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淮畔历史君——从成语说历史①

2024-02-03 19:35 蚌埠发布客户端  


书本上、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您都知道他们背后的历史典故吗?

一个成语,一段历史。一个成语,一点启示。品读成语,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一个个历史瞬间,带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弥新,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也展现着中华成语的神奇魅力。今天起,蚌埠发布客户端推出“从成语说历史”系列,请跟随淮畔历史君,品读成语、穿越历史吧!

第一季

聚焦哪些出自古代战争的成语

欢迎来到——

第一期: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赵良书 作

四面楚歌

该成语最早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十面埋伏

该成语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十面埋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四面楚歌”。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后世据此引申出成语“十面埋伏”。

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该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县城东25公里),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成语十面埋伏由此而生)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拼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愈加怀念起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成语四面楚歌由此而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一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了。

赵良书 作

垓下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支起义军相继攻入秦首都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项羽背弃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自封西楚霸王,统御四方诸侯,这一举动加剧了与汉王刘邦等诸侯势力的矛盾。不久,诸侯戏下罢兵,割据反楚。自此,楚汉两大统治集团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欲引兵东向,一举灭楚,遂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撕毁之前与项羽拟定的“鸿沟和议”,以“裂土封地”为条件,会同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合围项羽及其楚军于垓下,双方于此地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项羽最终战败,绝望地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而垓下之地亦在中国历史上声名鹊起。

垓下古战场遗址

固镇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史书记载“霸王曾踞城而战”,整个古战场的范围以垓下古城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泗县、灵璧、五河、固镇等县交界处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在该区域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箭簇、马车配件、战马尸骸、战袍甲片等文化遗物,证明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对确切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6年,固镇垓下遗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保护碑



▲北侧沱河



▲东部城墙外侧



▲东北部城墙现貌



▲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的回响

虽然垓下之战以汉军获胜而落幕,但伴随这场战争演绎出来的“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等许多壮烈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却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垓下遗址“霸王城”的别名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四面楚歌

刘邦的大军将项羽重重围困之后,在夜间高唱楚歌,楚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军心瓦解,斗志锐减。连项羽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攻占而大惊失色。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几番血战之后项羽撤退到了乌江边,感慨着自己当初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却无一人生还,实在是没有脸再次面对江东的父老,于是再次杀进汉军阵中自刎身亡。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诀别。“霸王别姬”的故事由此产生。



▲霸王别姬雕塑 蚌埠市博物馆内

从春秋战国至楚汉争霸,蚌埠地区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交与融,见证了天下大势的分与和。此时的蚌埠,正在以自己独特方式向我们阐释着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文明的厚重悠远。


5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