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听文物讲故事|一刀一锉间 再现“青铜时代的绝唱”

2024-01-23 08:48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史林静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素以诗乐浪漫闻名天下的郑国别出心裁,令工匠制作一对青铜方壶,将十组双层莲瓣置于青铜之上,并立一张翅之鹤,引颈欲鸣,好似在说乱世亦能有赏花审美的风雅、遨游天际的自由。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扛过千年岁月,这对方壶出土便惊艳时光。1923年8月,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众多珍贵文物出土,一对“并蒂莲花”的方壶惊动四方。壶身修颈斜肩,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盖莲瓣绽放,仙鹤昂首而立,整体流动飞扬。

郭沫若最终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这对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的“国之重器”,现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比普通观众在展柜外的一瞥惊鸿,文物修复师杜安与莲鹤方壶之间的“羁绊”则要深上许多。如今已是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杜安,近30年来,曾两次参与修复莲鹤方壶。

与郑公大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一样,莲鹤方壶刚出土时也“不咋全乎”,不仅满身锈蚀,壶盖、壶身、壶口以及多处装饰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出土后就进行过基础修复,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青铜修复师又进行了更为精细的修复,碍于当时的技术和保存条件,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修复过的地方开始脱焊,并出现新的断裂。”杜安说。

1998年,20多岁的杜安第一次上手修莲鹤方壶。“当时,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我们趁着文物‘搬家’的间隙,用3天时间对壶身龙耳及立鹤出现的断裂进行了修复。”杜安回忆,当时四个人围着一件青铜器,每天工作近16小时。

“由于时间有限,观众都在等待莲鹤方壶这一‘镇馆之宝’在新馆亮相,我们只对断裂部分进行了修复。”杜安说。

2019年,时值河南博物院开展抗震加固工程,所有展品都搬进了库房,莲鹤方壶也迎来了一次更加全面的修复:编制修复方案、用新材料对底座进行支撑和加固、用X光片探伤并采集内部构造信息、进行三维数据扫描和数字化保护……

“这次修复经过了整形、加固、补配、全色等20多道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做了详细记录和留档。”杜安说。

由于年代久远,除了部分断裂脱落外,莲鹤方壶上面还覆盖了厚厚的钙质和硅质附着物,壶体龙耳和莲瓣镂空处被堵,难以看出原本面貌。

“莲鹤方壶铸造精美,莲瓣均由龙凤合体的蟠龙纹组成,越是精美修复难度也就越大,每个莲瓣上都有数十处镂空,为了安全稳妥有效,我们采用物理方法,根据不同情况用手术刀、锉、超声波和激光慢慢把附着物一层层、一点点剥离,有时一个莲瓣就得花费好几天时间。”杜安说,激光清洗的激光光斑最小时直径只有50微米,必须精确控制才能达到无损清洗。

一刀一锉间,耗时整整3个月,莲鹤方壶本来的样子被慢慢还原。“当我们把原本被堵的镂空恢复后,真是雕缋满眼,整件器物变得更加灵动。”杜安说。

此外,为了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证文物真实性,此次修复并没有对莲鹤方壶进行统一着色。“我们着重清理了有害锈,而记录着文物信息的无害锈得到原汁原味保留,红斑处留红,绿锈处存绿,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杜安说。

“随着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不断进步,现在不再单纯强调干预性修复,而是更加注重预防性保护。”杜安说。像医生对待“老病号”一样,杜安对莲鹤方壶也在进行长期“随诊”,除了定期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外,只要有空,他都会去放置莲鹤方壶的展柜旁溜达几圈,“‘望闻问切’,得亲眼看看才放心。”

在河南博物院第四展厅,莲鹤方壶展柜前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就为一睹这件“青铜时代的绝唱”。莲瓣舒放、鹤鸣九皋,两千多年来,莲鹤方壶默默诉说着中华文脉永续传承。(编辑 徐怀明)


3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