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长假+国风,完美!国画+成语小故事,期待!
可不是嘛,这操作既休闲又“涨姿势”~~为此蚌埠发布特别邀约有特长的平台真爱粉创作成语故事国画一组,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通过画作一一展现。
手机前的鉴赏达人集合喽,接下来,走一波,让我们一起入画之境
感受来自中华成语的魅力……(注意:文末有彩蛋~~)
闻鸡起舞
成语有关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悬梁刺股
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胸有成竹
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孟母三迁
出自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铁杵磨针
出自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一饭千金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刻舟求剑
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惊弓之鸟
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惊弓之鸟原意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后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守株待兔
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掩耳盗铃
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欺欺人。
拔苗助长
亦可为“揠苗助长”,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上》,该成语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终事与愿违。
一鼓作气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退避三舍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晋文公重耳为信守当年对楚成王的诺言,主动退让九十里,最终晋军还是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该成语后常用于比喻以退让避免冲突。
老马识途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兵不厌诈
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兵不厌诈指用兵不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的策略克敌制胜。
背水一战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则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不畏艰难寻求突破,以图绝境逢生。
风声鹤唳
源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原意指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草木皆兵
源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意为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投鞭断流
源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意为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三个成语均来源于淝水之战的历史事件。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风声鹤唳”。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晋书·苻坚载记》)后人据这段记载提炼出成语“草木皆兵”。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后人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鞭断流”。
四面楚歌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十面埋伏
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十面埋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两个成语系与垓下之战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四面楚歌”。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后据此引申出成语“十面埋伏”。
画者简介:赵良书,蚌埠人,先后就读于北京京华艺术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李晓松山水画高研班、北京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高研班等,现于上海从事大型壁画创制。
彩蛋来了!
因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蚌埠固镇
接下来给大家来点延伸阅读哦↓ ↓ ↓
垓下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支起义军相继攻入秦首都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项羽背弃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自封西楚霸王,统御四方诸侯,这一举动加剧了与汉王刘邦等诸侯势力的矛盾。不久,诸侯戏下罢兵,割据反楚。自此,楚汉两大统治集团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欲引兵东向,一举灭楚,遂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撕毁之前与项羽拟定的“鸿沟和议”,以“裂土封地”为条件,会同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合围项羽及其楚军于垓下,双方于此地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项羽最终战败,绝望地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而垓下之地亦在中国历史上声名鹊起。
垓下古战场遗址
固镇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史书记载“霸王曾踞城而战”,整个古战场的范围以垓下古城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泗县、灵璧、五河、固镇等县交界处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在该区域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箭簇、马车配件、战马尸骸、战袍甲片等文化遗物,证明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对确切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6年,固镇垓下遗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保护碑
▲北侧沱河
▲东部城墙外侧
▲东北部城墙现貌
▲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的回响
虽然垓下之战以汉军获胜而落幕,但伴随这场战争演绎出来的“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等许多壮烈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却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垓下遗址“霸王城”的别名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