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安徽省两所本科院校相继为新校名揭牌,蚌埠医科大学和合肥大学正式亮相。
从学院迈向大学,两校双双开启了高水平建设的新篇章。
01
老牌院校为何积极更名
蚌埠医科大学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蚌埠医学院。合肥大学更名前为合肥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
合肥大学揭牌活动现场图。杨竹 摄
这两所高校在安徽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拥有一席之位:蚌埠医科大学是皖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校友中相继诞生出5位两院院士,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首位;合肥大学创办之始则是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曾以“地方应用型高校排头兵”之名为全国教育系统熟知。
我国对大学和学院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和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等办学软实力方面都有不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给出了具体设置标准。如在办学规模上: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总体来说,大学比学院的各方面要求更高。经过多年发展,蚌埠医科大学和合肥大学在“硬杠子”上完全达到了大学办学要求。
然而,更强有力的“催更者”是高速发展的时代。
皖北地区人口约占安徽省总人口的1/2,但优质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十分匮乏,区域内尚无一所医科大学。蚌埠市位于安徽沿淮淮北地区,该区域是“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区域。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该区域也是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
国家两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绕不开解决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医学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蚌医的发展壮大,很显见地有利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医疗卫生人才。
合肥大学所在的合肥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已然成为中国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肥,当前正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既要汇聚优秀的科技专家和拔尖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奋战在一线、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作为一直定位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合肥大学,更名更有利于学校在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助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02
大学之“大” 大在何处
大学的数量、规模和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与否的重要指标。
从安徽全省来看,2023年11月以前,高校中以“大学”冠名的只有15所,占比在长三角区域偏低,而且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皖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和类型不平衡明显。蚌埠医科大学和合肥大学的更名,直接缓解了这种不平衡。
校名更新了,办学“里子”是否也能更上层次呢?
1931年,梅贻琦在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9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旧值得人深思。现在看来,大学之“大”,更体现在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上。
记者从蚌埠医科大学了解到,该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前三个是主要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均进入ESI前1%。肿瘤学入选国家“十三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学校现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一流、品牌)专业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
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指标一直是办学能力的风向标。近年来,蚌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稳居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10年,执业医师平均通过率为7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06%。更名后的蚌埠医科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稳定在20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16000人、硕士研究生约3800人、留学生约200人,较目前在校生规模约增加三分之一。
合肥大学方面,该校博士教师目前占比已达到50%以上,“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85%以上。2023年,更名前的合肥学院招生总人数为3540人(不含中外合作);根据教育部核定数据,更名后的合肥大学预计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4500人至5000人。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也将更加紧密,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比达到70%以上。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肥学院时期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
合肥大学已经提出了更名后5年发展规划,初步发展目标是建成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等。从该规划中可以看出,合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延续合肥学院时期确立的应用型,但是有两点不同:一是培养层级将提高到博士层面,完整构建学士、硕士、博士三层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具体培养过程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水平和素质。
03
给考生带来哪些利好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以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上大学”转变为“上好大学”,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发迫切。
更名,更新的不仅是名,更是信心。
蚌埠医科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更名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和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有利于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并且对有志于报考该校的考生有直接的利好。
蚌埠医科大学揭牌活动现场。陈昂 摄
更名后的蚌医会引进更多具有更高的学术背景和更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高层次教师和学者,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会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专业课程,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此外,学校会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提升,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加注重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鼓励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等等。
学校也有机会能吸引到更多的国内外顶尖学者和更优秀的生源,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更多机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发展平台;有更多机会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而由此带来的高质量发展,还将使得学校更有可能在国内外医学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机会。
合肥大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更名后将持续大力发展紧缺的新工科、新文科等社会亟需学科专业,推动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学生入校以后,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得到培养和提升。
该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合肥大学将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加强环境工程、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学科建设,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把学校打造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此外,“国际化”是合肥大学建校之初即确立的办学定位。多年来,该校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目前已同德国、俄罗斯、韩国、柬埔寨等境外72所大学以及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更名后的合肥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对外合作交流的优势,在学生培养上更加“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