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欢迎来到→大马路

2024-01-06 10:33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客户端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他们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请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一季第一期,欢迎来到→青年街》(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二期,《欢迎来到→火车站和小南门》(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三期,《我在二马路,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四期,《欢迎来到→太平街》(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

今天,第一季第五期,欢迎来到大马路。


『 大马路 』  

“大马路”即今天的淮河路。百年之前,当天桥建成之后,这条马路还没正式形成。因为火车站就在天桥以东,许多旅客下火车到老大街淮河码头乘轮船,或是从轮船下来需要转乘火车。1918年天桥修好后,从这条土路走得人越来越多了。以路为南北界,区分城郊。路北因老大街、头道街、二首街兴起,最早成为繁华的街区,而路以南的蚌山,即被称为“小南山”下,被视为郊外。那时,蚌埠街头发生纠纷,常拍胸顿足喊道:“有种去小南山”,可见路南如此荒野。

▲大马路(王斌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封建军阀倪嗣冲驻蚌督皖,在火车站斜对面(今淮河大旅社附近),建造将军府,成为安徽省督军公署。这座官衙对面路南一片空地,曾辟为他们的“跑马场”。天桥西路边,自蚌埠小学建成后,名扬皖北的蚌埠总商会,也从老大街迁移到这条路的天桥西侧重建。起初,商会大门前如同清末衙门,两侧还有手持鸭棍的衙役肃立,后经开明人士建议取消。

1919年的蚌埠大火灾,烧到天桥西篾匠街附近。灾后,马祥斌(当时的警察专局局长)在规划二道街重建时,又组织劳力取小南山砂石,铺垫这条泥土路,正式命名“大马路”。1929年方振武将军在蚌任安徽省主席,又曾把自己的卫队组织起来,用老虎山的沙石,再次修建大马路。经过两次修建后的大马路,“二马路”又与出现“三马路”,逐渐形成蚌埠街区东西过境的主干道,把原在仅在蚌埠河滩上开辟的街市,建成沿淮的带状城市。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因火灾后重建的二马路一带,已经成为繁华的街市,就连上海的《申报》都这把蚌埠二马路一带称为“小上海”,而大马路上还很荒凉。曾经铺过碎石的路面,因长年失修,变成了“狼牙路”。路宽不过十米左右,两边尽是低矮的茅屋瓦房,淮珠菜场一带,尽是些卖鸡、鸭、干鲜的摊点和菜行,还有几家客栈和饭店,阴天下雨,污水横流。

但是,大马路在皖北商埠蚌埠的交通、政治、经济所处的重要地位,让蚌埠工商各界与社会各方引起重视。因为大马路的形成,它的北侧与繁华的二马路联成一体;而路南从西向东,先后把太平街、米坊街、中山街、篾匠街、国货路(通往中山公园)、中荣街等多条街道,与二马路相连。过天桥向东,又有永康里、伯飞路(今为国治街南段)、道德街、国强路、车站后街(即后来的交通路)勾通相连。它把开埠初期仅在沿淮一带形成的商业街市,扩展成蚌埠商埠街区。虽然,凤阳、怀远、寿县还把自己称作“城里人”,把到蚌埠称之为到“蚌埠街”,包括蚌埠周边的人,也称到蚌埠为“上街”。实际上,蚌埠的街区早已超出许多县城的格局。于是,蚌埠马路工会和工务局,先后于1929年、1935年就曾经进行两次翻修。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进行多次翻修,直到1948年春,工务局在商会配合下,主持沿街商店集资改建沥青路面,终因资金难筹,改用小型长方石块铺面,留下了市民称为的“弹石路”,最后不甚了之。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城市最大的变化从哪儿看,人们无疑都会把眼光投向大马路。1954年11月,安徽省最大的百货大楼,在淮珠菜场旧址兴建。第二年竣工开业,带动了商业街市从二马路向淮河路的转移。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后,原来从镇江来蚌的高友贵,仍在他当初的摊位附近——百货大楼东侧,新建了二层楼的“金山”饭店。而山东人李成茂来蚌创办“同源茂”饭庄,原在二马路铁路东段,这时也迁入大马路,在天桥西北新建了三层高的“同源茂”饭庄。原在华昌街芝麻巷里的蚌埠大戏院,在大马路西段重建。接着,百货公司大楼、邮电局大楼、手工业管理局、文体用品商店、医药公司门市部、工商联、新华书店、服装公司、大光明洗染店、化工商店等一批新建筑相续落成,比起发展了将近40年的二马路,它起步高而又跑得快。

这条与淮河平行的大马路,1956年被理顺成章地改名“淮河路”。二马路则更名“凤阳路”。这一改,两条马路却是“十年河东转向河西”。新的城市商业中心,从二马路转向这里。特别是当淮河路越过天桥,向东新建了治淮陈列馆、淮河大旅社、蚌埠火车站侯车大厅。火车站向北与交通路连接,又与凤阳路交汇。1960年新建的蚌埠百货公司第四商店,在火车站对面的交通路开业。贯通城区东西的淮河路,成为蚌埠的商业中心。这里市面繁荣,人流如织,把商贸与交通的显要位置全占了,真可谓是独领风骚。

▲大马路今貌(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1月4日)

下期预告:天桥,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特约撰稿:郭学东(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蚌埠市博物馆顾问)

特约供图:王斌、田万荣

编辑:徐捷


18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客户端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他们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请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一季第一期,欢迎来到→青年街》(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二期,《欢迎来到→火车站和小南门》(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三期,《我在二马路,等你…》(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第四期,《欢迎来到→太平街》(点击此标题可查看往期原文)

今天,第一季第五期,欢迎来到大马路。


『 大马路 』  

“大马路”即今天的淮河路。百年之前,当天桥建成之后,这条马路还没正式形成。因为火车站就在天桥以东,许多旅客下火车到老大街淮河码头乘轮船,或是从轮船下来需要转乘火车。1918年天桥修好后,从这条土路走得人越来越多了。以路为南北界,区分城郊。路北因老大街、头道街、二首街兴起,最早成为繁华的街区,而路以南的蚌山,即被称为“小南山”下,被视为郊外。那时,蚌埠街头发生纠纷,常拍胸顿足喊道:“有种去小南山”,可见路南如此荒野。

▲大马路(王斌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封建军阀倪嗣冲驻蚌督皖,在火车站斜对面(今淮河大旅社附近),建造将军府,成为安徽省督军公署。这座官衙对面路南一片空地,曾辟为他们的“跑马场”。天桥西路边,自蚌埠小学建成后,名扬皖北的蚌埠总商会,也从老大街迁移到这条路的天桥西侧重建。起初,商会大门前如同清末衙门,两侧还有手持鸭棍的衙役肃立,后经开明人士建议取消。

1919年的蚌埠大火灾,烧到天桥西篾匠街附近。灾后,马祥斌(当时的警察专局局长)在规划二道街重建时,又组织劳力取小南山砂石,铺垫这条泥土路,正式命名“大马路”。1929年方振武将军在蚌任安徽省主席,又曾把自己的卫队组织起来,用老虎山的沙石,再次修建大马路。经过两次修建后的大马路,“二马路”又与出现“三马路”,逐渐形成蚌埠街区东西过境的主干道,把原在仅在蚌埠河滩上开辟的街市,建成沿淮的带状城市。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因火灾后重建的二马路一带,已经成为繁华的街市,就连上海的《申报》都这把蚌埠二马路一带称为“小上海”,而大马路上还很荒凉。曾经铺过碎石的路面,因长年失修,变成了“狼牙路”。路宽不过十米左右,两边尽是低矮的茅屋瓦房,淮珠菜场一带,尽是些卖鸡、鸭、干鲜的摊点和菜行,还有几家客栈和饭店,阴天下雨,污水横流。

但是,大马路在皖北商埠蚌埠的交通、政治、经济所处的重要地位,让蚌埠工商各界与社会各方引起重视。因为大马路的形成,它的北侧与繁华的二马路联成一体;而路南从西向东,先后把太平街、米坊街、中山街、篾匠街、国货路(通往中山公园)、中荣街等多条街道,与二马路相连。过天桥向东,又有永康里、伯飞路(今为国治街南段)、道德街、国强路、车站后街(即后来的交通路)勾通相连。它把开埠初期仅在沿淮一带形成的商业街市,扩展成蚌埠商埠街区。虽然,凤阳、怀远、寿县还把自己称作“城里人”,把到蚌埠称之为到“蚌埠街”,包括蚌埠周边的人,也称到蚌埠为“上街”。实际上,蚌埠的街区早已超出许多县城的格局。于是,蚌埠马路工会和工务局,先后于1929年、1935年就曾经进行两次翻修。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进行多次翻修,直到1948年春,工务局在商会配合下,主持沿街商店集资改建沥青路面,终因资金难筹,改用小型长方石块铺面,留下了市民称为的“弹石路”,最后不甚了之。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城市最大的变化从哪儿看,人们无疑都会把眼光投向大马路。1954年11月,安徽省最大的百货大楼,在淮珠菜场旧址兴建。第二年竣工开业,带动了商业街市从二马路向淮河路的转移。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后,原来从镇江来蚌的高友贵,仍在他当初的摊位附近——百货大楼东侧,新建了二层楼的“金山”饭店。而山东人李成茂来蚌创办“同源茂”饭庄,原在二马路铁路东段,这时也迁入大马路,在天桥西北新建了三层高的“同源茂”饭庄。原在华昌街芝麻巷里的蚌埠大戏院,在大马路西段重建。接着,百货公司大楼、邮电局大楼、手工业管理局、文体用品商店、医药公司门市部、工商联、新华书店、服装公司、大光明洗染店、化工商店等一批新建筑相续落成,比起发展了将近40年的二马路,它起步高而又跑得快。

这条与淮河平行的大马路,1956年被理顺成章地改名“淮河路”。二马路则更名“凤阳路”。这一改,两条马路却是“十年河东转向河西”。新的城市商业中心,从二马路转向这里。特别是当淮河路越过天桥,向东新建了治淮陈列馆、淮河大旅社、蚌埠火车站侯车大厅。火车站向北与交通路连接,又与凤阳路交汇。1960年新建的蚌埠百货公司第四商店,在火车站对面的交通路开业。贯通城区东西的淮河路,成为蚌埠的商业中心。这里市面繁荣,人流如织,把商贸与交通的显要位置全占了,真可谓是独领风骚。

▲大马路今貌(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1月4日)

下期预告:天桥,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特约撰稿:郭学东(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蚌埠市博物馆顾问)

特约供图:王斌、田万荣

编辑:徐捷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