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礼
“玉兔号”这趟时光列车的车轮碾过四季,隆隆驶到癸卯岁末,也即将到达它的终点站。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不慌不忙,倏忽而至。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言:“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毫无疑问,单从字面来理解,“大寒”代表着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心,厚而结实,孩童们可以尽情地在河上溜冰(当然指黄河以北地区)。
大寒有多冷?陆游有诗曰:“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农谚亦云,“三九四九凌上走”。大寒时节正处在“三九四九”,无疑是冬天最冷的时段,正所谓“大寒小寒,冻成一团”。
关于大寒,自古文人墨客多有作品。我喜欢的如明代张嗣纲的《山居大寒雪》:“山居逢岁腊,衣薄觉严寒。折竹声催听,飞禽影断看。僮仆痴环户,牛羊懒出栏。最疑天气极,指日转春官。”还有宋代黄庭坚的《岁寒知松柏》:“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当然不一而足。
而大寒的另一个意义,则意味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到来。一年即将翻篇,日历牌上的阴历只剩下不多的几页,年的脚步随之接近,越来越清晰起来。俗话说,“小寒大寒,家家过年”。这时人们已经置齐了年货,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新衣新鞋都准备就绪,各家各户也开始生豆芽、买豆腐、做糕点、蒸馒头、煮肉炸丸子。城里挂起了大红的灯笼和各色彩旗,乡村社火如火如荼。学校放了假,游子回到家,老人提前换好了新票子……所有人就等着吃团圆饭、欢欢喜喜过大年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元旦不算“年”,真正意义上的“年”是春节,大年初一才是新的一年的开端。过完春节,春天很快就要到来了。因此,大寒一手将冬推到了极致,一手则暗度陈仓,悄无声息地孕育着春天。你看,山上的蜡梅开了,谁说这不是春的消息?你看,路边的迎春花已现出了青青芽胚,这不正是春的希望?大寒之寒,正是为了迎接那明媚的春光。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叫作“物极必反”。
大寒,让我们记住肃冷中的一片冰心,也点亮我们心中希望的灯盏,去迎接那明媚的春天。(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