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欢迎来到→二马路

2023-12-30 10:30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客户端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他们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请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上周,已推出第一季第一期,我在青年街,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和第二期,我在火车站、小南门,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

今天,第一季第三期,欢迎来到二马路。

『 二马路』  

1908年开始修淮河铁桥后,蚌埠古渡从码头岸边的集市土街向南,自然形成一条街市,被称为“老大街”。这条街全长不过百余米,因建桥工人及最早开办的货物转运公司的生活服务需要,它向东南侧衍生了一条街,被称为“头道街”(后称“华昌街”)。继续向南,再向东衍生出的第二条街,称“二道街”,即二马路的前身。1913年后,虽然大马路还没形成,由于倪嗣冲在火车站对面建起了安徽省督军公署,这条“二道街”继续向东延长,直到火车站一带,路两旁不断兴建起了旅馆、饭店、商店、作坊,其间最窄街道不过三、五米宽。

二马路(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三月十一上午,在二道街与尚没形成的大马路之间,也有说在淮珠市场附近,一家木匠铺不慎失火。当时街道民房多是草顶或席棚。二道街繁华地段楼房也是木结构,火势突起,使刚刚兴起的“二道街”包括淮珠市场一带,顿时成为一片火海。火灾后二道街重新辟宽,两旁兴建了砖瓦房屋,正式更名“二马路”。1929年方振武在蚌任省政府主席,为筹备首先在蚌埠设市,把这条街道第一次铺设成柏油路面,它西起升平街,东至火车站对面的交通路,长达500多米,成为与大马路平行的东西向主要干道。它神奇的应验了民间所谓“过火地旺”的说法,很快成为皖北商埠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街市。 

二马路因靠近老船塘码头和小站台铁路专用线,自西向东,很快延伸开来。来自上海等地的食糖、洋纸、日用杂货的商店,被称“糖纸业”。1937年以“青阳帮”为代表出现了24家商店。向东经过兴平街、老大街、中山街,中荣街,到横铁路道口,分布有老凤祥银楼、杨学记、三级鞋店、稻香村糕点杂货店、亨得利钟表店、裕华五金商店、聚美斋纸号。同时,还有商务书局蚌埠经销处、蚌埠邮电局等单位。浙江绍兴人1927年在蚌埠开办天成百货公司,门额上有用浮雕做成的字号及老鹰在地球上的图徽,引入上海都市繁华的气息。从这时开始,蚌埠的百货业以商品齐全、规模宏大而冠绝皖北,其经营范围涵盖皖北各县,与盐、粮等业成鼎足之势。到1936年,本市京广百货、绸布、糖纸、服装、鞋帽业发展到193家。

二马路(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津浦铁路经过的二马路铁道口,又把这条繁华的街道分为两段。从铁道口向东到国富街,是经营上海等地的西药业集中地段,药房近20家。其中像中法、宝威、济华、太和、华美药房,直接挂出上海药厂招牌,经销代销。许多药房经营中,还为顾客代配处方、设坐店医生,成为二马路商业街的一大特色。由南京人落户在蚌开设的“王恒昌药房”,1932年也在二马路东段开业,成为闻名皖北的中药房。那时的二马路,展现了当年都市的时尚风采。华昌街二马路口,常常成为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的地方。盐粮和其它农副产品集散在经一路盐粮行;“京广洋货”和其它日用消费品,从二马路市场返销各地。客商们在商贸交易之后,都会在这里感受一下都市的繁华。他们常常感叹道,没到二马路,就算没到蚌埠来!蚌埠人夸耀的所谓“中国有上海,蚌埠为下海”,正指此处情景。

二马路(李家富拍摄于2001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蚌埠在全省第一个设市,曾经有过短暂繁荣。华昌街二马路口,常常成为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的地方。每逢维多利电影院进出场,更是行人难以通过。盐粮客商、外地来埠的人,都把二马路商店的“布晃子(店号招牌)、黄包车的摇铃声、铁道口的木横匾(铁道口木护栏)”,当作市景欣赏。那些身穿绫罗绸缎、西服革履的各色人等,都让乡村进城的人大开眼界。还有那些喜欢炫耀的人,骑着自行车单撒把,另支手还扶着头顶的大西瓜,穿行在人群中,惹得乡下人把他当成风景来看。若遇上商户开业,小家鸣炮挂牌,较大规模的要举行隆重的开业升匾仪式,业主设宴招待有关人士,顾客又可得到优惠。大商户开业都有张灯结彩、乐队吹打、剪彩庆贺等仪式,声势隆重非同一般,引来人群围观,水泄不通。

二马路(李家富拍摄于1995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蚌埠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在大马路竣工营业。其后,蚌埠邮电局、蚌埠戏院、新华书店、金山饭店、同源茂饭庄、服装公司、文教用品等单位,都在大马路新建。解放前繁华的二马路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大马路。二马路大部分商店房屋改成商业职工宿舍,所剩商店仅有40余户。1979年市政府决定把这条街首先开放,办成小商品市场,到1985年底,固定摊点发展到515个,街两侧的商店已发展到110户。品种已扩大到13大类5000余个,市场上不仅有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针线、钮扣、鞋样、花边、儿童用品,还有款式新颖的中、高档毛呢衣、裘皮衣,以及做工考究的男女西装、猎装、大衣等各式服装。当时,已经成为在全国率先开放的小商品市场,在蚌埠周边地区客商中,再次流行起“不到二马路,没算到蚌埠”这句话。

二马路今貌(田万荣拍摄于2023年12月)

49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客户端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他们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请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上周,已推出第一季第一期,我在青年街,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和第二期,我在火车站、小南门,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

今天,第一季第三期,欢迎来到二马路。

『 二马路』  

1908年开始修淮河铁桥后,蚌埠古渡从码头岸边的集市土街向南,自然形成一条街市,被称为“老大街”。这条街全长不过百余米,因建桥工人及最早开办的货物转运公司的生活服务需要,它向东南侧衍生了一条街,被称为“头道街”(后称“华昌街”)。继续向南,再向东衍生出的第二条街,称“二道街”,即二马路的前身。1913年后,虽然大马路还没形成,由于倪嗣冲在火车站对面建起了安徽省督军公署,这条“二道街”继续向东延长,直到火车站一带,路两旁不断兴建起了旅馆、饭店、商店、作坊,其间最窄街道不过三、五米宽。

二马路(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三月十一上午,在二道街与尚没形成的大马路之间,也有说在淮珠市场附近,一家木匠铺不慎失火。当时街道民房多是草顶或席棚。二道街繁华地段楼房也是木结构,火势突起,使刚刚兴起的“二道街”包括淮珠市场一带,顿时成为一片火海。火灾后二道街重新辟宽,两旁兴建了砖瓦房屋,正式更名“二马路”。1929年方振武在蚌任省政府主席,为筹备首先在蚌埠设市,把这条街道第一次铺设成柏油路面,它西起升平街,东至火车站对面的交通路,长达500多米,成为与大马路平行的东西向主要干道。它神奇的应验了民间所谓“过火地旺”的说法,很快成为皖北商埠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街市。 

二马路因靠近老船塘码头和小站台铁路专用线,自西向东,很快延伸开来。来自上海等地的食糖、洋纸、日用杂货的商店,被称“糖纸业”。1937年以“青阳帮”为代表出现了24家商店。向东经过兴平街、老大街、中山街,中荣街,到横铁路道口,分布有老凤祥银楼、杨学记、三级鞋店、稻香村糕点杂货店、亨得利钟表店、裕华五金商店、聚美斋纸号。同时,还有商务书局蚌埠经销处、蚌埠邮电局等单位。浙江绍兴人1927年在蚌埠开办天成百货公司,门额上有用浮雕做成的字号及老鹰在地球上的图徽,引入上海都市繁华的气息。从这时开始,蚌埠的百货业以商品齐全、规模宏大而冠绝皖北,其经营范围涵盖皖北各县,与盐、粮等业成鼎足之势。到1936年,本市京广百货、绸布、糖纸、服装、鞋帽业发展到193家。

二马路(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津浦铁路经过的二马路铁道口,又把这条繁华的街道分为两段。从铁道口向东到国富街,是经营上海等地的西药业集中地段,药房近20家。其中像中法、宝威、济华、太和、华美药房,直接挂出上海药厂招牌,经销代销。许多药房经营中,还为顾客代配处方、设坐店医生,成为二马路商业街的一大特色。由南京人落户在蚌开设的“王恒昌药房”,1932年也在二马路东段开业,成为闻名皖北的中药房。那时的二马路,展现了当年都市的时尚风采。华昌街二马路口,常常成为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的地方。盐粮和其它农副产品集散在经一路盐粮行;“京广洋货”和其它日用消费品,从二马路市场返销各地。客商们在商贸交易之后,都会在这里感受一下都市的繁华。他们常常感叹道,没到二马路,就算没到蚌埠来!蚌埠人夸耀的所谓“中国有上海,蚌埠为下海”,正指此处情景。

二马路(李家富拍摄于2001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蚌埠在全省第一个设市,曾经有过短暂繁荣。华昌街二马路口,常常成为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的地方。每逢维多利电影院进出场,更是行人难以通过。盐粮客商、外地来埠的人,都把二马路商店的“布晃子(店号招牌)、黄包车的摇铃声、铁道口的木横匾(铁道口木护栏)”,当作市景欣赏。那些身穿绫罗绸缎、西服革履的各色人等,都让乡村进城的人大开眼界。还有那些喜欢炫耀的人,骑着自行车单撒把,另支手还扶着头顶的大西瓜,穿行在人群中,惹得乡下人把他当成风景来看。若遇上商户开业,小家鸣炮挂牌,较大规模的要举行隆重的开业升匾仪式,业主设宴招待有关人士,顾客又可得到优惠。大商户开业都有张灯结彩、乐队吹打、剪彩庆贺等仪式,声势隆重非同一般,引来人群围观,水泄不通。

二马路(李家富拍摄于1995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蚌埠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在大马路竣工营业。其后,蚌埠邮电局、蚌埠戏院、新华书店、金山饭店、同源茂饭庄、服装公司、文教用品等单位,都在大马路新建。解放前繁华的二马路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大马路。二马路大部分商店房屋改成商业职工宿舍,所剩商店仅有40余户。1979年市政府决定把这条街首先开放,办成小商品市场,到1985年底,固定摊点发展到515个,街两侧的商店已发展到110户。品种已扩大到13大类5000余个,市场上不仅有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针线、钮扣、鞋样、花边、儿童用品,还有款式新颖的中、高档毛呢衣、裘皮衣,以及做工考究的男女西装、猎装、大衣等各式服装。当时,已经成为在全国率先开放的小商品市场,在蚌埠周边地区客商中,再次流行起“不到二马路,没算到蚌埠”这句话。

二马路今貌(田万荣拍摄于2023年12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