了环保,去年我们所有连锁店的包装袋、吸管都‘换装’了。”店员说,“我们也准备了纸质吸管。不过,纸吸管由于长时间浸泡会变软,所以我们会提醒顾客尽快饮用。”在其他多家奶茶店内,均能看到线下门店上线了可降解材质吸管,而打开外卖平台,也能发现一些奶茶店会在平台上提示顾客:响应环保号召,推荐使用环保的PLA可降解吸管。

“平时经常喝奶茶,可降解材质的吸管或者纸吸管都比塑料吸管用起来要健康的,我个人比较支持的。”资深“奶茶爱好者”刘艺筱表示,像咖啡店、奶茶店的饮品“换装”,对于口感没有影响,自己也愿意多花一些钱选择可降解的吸管和包装。

而外带、外卖中,记者发现,商家使用的塑料袋也逐渐更换为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正值中午用餐时间,马路上不时有穿着橘色、蓝色工作服的外卖骑手穿过。在一家寿司店门口,骑手正在等待老板打包食物。这家店用的是纸质盒子打包,装订盒子的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对此,这家店负责人张先生表示,以前打包都是用塑料盒子,去年店里开始使用纸质打包盒了。“‘禁塑’需要每一个人贡献一份力量,环境才能变得更好。虽然纸质打包盒的成本要高一些,但是在自身条件允许范围内,希望自己能为‘禁塑’作点贡献。”

在大部分便利店、超市内,也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我们超市提供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是收费的。尽管这种塑料袋几毛钱一个,但索要塑料袋的顾客明显减少了。现在大家来超市,大多会自带购物袋,有的消费者还会反复拿着我们超市的购物袋来买东西。”某超市收银员王女士说。

检查餐饮用具

不过,在部分集贸市场、餐饮、大学城美食街等领域,如小饭店、小超市、小摊贩、小农贸市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依然存在,甚至还发现了早就禁止生产、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餐盒,商家免费提供,消费者也可以随意使用。一位卖蔬菜的商贩告诉记者:“顾客买点葱也要配个袋子,不给人家就不买。如果再配个可降解塑料袋,那成本太高,不划算。”

禁塑之路——

部门协同遏制“我行我塑”

推进消费更新换“袋”

连日来,记者在商场、农贸市场、餐饮店等地随机采访了10余位市民和10余位商家,他们纷纷表示支持和理解“禁塑”工作。但在他们的印象中,“禁塑”仅仅是禁“塑料袋”。

“我们店里用的是纸质包装袋。”近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对辖区内经营户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检查时,一家咖啡店的负责人主动表示,店里并没有用塑料袋。而在检查中,其吸管等都被检测证明,所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PP材质。

入店查看商品

其实,“白色污染”不仅仅指的是塑料袋,“禁塑”禁的不单单是塑料袋。2021年,我市施行《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其中规定,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包括相关医疗器械)。2023年1月1日,全市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全市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市城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扩大至县城建成区。此外,全市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及刀、叉、勺。

“工作人员对禁塑令的知晓率还不够高”“像这种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允许使用”……检查组深入商场、超市、奶茶店等,围绕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超薄塑料购物袋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塑料制品替代产品推广等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部分问题,辖区商务部门现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下一步,我们还将及时开展全覆盖联合执法检查,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淮上区商务局执法人员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传统的“塑料”由于制作工艺的简便以及成本的低廉,基本上是由提取或者化学合成的相关材料,常见的塑料基本上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这些材料都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自然降解的。而可降解塑料包装的原材料能够实现商业化使用的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等。目前,在市面使用的大多集中在PLA和PBAT两类。“由于塑料材质较为复杂,去年,市场监管部门引进了塑料快检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科长喻静告诉记者,执法人员在开展日常禁塑工作时,使用该仪器对产品进行检测,仅几秒钟后快检仪便能显示测试产品是PE、PP还是PLA材质。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执法依据,快速做出判断,凭执法依据对违规商家进行相关处理。

市场用的纸杯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相关部门持续对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市场部门与商务部门建立了联合检查机制,扣押了一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处罚了一批违法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勺)的餐饮店。“通过行政处罚,目的是希望广大超市、商场、餐饮及塑料制品销售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购销台账,落实进货查验等制度,做到不购进、不销售、不提供、不使用‘禁限’塑料制品,推进消费更新换‘袋’。”喻静表示。

未来之路——

落实禁塑令须多措并举

加强引导全民参与

“禁塑”是个漫长的过程,全面“禁塑”久久为功。其中,最令人关心的问题就是需要具有高性价比的替代性可降解制品。

目前,市场上替代品主要有: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可重复使用的产品;纸制品;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三四倍,有的甚至更高。“顾客过来买菜,一般会挑选不同种类的菜品,他们就要提供多个袋子进行分装。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贵,一个要五六毛钱,这样成本就会随之增加。”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说出自己为何不更换可降解塑料袋的原因。

如何破解价高难题?“其实,蚌埠有着自身的产能优势。全市现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基材料企业30家,其中丰原集团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聚乳酸生产线,众多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并打破国外龙头企业对高光学纯乳酸及丙交酯的技术垄断,打造了国内首条从葡萄糖发酵开始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另外,蚌埠还有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生物可降解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基聚合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安徽生物基新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重大平台支撑。”市政协委员、民盟蚌埠市委专职副主委王亦众表示,民盟蚌埠市委就曾集体提案《关于打造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示范区的建议》,其中提到,要加大示范区使用生物基材料规模,制定出在示范区内大面积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计划。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示范区使用新型材料,尽快实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让“禁塑令”在本地落地落稳。

王亦众还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环保监管等方式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同时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提高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而推进全生物降解材料制品产业发展。

“为支持、推动相关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禁塑令进一步实施,我市从加大执法部门对禁塑违规案件的查办力度、持续推进建设生物降解材料全产业链、持续加大禁塑工作宣传力度三方面扩大禁塑成果。”喻静表示,2022年,蚌埠丰原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唯一指定生物降解餐具供应商,打出了蚌埠丰原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品牌。在安徽丰原集团旗下的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帮助下,我市各大塑料制品企业逐步用聚乳酸可降解原料代替现有不可降解原料,推动食塑同源聚乳酸全面市场普及。多家生物降解产品企业已具备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

现如今,部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产品,正“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多家生物降解产品企业开展销售网点布局,以义乌商贸城为核心,向周边县区辐射。全市建成区有42家集贸市场统一采购了一批模板塑料袋,推广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生鲜产品包装膜袋。700余户经营户开始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部分菜场设置了智慧投放点,市民可通过环保袋发放机免费领取可降解塑料袋。

“现在买菜我都是自带菜篮子,这样既省钱又环保!”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禁塑”已融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不仅养成了外出购物随身携带购物袋、菜篮子的习惯,退休后的她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宣传“禁塑”知识,开展垃圾分类等。“我希望通过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把绿色环保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禁塑”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我市还将开展新技术对外合作,吸引国际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技术企业在蚌埠开展研究和技术推广,在解决塑料污染、扩大替代产品等方面探索出更多的“蚌埠经验”。同时,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倡议市民主动抵制“白色污染”,争当“禁塑”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