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俭 文/图
说涂山禹王庙著名碑刻“有夏皇祖之庙”碑,要从建禹王庙说起。
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原先分封的异姓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统领平叛大军征讨英布,在淮北蕲县大捷,乘胜向南追击英布残部。相传,翌年初刘邦舟船抵达淮河荆涂大峡谷,站立船头向上仰望,见这里山势险峻,突兀而起,气压洪源,遂问谋士:“此山何名?”谋士答曰:“陛下,此山名曰涂山,夏后氏之兴也源自台桑。”接着,谋士向刘邦述说了大禹与涂山氏国女娇联姻,为根治洪水,新婚四日而别,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开挖河道,疏导洪水,无私奉献,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台桑生启,启母教子有方,启立夏“家天下”的事。
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治水足迹遍及五湖四海,从秦始皇东巡会稽祭禹始,神州大地尊禹之风日盛。刘邦听谋士介绍,击掌赞叹:“好,好,大禹治水,造福万民,功高盖世!”相传,刘邦本想登山问古,无奈在平叛追击英布的激战中,身负箭伤,加之舟车劳顿,体力不支,无心攀登险峻陡峭的涂山,遂下令舟船落帆靠岸,稍事歇息,焚香设坛,就地祭祀涂山大禹。礼毕,刘邦命幼子新淮南王刘长的幕僚人员,在涂山建禹庙,以镇涂山;在荆山建启庙,以镇荆山。
有庙发展到祭祀大禹治水,水土平成,万民称颂的涂山禹王庙会。唐宋以来,祭祀庙会已形成规模。北宋大诗人苏轼登山朝禹,在诗中记载了大禹六月六生日,数万人登山朝禹的盛况。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管辖涂山的濠州知州刘仲光登山祈雨,颂禹功德,镌“有夏皇祖之庙”碑,立于禹王庙前,这是涂山禹王庙历代石刻中最著名的碑刻。“有夏皇祖之庙”颂扬涂山大禹,定位准确,名扬华夏。明洪武八年(1375年),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有禹庙倒塌,有夏皇祖之庙碑尚存的记载。可惜该碑,毁于康熙七年地震。
为弘扬涂山大禹无私奉献精神,发展涂山旅游,二十世纪末,蚌埠市淮河碑林建设委员会征集国内著名书法家墨宝,筹办建设淮河碑林博物馆,将邀请北京大学陈玉龙教授为涂山禹王庙题写“有夏皇祖之庙”碑文,列入书法作品征集计划。
陈玉龙,1921年生于江苏镇江,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书法艺术》。他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北大三支笔”。其书法作品,遒劲秀逸、别具一格,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还被我国作为礼品,赠送韩国总统、泰国公主等外国政要。有人调侃:“淮河碑林建设委员会,不仅没有润笔费,连顿酒宴也请不起,请陈玉龙教授题写书法作品,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了解陈玉龙,他这个人从不计较名利得失!笔尖有道,字间有情,心中有德,为公益事业请他题写墨宝,我说没有问题!”淮河碑林建设委员会黄敬坤的那位老同学,信心满满地向黄敬坤打了包票。原来,黄敬坤的这名同学,与陈玉龙为文友,知无不言,无话不谈,了解陈玉龙教授急公好义,淡泊名利的品德。
1999年隆冬,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黄敬坤在这位同学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陈玉龙的办公室,介绍了蚌埠市淮河碑林建设委员会,请其题写“有夏皇祖之庙”墨宝的想法。陈玉龙教授快人快语,当即表态:“蚌埠涂山乃夏王朝兴起之地,大禹治水,造福万民,功德无量。涂山禹王庙,我听说是中国最早的禹王庙。好,这幅书法作品,我陈某人写!”陈玉龙教授话语不多,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他不顾七十八岁高龄,当即展开宣纸,饱蘸浓墨,沉思片刻,挥毫题写了“有夏皇祖之庙”六个遒劲饱满的行书大字。
黄金有价,墨宝无价。黄敬坤先生拿到这幅书法,如获至宝,激动万分。2001年3月,淮河碑林建设委员会出面,聘请著名石工操刀,将陈玉龙教授的书法墨宝,镌刻黑色大理石上。
新镌刻的“有夏皇祖之庙”碑,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帽高宽厚为50、90、26厘米,精雕细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高宽厚分别为190、77、14厘米,正面镌“有夏皇祖之庙”六个大字,背面镌原蚌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苗务寅撰写的“有夏皇祖之庙”碑记;碑座高宽厚分别为50、90、58厘米,四周雕有浮云花卉图案。
有夏皇祖之庙
2001年镌刻的“有夏皇祖之庙”碑,用料讲究,雕刻精细,造型古朴,高大气派。在南宋庆元元年恭立的“有夏皇祖之庙”碑毁坏三百多年后,新“有夏皇祖之庙”碑镌刻成功,车载人拉,运抵涂山,竖立禹王宫山门东侧,与山门西侧书法名家史念海题写的《史记》名言“夏之兴也以涂山”碑,互为映衬,为禹王宫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成为讴歌大禹治水功德和游人览胜的靓丽风景。(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