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非遗传承人马承刚:扎彩乘风逐梦而飞

2024-02-27 17:09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破竹、削篾、糊纸、上色……在马氏扎彩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马承刚手中,中国龙、中国凤等造型的灯笼风筝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借助现代飞行技术,它们振翅飞舞,翱翔于天际。

走进马承刚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飞机模型整齐摆放于展架上。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只六米翼展的“火凤凰”。“这只‘火凤凰’是2019年设计出来的,是全国首个飞天的‘中国凤’,之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它是靠两个螺旋夹带动飞行的,左右两个螺旋桨在转动的时候产生不同的拉力,就可以实现转弯飞行。尾巴还可以上下摆动,实现升降的效果。”对马承刚来说,他所制作的并不单单是一件扎彩作品,更是蕴含了一名“守艺”人的心血和智慧。


“扎彩龙”是汉族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蚌埠怀远当地传统的习俗,每逢喜庆节日就舞起彩龙,表现出广大人民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其独特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百年来,蚌埠怀远马氏扎彩已经传承四代,其作品涉及节日彩灯,舞龙舞凤舞狮表演等。2007年,“扎彩龙”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马承刚出生于1977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他的爱好从小受到母亲的细心引导和呵护,而手工则受到父亲和爷爷的影响很大。“父亲是酱园厂的职工,他让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工具。小时候的我经常被父亲带到工厂的机修车间里玩,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小孩子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台钻、台钳、各种机电仪器就是我小时候的玩具。”马承刚回忆道,而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爷爷总会扎一些灯笼来贴补家用,通常是一些动物的造型,摇头摆尾的金鱼,翅膀尾巴乱颤的锦鸡,憨态可掬的懒蛤蟆,喜气吉祥的蝴蝶闹金瓜,还有狮子灯,西瓜灯等各种造型。是爷爷让他认识了民间工艺。

传统彩灯从毛竹劈篾子开始,经过烤、扎、糊纸、线描、填色多道工序,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往往提前一两个月就要准备。当马承刚放寒假,就会抽空去帮助爷爷奶奶一起做彩灯。“爷爷奶奶的话都不多,也不教我怎么做。我就随意地跟着做,整个流程走下来,工具熟悉了,手工技艺锻炼了,毛笔画也熟练了。”马承刚说,随着爷爷年岁已高,很多精细的灯笼样式已力不从心无法画了,至今仅留下两款彩灯的照片,那是他特意扎给他的重孙子玩的。爷爷去世后,永远的带走了他的手艺。马承刚虽还清楚的记得各种灯笼的骨架的制作流程,但灯笼上的纹饰却印象模糊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承刚大学毕业后任职于怀远一中成为一名老师,在祖辈一代代的影响下,他最终继承衣钵,并结合个人对航空模型的爱好,钻研各种新材料新技法,传统、当下与未来在碰撞中交融,通过传统技法和飞行科技结合,使得图纸数字化,提升了作品的精度和创新性,让古老的非遗飞上了天。去年,哈尔滨文旅火了之后,网友纷纷喊话“把黑龙江的黑龙请出来!”马承刚与他的团队设计制作出一条30米长的“飞龙”,其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

近年来,马承刚通过互联网和各地扎彩艺人的交流互通技法技巧,辅导过的学生已分布在祖国各地。“目前我的团队工作室有两处,一个在怀远一中校园内,另一个在辽宁省沈阳市,我的工作室主要负责设计和研发,沈阳的工作室负责复制生产及商业运营。”马承刚表示,利用扎彩工艺制作出的中国龙、凤凰、孔雀、翼龙等飞行器,通过大型演出方式展示艺术作品,受众已达全国,甚至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都有咨询合作。他的作品陆续参加了2021央视春晚、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拜谒炎帝神农大典、丝路春晚、西安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贵州贵秀大型演出、左权民歌汇总决赛、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出,取得了震撼的现场艺术效果,同时也开创出了舞美飞行的表演新领域,填补了传统扎彩成为舞台美术艺术的空白。


马承刚始终坚信,非遗技艺要一直传承下去,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最好的传承,非遗传承人就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目前,马氏扎彩在怀远文化馆,怀远一中设有作品展厅,通过日常活动影响和培训学生掌握此项传统技法。

“马氏扎彩将继续深挖传统文化符号,吸引、培养更多的人学习这项技艺,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钻研马氏扎彩、推广马氏扎彩为毕生追求的马承刚,始终坚定走在创新与传承的路上,如天际中振翅的“火凤凰”,逐梦而飞。

38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破竹、削篾、糊纸、上色……在马氏扎彩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马承刚手中,中国龙、中国凤等造型的灯笼风筝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借助现代飞行技术,它们振翅飞舞,翱翔于天际。

走进马承刚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飞机模型整齐摆放于展架上。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只六米翼展的“火凤凰”。“这只‘火凤凰’是2019年设计出来的,是全国首个飞天的‘中国凤’,之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它是靠两个螺旋夹带动飞行的,左右两个螺旋桨在转动的时候产生不同的拉力,就可以实现转弯飞行。尾巴还可以上下摆动,实现升降的效果。”对马承刚来说,他所制作的并不单单是一件扎彩作品,更是蕴含了一名“守艺”人的心血和智慧。


“扎彩龙”是汉族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蚌埠怀远当地传统的习俗,每逢喜庆节日就舞起彩龙,表现出广大人民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其独特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百年来,蚌埠怀远马氏扎彩已经传承四代,其作品涉及节日彩灯,舞龙舞凤舞狮表演等。2007年,“扎彩龙”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马承刚出生于1977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他的爱好从小受到母亲的细心引导和呵护,而手工则受到父亲和爷爷的影响很大。“父亲是酱园厂的职工,他让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工具。小时候的我经常被父亲带到工厂的机修车间里玩,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小孩子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台钻、台钳、各种机电仪器就是我小时候的玩具。”马承刚回忆道,而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爷爷总会扎一些灯笼来贴补家用,通常是一些动物的造型,摇头摆尾的金鱼,翅膀尾巴乱颤的锦鸡,憨态可掬的懒蛤蟆,喜气吉祥的蝴蝶闹金瓜,还有狮子灯,西瓜灯等各种造型。是爷爷让他认识了民间工艺。

传统彩灯从毛竹劈篾子开始,经过烤、扎、糊纸、线描、填色多道工序,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往往提前一两个月就要准备。当马承刚放寒假,就会抽空去帮助爷爷奶奶一起做彩灯。“爷爷奶奶的话都不多,也不教我怎么做。我就随意地跟着做,整个流程走下来,工具熟悉了,手工技艺锻炼了,毛笔画也熟练了。”马承刚说,随着爷爷年岁已高,很多精细的灯笼样式已力不从心无法画了,至今仅留下两款彩灯的照片,那是他特意扎给他的重孙子玩的。爷爷去世后,永远的带走了他的手艺。马承刚虽还清楚的记得各种灯笼的骨架的制作流程,但灯笼上的纹饰却印象模糊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承刚大学毕业后任职于怀远一中成为一名老师,在祖辈一代代的影响下,他最终继承衣钵,并结合个人对航空模型的爱好,钻研各种新材料新技法,传统、当下与未来在碰撞中交融,通过传统技法和飞行科技结合,使得图纸数字化,提升了作品的精度和创新性,让古老的非遗飞上了天。去年,哈尔滨文旅火了之后,网友纷纷喊话“把黑龙江的黑龙请出来!”马承刚与他的团队设计制作出一条30米长的“飞龙”,其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

近年来,马承刚通过互联网和各地扎彩艺人的交流互通技法技巧,辅导过的学生已分布在祖国各地。“目前我的团队工作室有两处,一个在怀远一中校园内,另一个在辽宁省沈阳市,我的工作室主要负责设计和研发,沈阳的工作室负责复制生产及商业运营。”马承刚表示,利用扎彩工艺制作出的中国龙、凤凰、孔雀、翼龙等飞行器,通过大型演出方式展示艺术作品,受众已达全国,甚至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都有咨询合作。他的作品陆续参加了2021央视春晚、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拜谒炎帝神农大典、丝路春晚、西安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贵州贵秀大型演出、左权民歌汇总决赛、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出,取得了震撼的现场艺术效果,同时也开创出了舞美飞行的表演新领域,填补了传统扎彩成为舞台美术艺术的空白。


马承刚始终坚信,非遗技艺要一直传承下去,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最好的传承,非遗传承人就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目前,马氏扎彩在怀远文化馆,怀远一中设有作品展厅,通过日常活动影响和培训学生掌握此项传统技法。

“马氏扎彩将继续深挖传统文化符号,吸引、培养更多的人学习这项技艺,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钻研马氏扎彩、推广马氏扎彩为毕生追求的马承刚,始终坚定走在创新与传承的路上,如天际中振翅的“火凤凰”,逐梦而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