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澡堂里旧时光

2024-02-27 08:52 蚌埠新闻网  

□徐琦 文/图


蚌埠百年浴业溯往

早期蚌埠的浴业,是随着商埠的日益活跃,逐渐发展起来的。1912年津浦铁路正式通车后,蚌埠兼水陆交通之便,辐射皖北,河南等地,成为沟通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由原来一个濒淮小镇,迅速发展为皖北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客商云集,贸易往来日渐繁盛,蚌埠浴业也应运而生。

清朝末年,高传代弟兄俩在淮河北岸的小蚌埠街开了一家浴德池,这是老蚌埠最早的浴池。当年小蚌埠的正街集商肆林立,人来人往,街市兴旺。那时南岸码头边只有一条百米长的土街,俗称老大街,老大街没有澡堂,冬天想泡个热水澡,南岸的住户都要搭摆渡船过淮河,到北岸来洗澡。当时浴德池规模小,设施简陋,浴室只有一个热水池,仅能容纳20人洗浴。

1911年蚌埠火车站建成时,淮河上的铁桥还在兴建中。从1909年12月桥梁开工,到1912年11月全线贯通的三年时间里,淮河南岸涌进了大量建桥铺路的民工,这一时期,南岸街市开设了多家浴池。

1913年安徽督军倪嗣冲在蚌督皖,蚌埠成为倪嗣冲的政治军事基地。在倪嗣冲督皖的七年间,各界军政要人,达客显贵络绎而来,刺激了服务型商业的发展,饭店、大旅社,装修豪华的大浴池随之登场。商贸的繁荣催生了老蚌埠洗浴行业的发展和扩大,1937年4月24日《皖北时报》曾刊文评价“浴池布置之堂皇,装潢之精美,池水之清洁,洋盆之精良,茶役之殷勤,手巾之漂亮,管理之周到,虽通都大邑且无是过。每一浴堂之设立,资本竟需二三万元”。当时蚌埠浴业的兴盛可窥一斑。

华昌街上大观园浴池富丽堂皇,雅座精致,座席间轩敞舒适,是接待达官显贵的休闲场所。盐粮行伙和客商,多去大马路与经一路之间的乐泉浴池,洗澡之便,交流行情,洽谈交易。虽然浴池简陋,却顾客盈门。

底层市民多选择陈设简单,仅备汤池和椅座,价位低廉的浴池。大丰园浴池开在凤阳进城路口,浴客以途经的乡民居多。设在火车站附近的日升园浴池,铁路车站工人,过往旅客会选择在这里洗浴。华盛街的龙园浴池,“园中钱龙也”谐音吉利,受附近商人追捧,而西游艺场的大德园,因邻近码头是码头劳工、船民常光顾的地方。

解放前夕的蚌埠,虽然商贸凋敝,仍然有陇海池、升平园、高升园、新生池、蚌埠浴池、龙园、怡园、天发池、大丰园、乐泉、大德园等13家浴池开业应市。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还有8家营业的社会浴池一起转为国营,原来浴池使用的老招牌换成了新时代的店名,时光流转,昔日老蚌埠的浴池业旧事,遂消散在流年光影里。

“小三行”的学徒生活

在蚌埠浴池里,从事搓背、修脚、理发的手艺人被称为“小三行”。解放前有个民谣描述了浴池徒工的生活,“前生打骂爹娘,今世落入澡堂,吃的是冷粥剩饭,睡的是硬板牙床”。食剩饭,睡地板,是昔日浴池徒工的真实写照。当年到浴池做学徒,需要熟人引荐,摸不清底细,无人作保的不收。

进浴室做学徒,先要学会端茶壶送水、整毛巾把。给客人端壶送茶看似简单,双手捧10只茶杯上楼,要做到壶不歪,水不溢,每走一步都提着小心。整毛巾把时要将八层毛巾铺在平案上,烧上沸水后即用手拧干递与客人,初学的后生不知窍门,手被滚水烫出泡来是常事。

搓澡学徒的基本功是裹毛巾、敲背。搓澡的毛巾要用棉织的,后来出现的腈纶毛巾滑手夹不稳,搓背也不容易去灰,毛巾按长度三折成10厘米宽度,正好连转三圈缠在手上,用右手中指用力夹住毛巾,轻推慢压。搓背学徒多由农村出来,能吃苦。初练敲背手法,先要在砖头或大理石上面空拳练习,把关节敲响了,从早晨练到晚上,到后来拳头都要敲出血来,这样要练一个月。

“摇刀”是理发学徒必须要练的基本功。早年测试学徒的摇刀是否平稳,要在虎口处放一碗清水,剃刀摇动,碗中的水不溢出才算合格。

学徒工薪水最低,脏活累活都要干。夏天理发店内闷热,就在屋梁上搭一根长木棍,把床单系上,拴上麻绳来回拉,床单摆动让空气流通,扇风纳凉拉床单的活就由小学徒去做。晚上打烊后,学徒还要把当天的客人使用过的毛巾、围布,用板车拉到淮河码头边,拿棒槌捶洗。

理发行业里有“七十二刀半”的说法,传统的“七十二刀半”操作步骤,是先从左额角起刀,最后半刀要收在鼻梁上,整个修面过程共用七十二刀半,这是老一辈理发师积累下来的一套剃须修面技法。学徒给客人修面时,老师傅都要嘱咐不得少于七十二刀半,刀数少了便是偷懒,这是传统手艺人的坚持。“捏肩、推拿、敲背、按摩、舒筋”更是理发师的拿手绝活,民间有俗谚“一个剃头匠,半个巧郎中”。

一把老式剃刀和磨刀石。

解放前拜师学理发,按照行业的规矩,徒弟学三年,谢师一年,谢师就是帮老师免费干一年的活,四年学徒期没有工钱。第四年出师,老师会送徒弟全套的理发工具,徒弟可以自己独立门户了。出外谋生,理发店的老板不知其手艺如何,会让应招者拿出自用的磨刀石,如果见磨刀石两头翘,不用试工,直接请你另谋高就。磨老式剃刀讲究刀直平推,磨刀石凹凸不平,显然没有经过老师傅的调教,手艺没学好。

浴池里的市井风情

蚌埠浴业习俗多源于苏北扬州人“水包皮”的浴风,过去的老澡堂里不仅可以洗浴,还提供理发、餐饮、食品等服务。老蚌埠的浴池有等级之分,设施好的浴池,去的都是商贾士绅,这样浴池的工人是不拿薪水,全靠收小费维持生活。澡堂子服务员眼要活,腿要勤,“眼睛要能看出事来”才能赚出饭钱来。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到除夕夜,是一年之中浴池生意最火爆的时间,每家浴池都从清晨营业到深夜。按照“三行”惯例,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澡堂就会贴出告示,修脚、搓澡工要涨价了,过了大年初五再恢复日常的价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蚌埠的浴池使用的澡牌还是竹片制成的竹筹,手指长宽的一枚竹片,上面刻字涂红漆。当年浴池有分甲、乙、丙、丁不同档次的休息间。甲间躺椅是软座,乙间是普通间也设躺椅,丙、丁间一般多为方格的衣柜,没有躺椅和座位。休息间的墙壁上钉着一排木楔,浴客衣服里有贵重的东西,会要服务员用挑子把衣服高高地挂上墙去,挑子是一根长竹竿,一个房间只有一根,由服务员保管,浴客不能擅自拿用。那会浴池里使用的是木拖鞋,木板鞋底,鞋襻是机器上使用的传输胶布带,穿着木板拖鞋在浴室的水泥地上,走起来呱哒呱哒的响,被浴客笑称为“呱哒板”。

浴客从汤池出来,服务员热情地递上热毛巾擦汗。经验老到的服务员都会把抛毛巾把子,热毛巾隔空旋起飞去,正好落到浴客面前伸手接住,这手绝活,没个几年工夫不行。每当浴池里生意好的时候,候座的澡客会排起长队,泡完澡躺着打盹的客人,服务员不直接去撵,不时递热毛巾过去,客人躺不住知道该走了,实在不挪身子的,服务员也会喊一嗓子“前客让后客”,浴客也就知趣起身。

旧时蚌埠澡堂的搓背工,多是来自苏北扬州一带,手艺娴熟。给客人敲背有“捶、拿、拍、捏”四道手法。“捶”是用空心拳头敲背,敲出节奏来,敲背从头部开始、颈椎背部直至脚掌,还要给客人全身按捏一遍。搓澡师傅手握空拳,由背部臀部腿部自上而下有节奏地拍打,发出“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浴客多的时候,澡堂里的拍打声此起彼伏,搓澡工之间相互较劲,场面热闹。

不要搓背服务的浴客,自带搓澡工具,一段晒干去籽的老丝瓜瓤子,杀痒去灰,涂上肥皂后泡沫丰富。在搓澡巾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是洗浴时的搓澡神器,不花钱也洗得舒服。

昔日澡堂像个小市场。秋季萝卜上市,澡堂里就会出现拎着竹篮卖心里美萝卜的小贩,刚泡完热水澡,正口干,来个味美多汁的红心萝卜,舒坦得很。“蚌埠一大怪,萝卜当作水果卖,”这也是皖北和苏北一带的地方特色。浴室里常有挎着食盒卖卤鸡肠和茶干的小贩,卖茶干的常是一个瘦削的老者,胳膊上挎着一个木质的圆食盒,揭开食盒上的白盖布,卤干的香味溢满整个澡堂。泡杯热茶,嚼着茶干,能在澡堂泡上大半天。

老澡堂新华浴池

太阳高过了屋头,清晨的阳光从屋顶的天窗里斜射在澡堂热气弥漫的汤池。纬二路美食街,一条充满烟火味的市井小巷里,百年老店新华浴池第一批泡澡的浴客早早踱进澡堂。

新中国成立前,纬二路这一带是老蚌埠的西游乐场,有戏院、大世界娱乐场所,撂地杂耍卖艺的多汇聚于此,因临近淮河码头,行旅客商熙来攘往,颇为热闹。1924年4月14日在喧响的鞭炮声里,金龙池开张,十余年后,日伪占据蚌埠,浴池歇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金龙池被扬州人陈老板接手,重新修缮再次开业,改名为新华池。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新华池转为国营,更名为新华浴池。在百年的历史时光里,新华浴池历经岁月的风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至今一池热汤还在氤氲迎客。

纬二路上的百年老店新华浴池。

新华浴池最初是按照老扬州澡堂的形制建造的。扬州澡堂讲究“汤热气圆”,建澡堂时,地下砌“地龙”。“地龙”是一种在地下修建的烟道,可以让煤火燃烧形成的热烟,顺着烟道给汤池保温,同时为房间供暖,热烟在地下循环,最后从烟筒排出,“地龙”充分利用了热能,是老一辈工匠的巧思。新华浴池的下水道,就是借用之前的“地龙”烟道。以前澡堂砌的是土锅膛,用大铁锅烧水,烧水的土锅膛紧靠头池,土锅膛下面就是青砖砌成的“地龙”。大铁锅中的沸水,通过水槽流入澡池,后来烧水换成了燃煤锅炉,地龙烟道就废弃了。

新华浴池这栋老建筑,原来就是砖泥结构二层木楼浴池的布局,百年时间里基本格局没有改变。1955年在浴池西墙后面扩建了一间锅炉房,1985年国营浴池的时候,男女浴有座位109个,楼上二层是女浴,楼层设置一直沿用至今。新华浴池房顶挑高的阁楼式天窗设计,采光好,通风畅,浴池内蒸腾的水气能很快从天窗散出,洗澡时客人不会闷气。浴池走廊甬道上方顶棚开窗,室内无弥漫的水雾。

新华浴池汤池上的拱形屋顶,采用圆券顶的建造工艺,保留了传统浴池“汤热气圆”的特点。

虽然浴池经历了几次改建,但是砌筑浴池的大块白云花岗条石,依然是百年前的老物件。当年建造浴池的拱形屋顶,采用圆券顶的建筑工艺,走进新华浴池,仍能感受到老扬州浴室“汤热气圆”的遗韵。

今年五十多岁的郑开跃,是新华浴池现在的经营者。16岁学理发,辗转在蚌埠多家浴池里以理发谋生,1993年来到新华浴池,日子一晃三十年过去,从年轻的小伙到两鬓有了白发。2013年新华浴池资产重组,郑开跃把浴池租赁下来,一直干到现在,郑开跃是经营者,也成了百年老店的守护人。

历经百年风雨,新华浴池的整体建筑仍保存较为完整。

而今来新华老澡堂洗浴的,多是附近社区上了岁数的老人。一些原来搬走的住户,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来老澡堂里泡一回汤池,怀旧一下过去的时光。现在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在家里都有热水淋浴,来澡堂洗浴的客人逐渐少了。老浴池的经营状况不如早些年,郑开跃说,澡堂并不全靠卖澡票的收入,我有手艺,一个人能干三四个人的活,理发、修面、刮胡子、掏耳我都行。

老澡堂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过去年代里,荡漾在浴池里的市井温情,成为历史的老镜头里一帧帧百姓生活的生动画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充满烟火气的老澡堂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历了百年风俗变迁的新华浴池,像一枚刻印在这座城市楼群里泛黄的标签,氤氲百年时光,收藏着这座城市旧日的烟火味道。(编辑 徐怀明)


22

□徐琦 文/图


蚌埠百年浴业溯往

早期蚌埠的浴业,是随着商埠的日益活跃,逐渐发展起来的。1912年津浦铁路正式通车后,蚌埠兼水陆交通之便,辐射皖北,河南等地,成为沟通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由原来一个濒淮小镇,迅速发展为皖北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客商云集,贸易往来日渐繁盛,蚌埠浴业也应运而生。

清朝末年,高传代弟兄俩在淮河北岸的小蚌埠街开了一家浴德池,这是老蚌埠最早的浴池。当年小蚌埠的正街集商肆林立,人来人往,街市兴旺。那时南岸码头边只有一条百米长的土街,俗称老大街,老大街没有澡堂,冬天想泡个热水澡,南岸的住户都要搭摆渡船过淮河,到北岸来洗澡。当时浴德池规模小,设施简陋,浴室只有一个热水池,仅能容纳20人洗浴。

1911年蚌埠火车站建成时,淮河上的铁桥还在兴建中。从1909年12月桥梁开工,到1912年11月全线贯通的三年时间里,淮河南岸涌进了大量建桥铺路的民工,这一时期,南岸街市开设了多家浴池。

1913年安徽督军倪嗣冲在蚌督皖,蚌埠成为倪嗣冲的政治军事基地。在倪嗣冲督皖的七年间,各界军政要人,达客显贵络绎而来,刺激了服务型商业的发展,饭店、大旅社,装修豪华的大浴池随之登场。商贸的繁荣催生了老蚌埠洗浴行业的发展和扩大,1937年4月24日《皖北时报》曾刊文评价“浴池布置之堂皇,装潢之精美,池水之清洁,洋盆之精良,茶役之殷勤,手巾之漂亮,管理之周到,虽通都大邑且无是过。每一浴堂之设立,资本竟需二三万元”。当时蚌埠浴业的兴盛可窥一斑。

华昌街上大观园浴池富丽堂皇,雅座精致,座席间轩敞舒适,是接待达官显贵的休闲场所。盐粮行伙和客商,多去大马路与经一路之间的乐泉浴池,洗澡之便,交流行情,洽谈交易。虽然浴池简陋,却顾客盈门。

底层市民多选择陈设简单,仅备汤池和椅座,价位低廉的浴池。大丰园浴池开在凤阳进城路口,浴客以途经的乡民居多。设在火车站附近的日升园浴池,铁路车站工人,过往旅客会选择在这里洗浴。华盛街的龙园浴池,“园中钱龙也”谐音吉利,受附近商人追捧,而西游艺场的大德园,因邻近码头是码头劳工、船民常光顾的地方。

解放前夕的蚌埠,虽然商贸凋敝,仍然有陇海池、升平园、高升园、新生池、蚌埠浴池、龙园、怡园、天发池、大丰园、乐泉、大德园等13家浴池开业应市。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还有8家营业的社会浴池一起转为国营,原来浴池使用的老招牌换成了新时代的店名,时光流转,昔日老蚌埠的浴池业旧事,遂消散在流年光影里。

“小三行”的学徒生活

在蚌埠浴池里,从事搓背、修脚、理发的手艺人被称为“小三行”。解放前有个民谣描述了浴池徒工的生活,“前生打骂爹娘,今世落入澡堂,吃的是冷粥剩饭,睡的是硬板牙床”。食剩饭,睡地板,是昔日浴池徒工的真实写照。当年到浴池做学徒,需要熟人引荐,摸不清底细,无人作保的不收。

进浴室做学徒,先要学会端茶壶送水、整毛巾把。给客人端壶送茶看似简单,双手捧10只茶杯上楼,要做到壶不歪,水不溢,每走一步都提着小心。整毛巾把时要将八层毛巾铺在平案上,烧上沸水后即用手拧干递与客人,初学的后生不知窍门,手被滚水烫出泡来是常事。

搓澡学徒的基本功是裹毛巾、敲背。搓澡的毛巾要用棉织的,后来出现的腈纶毛巾滑手夹不稳,搓背也不容易去灰,毛巾按长度三折成10厘米宽度,正好连转三圈缠在手上,用右手中指用力夹住毛巾,轻推慢压。搓背学徒多由农村出来,能吃苦。初练敲背手法,先要在砖头或大理石上面空拳练习,把关节敲响了,从早晨练到晚上,到后来拳头都要敲出血来,这样要练一个月。

“摇刀”是理发学徒必须要练的基本功。早年测试学徒的摇刀是否平稳,要在虎口处放一碗清水,剃刀摇动,碗中的水不溢出才算合格。

学徒工薪水最低,脏活累活都要干。夏天理发店内闷热,就在屋梁上搭一根长木棍,把床单系上,拴上麻绳来回拉,床单摆动让空气流通,扇风纳凉拉床单的活就由小学徒去做。晚上打烊后,学徒还要把当天的客人使用过的毛巾、围布,用板车拉到淮河码头边,拿棒槌捶洗。

理发行业里有“七十二刀半”的说法,传统的“七十二刀半”操作步骤,是先从左额角起刀,最后半刀要收在鼻梁上,整个修面过程共用七十二刀半,这是老一辈理发师积累下来的一套剃须修面技法。学徒给客人修面时,老师傅都要嘱咐不得少于七十二刀半,刀数少了便是偷懒,这是传统手艺人的坚持。“捏肩、推拿、敲背、按摩、舒筋”更是理发师的拿手绝活,民间有俗谚“一个剃头匠,半个巧郎中”。

一把老式剃刀和磨刀石。

解放前拜师学理发,按照行业的规矩,徒弟学三年,谢师一年,谢师就是帮老师免费干一年的活,四年学徒期没有工钱。第四年出师,老师会送徒弟全套的理发工具,徒弟可以自己独立门户了。出外谋生,理发店的老板不知其手艺如何,会让应招者拿出自用的磨刀石,如果见磨刀石两头翘,不用试工,直接请你另谋高就。磨老式剃刀讲究刀直平推,磨刀石凹凸不平,显然没有经过老师傅的调教,手艺没学好。

浴池里的市井风情

蚌埠浴业习俗多源于苏北扬州人“水包皮”的浴风,过去的老澡堂里不仅可以洗浴,还提供理发、餐饮、食品等服务。老蚌埠的浴池有等级之分,设施好的浴池,去的都是商贾士绅,这样浴池的工人是不拿薪水,全靠收小费维持生活。澡堂子服务员眼要活,腿要勤,“眼睛要能看出事来”才能赚出饭钱来。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到除夕夜,是一年之中浴池生意最火爆的时间,每家浴池都从清晨营业到深夜。按照“三行”惯例,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澡堂就会贴出告示,修脚、搓澡工要涨价了,过了大年初五再恢复日常的价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蚌埠的浴池使用的澡牌还是竹片制成的竹筹,手指长宽的一枚竹片,上面刻字涂红漆。当年浴池有分甲、乙、丙、丁不同档次的休息间。甲间躺椅是软座,乙间是普通间也设躺椅,丙、丁间一般多为方格的衣柜,没有躺椅和座位。休息间的墙壁上钉着一排木楔,浴客衣服里有贵重的东西,会要服务员用挑子把衣服高高地挂上墙去,挑子是一根长竹竿,一个房间只有一根,由服务员保管,浴客不能擅自拿用。那会浴池里使用的是木拖鞋,木板鞋底,鞋襻是机器上使用的传输胶布带,穿着木板拖鞋在浴室的水泥地上,走起来呱哒呱哒的响,被浴客笑称为“呱哒板”。

浴客从汤池出来,服务员热情地递上热毛巾擦汗。经验老到的服务员都会把抛毛巾把子,热毛巾隔空旋起飞去,正好落到浴客面前伸手接住,这手绝活,没个几年工夫不行。每当浴池里生意好的时候,候座的澡客会排起长队,泡完澡躺着打盹的客人,服务员不直接去撵,不时递热毛巾过去,客人躺不住知道该走了,实在不挪身子的,服务员也会喊一嗓子“前客让后客”,浴客也就知趣起身。

旧时蚌埠澡堂的搓背工,多是来自苏北扬州一带,手艺娴熟。给客人敲背有“捶、拿、拍、捏”四道手法。“捶”是用空心拳头敲背,敲出节奏来,敲背从头部开始、颈椎背部直至脚掌,还要给客人全身按捏一遍。搓澡师傅手握空拳,由背部臀部腿部自上而下有节奏地拍打,发出“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浴客多的时候,澡堂里的拍打声此起彼伏,搓澡工之间相互较劲,场面热闹。

不要搓背服务的浴客,自带搓澡工具,一段晒干去籽的老丝瓜瓤子,杀痒去灰,涂上肥皂后泡沫丰富。在搓澡巾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是洗浴时的搓澡神器,不花钱也洗得舒服。

昔日澡堂像个小市场。秋季萝卜上市,澡堂里就会出现拎着竹篮卖心里美萝卜的小贩,刚泡完热水澡,正口干,来个味美多汁的红心萝卜,舒坦得很。“蚌埠一大怪,萝卜当作水果卖,”这也是皖北和苏北一带的地方特色。浴室里常有挎着食盒卖卤鸡肠和茶干的小贩,卖茶干的常是一个瘦削的老者,胳膊上挎着一个木质的圆食盒,揭开食盒上的白盖布,卤干的香味溢满整个澡堂。泡杯热茶,嚼着茶干,能在澡堂泡上大半天。

老澡堂新华浴池

太阳高过了屋头,清晨的阳光从屋顶的天窗里斜射在澡堂热气弥漫的汤池。纬二路美食街,一条充满烟火味的市井小巷里,百年老店新华浴池第一批泡澡的浴客早早踱进澡堂。

新中国成立前,纬二路这一带是老蚌埠的西游乐场,有戏院、大世界娱乐场所,撂地杂耍卖艺的多汇聚于此,因临近淮河码头,行旅客商熙来攘往,颇为热闹。1924年4月14日在喧响的鞭炮声里,金龙池开张,十余年后,日伪占据蚌埠,浴池歇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金龙池被扬州人陈老板接手,重新修缮再次开业,改名为新华池。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新华池转为国营,更名为新华浴池。在百年的历史时光里,新华浴池历经岁月的风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至今一池热汤还在氤氲迎客。

纬二路上的百年老店新华浴池。

新华浴池最初是按照老扬州澡堂的形制建造的。扬州澡堂讲究“汤热气圆”,建澡堂时,地下砌“地龙”。“地龙”是一种在地下修建的烟道,可以让煤火燃烧形成的热烟,顺着烟道给汤池保温,同时为房间供暖,热烟在地下循环,最后从烟筒排出,“地龙”充分利用了热能,是老一辈工匠的巧思。新华浴池的下水道,就是借用之前的“地龙”烟道。以前澡堂砌的是土锅膛,用大铁锅烧水,烧水的土锅膛紧靠头池,土锅膛下面就是青砖砌成的“地龙”。大铁锅中的沸水,通过水槽流入澡池,后来烧水换成了燃煤锅炉,地龙烟道就废弃了。

新华浴池这栋老建筑,原来就是砖泥结构二层木楼浴池的布局,百年时间里基本格局没有改变。1955年在浴池西墙后面扩建了一间锅炉房,1985年国营浴池的时候,男女浴有座位109个,楼上二层是女浴,楼层设置一直沿用至今。新华浴池房顶挑高的阁楼式天窗设计,采光好,通风畅,浴池内蒸腾的水气能很快从天窗散出,洗澡时客人不会闷气。浴池走廊甬道上方顶棚开窗,室内无弥漫的水雾。

新华浴池汤池上的拱形屋顶,采用圆券顶的建造工艺,保留了传统浴池“汤热气圆”的特点。

虽然浴池经历了几次改建,但是砌筑浴池的大块白云花岗条石,依然是百年前的老物件。当年建造浴池的拱形屋顶,采用圆券顶的建筑工艺,走进新华浴池,仍能感受到老扬州浴室“汤热气圆”的遗韵。

今年五十多岁的郑开跃,是新华浴池现在的经营者。16岁学理发,辗转在蚌埠多家浴池里以理发谋生,1993年来到新华浴池,日子一晃三十年过去,从年轻的小伙到两鬓有了白发。2013年新华浴池资产重组,郑开跃把浴池租赁下来,一直干到现在,郑开跃是经营者,也成了百年老店的守护人。

历经百年风雨,新华浴池的整体建筑仍保存较为完整。

而今来新华老澡堂洗浴的,多是附近社区上了岁数的老人。一些原来搬走的住户,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来老澡堂里泡一回汤池,怀旧一下过去的时光。现在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在家里都有热水淋浴,来澡堂洗浴的客人逐渐少了。老浴池的经营状况不如早些年,郑开跃说,澡堂并不全靠卖澡票的收入,我有手艺,一个人能干三四个人的活,理发、修面、刮胡子、掏耳我都行。

老澡堂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过去年代里,荡漾在浴池里的市井温情,成为历史的老镜头里一帧帧百姓生活的生动画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充满烟火气的老澡堂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历了百年风俗变迁的新华浴池,像一枚刻印在这座城市楼群里泛黄的标签,氤氲百年时光,收藏着这座城市旧日的烟火味道。(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