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到了,蚌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城市,不少地名含有“龙”的元素。这些藏“龙”之地,大家都听说过吗,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吗?
蚌埠发布特别策划“蚌埠地名故事·寻龙记”,邀请蚌埠历史人文学者一起探寻这些“龙”地名背后的故事,该系列分为五期,将陆续讲述五个“龙”地名故事,自龙年伊始(年初一)至年初五,每天一期,以飨读者。欢迎小伙伴们在微信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今天
请看“蚌埠地名故事·寻龙记”
第一期:龙子湖
龙 子 湖
▲龙子湖 (宋方奎拍摄于2003年2月)
龙子湖原来是低于淮河南岸的洼地。古老淮河曾经从怀远涂山南坡向东,在这里形成漫流的古河道。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淮河从荆涂山峡流出,形成今天的河道。而蚌埠东南郊一带,直到凤阳地界之内,有大小十几座山。从凤阳的凤凰山向西,马益山、梅花山、东鲁山、西鲁山,其间就有许多涧湾,每逢雨季便向下排水,注入这片洼地,在徐桥以下,流经东岸的曹山下汇聚成湖,最早这片水面是因曹操曾与孙权对峙,曾在淮河支流的北淝河安营扎塞(今为“曹老集”),在淮河南岸的这处水域操练水师,留下“曹湖”的地名。
▲曹山(田万荣拍摄于2021年8月)
在我国传统理念中,常常把山脉称之为“龙脉”,从山涧流水而成河流,又视为龙吐水而成。因此,明代天启年间的《凤阳新书》记载它是“引上游九龙水汇而成,故名‘龙子河’”。
明初朱元璋为在凤阳建中都皇城,遵循中国传统的理论,经过地占卜确定的中都皇城位置。它以淮河为天险,背临凤凰山、万岁山、盛家山,在南面山峦之间,建立中都城。背山向南,两侧东有青龙水(濠水),西为白虎水(龙子河)围护,中间‘龙穴’为中都城。据此,处在皇城之西侧,原本是由山涧汇集在洼地形成的河流,又被沾上“龙穴”地气, 以“龙”起头,“龙子河”的名称,更加得到强化。
▲龙子湖(田万荣拍摄于2023年10月)
由于朱元璋从平民开创了大明王朝,被神化为真龙天子。朱元璋家乡就在龙子湖上游东南的小孤村。他当了皇帝后,划归明代凤阳太平乡,龙子湖为广德乡,两地是紧密相连的乡村,翻过西芦山,不过数里之遥。于是,又有民间传说,朱元璋少年在湖中划船,撑竿掉到水中,化龙升天,故名“龙子河”,更让人津津乐道。龙子湖终于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龙子湖(田万荣拍摄于2023年12月)
历史上的龙子河,由于受到淮河水灾的影响,淮河洪灾到来,淮水倒灌,一片汪洋。从下游郑家渡对岸向南,到徐桥长达10公里长,水面宽达300—500米,是河滩洼地形成的水面。枯水干旱,湖底干裂成缝,所谓“九龙”也不再吐水惠及农家。龙子河像许多淮河支流一样,上游为河,下游为湖,南浅北深,水涨水落,河湖难分,两岸水旱交替成灾。
新中国治淮时期,在龙子河入淮口建立节制闸,控制稳定了水面。龙子河被治理成为灌溉、蓄洪、养殖的天然水域,面积达到353公顷。根据最新的测量显示:今天的龙子湖,南北长度约8. 5公里,东西宽度约0. 6—1. 9公里,水位平均2. 3—2. 6米,深度最大3. 1米,水域面积约8. 3公里。在全国城市内湖评比中,面积名列第六。今天从徐桥流到曹山下变宽成湖水面,改称“龙子湖”,并成为蚌埠城区的一个区名。龙子湖东依曹山、临近白石山(锥子山),西靠雪华山,南倚芦山,湖岸曲折多变,水面纵深开阔,从空中俯视,形似腾空跃起的巨龙。经过几次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已将龙子湖各景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休闲、旅游、观光体系。
下一期
双龙山,年初二,不见不散
来源:蚌埠日报社融媒体发布中心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郭学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博物馆顾问)
特约供图:田万荣 宋方奎
编辑: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