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龙年说龙 ——怀远地名中的龙文化

2024-02-09 08:28 蚌埠新闻网  

□李焕俭 文/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我国人文先始祖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人称“龙祖”;炎帝神农氏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为黄龙。中国人故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怀远乃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龙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西汉设立的古邑龙亢便是其中之一。

龙亢涡河南岸高土丘曰龙头,两条平行古沟曰“龙须”,紧靠涡河北岸黄土地为龙的脖颈,龙亢北的龙徐村为龙身,靠近北淝河的黄土冈为龙尾。龙的脖颈咽喉处为“亢”(gāng),在此建城,虎踞龙盘,吉祥如意,故名“龙亢”。

龙亢古镇牌坊。

西汉建元四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设龙亢县。元鼎五年,刘彻封樛广德为龙亢侯,龙亢为侯邑。西汉至今两千多年,龙亢为沿淮重要政治、军事、交通、文化、商贸重镇。龙亢历史还与含山有着不解之缘。西晋亡,东晋立。北方民众为逃战乱南渡。东晋在南方士族势力薄弱的地方,侨置了不少北方的郡县。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319年),龙亢县侨立于历阳境内(今属马鞍山市)。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涡河岸边龙亢故地恢复了龙亢县。大唐一国之内,不能同时存在南北两个龙亢县。唐武德六年,朝廷以原龙亢县侨置地有含山为名,析历阳郡之故龙亢县地设置了含山县。

龙亢地灵人杰,名人辈出。龙亢桓氏家族,自桓荣为帝师起,历经东汉、三国、两晋,显赫360余年。桓荣及其子桓郁、孙桓焉,先后为东汉五位皇帝讲授经书,备受恩宠。东晋的大司马桓温,西灭成汉,三次北伐,权倾朝野。

改朝换代,乡情难忘。侨置的龙亢县改为含山县之后,龙亢的地脉人脉影响始终没有消失。相传,含山县境内独龙山、龙头山、龙窝山、双龙山、火龙山、青龙山、龙王村、龙岗村、龙梅村、龙庙村、龙凹村、土龙村、龙王岗、龙塘湾、小龙村、龙洞庵、龙台村、龙庄、刘龙、龙水塘等带有龙字地名,均为龙亢县侨民或侨民后裔命名。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开辟江淮抗日根据地,还把含山县北、西及南的部分地区,划成“龙亢区”。“问我祖先居何处,涡河岸边龙亢县”。含山人念念不忘根本,民间有“先有古龙亢,后有新含山”之说。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能飞嬗变,呼风唤雨,与凤凰、麒麟并为“祥瑞”神物。龙文化博大精深,怀远以龙命名的地名举不胜举,载入史志的有明龙山、九龙山、九龙冈、龙王河、九龙溪、九龙湾、白龙潭、白龙井、龙头坝、龙王坝、龙亢镇、盘龙集、九龙集、骑龙集、龙窝村、龙徐村、龙庙村、龙王庙、白龙庙等。说起榴城镇“龙窝”地名来历,有段神话故事。

龙窝原是涡河下游一处神秘莫测的深潭,水面十余亩。相传,古时有一条青龙,开始能遵照天庭旨意,按时播洒甘霖,确保涡河沿岸,风调雨顺,万物生长。不知猴年马月,这条青龙沾染了酗酒赌博好吃懒做的恶习。要么忘记按时行雨,要么雨下得忽大忽小,造成旱涝灾害,庄稼绝收,农人怨声载道。玉皇大帝闻报大怒,下旨雷公电母行刑,将其打得皮开肉绽,五黄六月天坠落涡河岸边。心地善良的村民,见这条青龙伤口生蛆,浑身颤抖,奄奄一息。赶紧从井中打来“井拔凉水”,给它冲洗身子,降温消暑。又买来消炎抗病的草药,给它涂擦鳞片,治疗伤口。有的还从家中拿来蒲扇,为它驱赶苍蝇蚊虫。还有的还扛来苇席,给它遮挡烈日。青龙伤口最终愈合起死回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青龙奏报天庭,将功折罪,以涡河那处深潭为栖身的“龙窝”,尽心尽责,播洒雨露,护佑百姓。时光如流,人口繁衍,龙窝深潭旁形成村庄、渡口、集市,皆以龙窝冠名。旧时,以水兴市,龙窝集地处怀远到河溜、龙亢的涡河水运要道,舟楫便利,商贾云集。清朝康熙年间,怀远县基层政权设10都102图,县衙在这里设龙窝图(“图”相当于小乡)。农历正月十五是龙窝“玩龙灯敬神会”,村民为求平安吉祥,在龙窝集打锣鼓、唱山歌、耍龙灯,与“神龙”共庆佳节。

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世太平。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淮河、涡河、北淝河、芡河、天河等河流流经辖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黄河夺淮入海,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泛滥成灾,有洪水走廊之称。古时,民智未开,人们无法抗御水旱灾害,纷纷建庙,祭拜神龙。沿淮、涡、淝、芡等地,有大小30多处龙王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县城龙王庙、龟山头白龙庙、北淝河龙王庙、芡河龙王庙等。县城龙王庙,青砖小瓦,巨木包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大殿神台上的龙王,龙目闪闪,俯瞰下界。殿顶纵贯二梁,各盘一龙,头南尾北,名曰雨师爷。大殿四壁,绘有龙王传说的各种彩图,光怪陆离,栩栩如生。过往舟船到此,要停船祭拜龙王,然后扬帆走水。

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怀远涡河古有龙潭,传说宋时已显灵。凡是通船舶的镇集,多由商贾和船家出资建龙王庙。对龙王的祭祀,封建社会列入国家祀典。按《礼部则例》,每年选吉日祭祀神龙。地方官着朝服,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品羊、猪各一,盛谷物的竹器簠(fǔ)和带两耳盛食物的圆口器皿簋(guǐ)各二,装果品的竹器笾(biān)和盛肉的器物豆各十件,还有一匹白色的帛,以及装祭酒的器皿尊和爵。明清时期,每年农历端午节,商家富户捐款,怀远县城举办龙舟大赛。赛前三日,黄、红、绿、青、蓝、橙等各色龙舟队,抬着龙舟到龙王庙鸣炮敬香。大赛之日,从涡河龟山头白龙庙到屾河街,沿河两岸,人山人海。龙舟船、指挥船、戏曲船、观赏船、治安船等,布满了河面。鸣枪开赛,各龙舟队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奋力划桨,劈波斩浪,你追我赶,呼声震天,场面壮观。

“荆山有玉名天下,玉去山存县治幽。”怀远龙王庙出土的玉器更为神奇。河溜镇葛圩村芡河岸边孤岛高台地,为古时芡河龙王庙,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91年大水过后,遗址大量玉器裸露地面,捡玉者成群结队,流失的玉器文物已无法统计。公安机关追缴回的玉斧、玉璧、玉环、盖脸等国家一级至三级珍贵文物就达380件。这里出土的玉器“刻工细腻,材质较丰富”,属新石器中晚期文物。1999年6月,“龙王庙遗址”被公布为怀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勘探发掘,出土的陶片、鼎足带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出土的玉器与长江流域良渚文化同属一脉,令人叹为观止。(编辑 徐怀明)



28

□李焕俭 文/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我国人文先始祖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人称“龙祖”;炎帝神农氏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为黄龙。中国人故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怀远乃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龙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西汉设立的古邑龙亢便是其中之一。

龙亢涡河南岸高土丘曰龙头,两条平行古沟曰“龙须”,紧靠涡河北岸黄土地为龙的脖颈,龙亢北的龙徐村为龙身,靠近北淝河的黄土冈为龙尾。龙的脖颈咽喉处为“亢”(gāng),在此建城,虎踞龙盘,吉祥如意,故名“龙亢”。

龙亢古镇牌坊。

西汉建元四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设龙亢县。元鼎五年,刘彻封樛广德为龙亢侯,龙亢为侯邑。西汉至今两千多年,龙亢为沿淮重要政治、军事、交通、文化、商贸重镇。龙亢历史还与含山有着不解之缘。西晋亡,东晋立。北方民众为逃战乱南渡。东晋在南方士族势力薄弱的地方,侨置了不少北方的郡县。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319年),龙亢县侨立于历阳境内(今属马鞍山市)。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涡河岸边龙亢故地恢复了龙亢县。大唐一国之内,不能同时存在南北两个龙亢县。唐武德六年,朝廷以原龙亢县侨置地有含山为名,析历阳郡之故龙亢县地设置了含山县。

龙亢地灵人杰,名人辈出。龙亢桓氏家族,自桓荣为帝师起,历经东汉、三国、两晋,显赫360余年。桓荣及其子桓郁、孙桓焉,先后为东汉五位皇帝讲授经书,备受恩宠。东晋的大司马桓温,西灭成汉,三次北伐,权倾朝野。

改朝换代,乡情难忘。侨置的龙亢县改为含山县之后,龙亢的地脉人脉影响始终没有消失。相传,含山县境内独龙山、龙头山、龙窝山、双龙山、火龙山、青龙山、龙王村、龙岗村、龙梅村、龙庙村、龙凹村、土龙村、龙王岗、龙塘湾、小龙村、龙洞庵、龙台村、龙庄、刘龙、龙水塘等带有龙字地名,均为龙亢县侨民或侨民后裔命名。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开辟江淮抗日根据地,还把含山县北、西及南的部分地区,划成“龙亢区”。“问我祖先居何处,涡河岸边龙亢县”。含山人念念不忘根本,民间有“先有古龙亢,后有新含山”之说。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能飞嬗变,呼风唤雨,与凤凰、麒麟并为“祥瑞”神物。龙文化博大精深,怀远以龙命名的地名举不胜举,载入史志的有明龙山、九龙山、九龙冈、龙王河、九龙溪、九龙湾、白龙潭、白龙井、龙头坝、龙王坝、龙亢镇、盘龙集、九龙集、骑龙集、龙窝村、龙徐村、龙庙村、龙王庙、白龙庙等。说起榴城镇“龙窝”地名来历,有段神话故事。

龙窝原是涡河下游一处神秘莫测的深潭,水面十余亩。相传,古时有一条青龙,开始能遵照天庭旨意,按时播洒甘霖,确保涡河沿岸,风调雨顺,万物生长。不知猴年马月,这条青龙沾染了酗酒赌博好吃懒做的恶习。要么忘记按时行雨,要么雨下得忽大忽小,造成旱涝灾害,庄稼绝收,农人怨声载道。玉皇大帝闻报大怒,下旨雷公电母行刑,将其打得皮开肉绽,五黄六月天坠落涡河岸边。心地善良的村民,见这条青龙伤口生蛆,浑身颤抖,奄奄一息。赶紧从井中打来“井拔凉水”,给它冲洗身子,降温消暑。又买来消炎抗病的草药,给它涂擦鳞片,治疗伤口。有的还从家中拿来蒲扇,为它驱赶苍蝇蚊虫。还有的还扛来苇席,给它遮挡烈日。青龙伤口最终愈合起死回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青龙奏报天庭,将功折罪,以涡河那处深潭为栖身的“龙窝”,尽心尽责,播洒雨露,护佑百姓。时光如流,人口繁衍,龙窝深潭旁形成村庄、渡口、集市,皆以龙窝冠名。旧时,以水兴市,龙窝集地处怀远到河溜、龙亢的涡河水运要道,舟楫便利,商贾云集。清朝康熙年间,怀远县基层政权设10都102图,县衙在这里设龙窝图(“图”相当于小乡)。农历正月十五是龙窝“玩龙灯敬神会”,村民为求平安吉祥,在龙窝集打锣鼓、唱山歌、耍龙灯,与“神龙”共庆佳节。

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世太平。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淮河、涡河、北淝河、芡河、天河等河流流经辖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黄河夺淮入海,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泛滥成灾,有洪水走廊之称。古时,民智未开,人们无法抗御水旱灾害,纷纷建庙,祭拜神龙。沿淮、涡、淝、芡等地,有大小30多处龙王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县城龙王庙、龟山头白龙庙、北淝河龙王庙、芡河龙王庙等。县城龙王庙,青砖小瓦,巨木包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大殿神台上的龙王,龙目闪闪,俯瞰下界。殿顶纵贯二梁,各盘一龙,头南尾北,名曰雨师爷。大殿四壁,绘有龙王传说的各种彩图,光怪陆离,栩栩如生。过往舟船到此,要停船祭拜龙王,然后扬帆走水。

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怀远涡河古有龙潭,传说宋时已显灵。凡是通船舶的镇集,多由商贾和船家出资建龙王庙。对龙王的祭祀,封建社会列入国家祀典。按《礼部则例》,每年选吉日祭祀神龙。地方官着朝服,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品羊、猪各一,盛谷物的竹器簠(fǔ)和带两耳盛食物的圆口器皿簋(guǐ)各二,装果品的竹器笾(biān)和盛肉的器物豆各十件,还有一匹白色的帛,以及装祭酒的器皿尊和爵。明清时期,每年农历端午节,商家富户捐款,怀远县城举办龙舟大赛。赛前三日,黄、红、绿、青、蓝、橙等各色龙舟队,抬着龙舟到龙王庙鸣炮敬香。大赛之日,从涡河龟山头白龙庙到屾河街,沿河两岸,人山人海。龙舟船、指挥船、戏曲船、观赏船、治安船等,布满了河面。鸣枪开赛,各龙舟队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奋力划桨,劈波斩浪,你追我赶,呼声震天,场面壮观。

“荆山有玉名天下,玉去山存县治幽。”怀远龙王庙出土的玉器更为神奇。河溜镇葛圩村芡河岸边孤岛高台地,为古时芡河龙王庙,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91年大水过后,遗址大量玉器裸露地面,捡玉者成群结队,流失的玉器文物已无法统计。公安机关追缴回的玉斧、玉璧、玉环、盖脸等国家一级至三级珍贵文物就达380件。这里出土的玉器“刻工细腻,材质较丰富”,属新石器中晚期文物。1999年6月,“龙王庙遗址”被公布为怀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勘探发掘,出土的陶片、鼎足带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出土的玉器与长江流域良渚文化同属一脉,令人叹为观止。(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