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春怡
职业教育中,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相连。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打破人才供给瓶颈。市政协委员李晓林围绕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培养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李晓林在走访调研时得知,全市现有省属高职院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专职实训教师缺乏企业任职实践经历,对企业一线生产流程、技术不熟悉,影响了教学质量。一些校内实训基地缺少长远规划,配套设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导致设备闲置或使用率不高。同时,部分高中职院校实训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尤其是与我市硅基生物基、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人才需求不符。
李晓林认为,加强我市高中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实训教师团队,提升专职教师实训水平。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从企业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融入到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依托我市“双聘制”“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柔性引才平台,实现学校与地方人才资源共享。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对此,李晓林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健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分校或教学点,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把企业产品的生产转化成学生的学习项目和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训教学形式。探索优化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将仿真实训软件引入实训基地,提升实训教学质效。此外,可依据岗位人才需求设置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合作办学,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