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涂山故事】黑虎山东镇江营

2024-03-13 09:02 李焕俭  

李焕俭 文/图


蚌埠市镇江营,今称郑郢,坐落在涂山余脉黑虎山东八里桥。其地名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当年,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荣,为与南唐争夺江淮地区,在这里设镇淮军,图谋进军江南,统一全国。柴荣病故,幼子坐殿,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为宋,驻扎在这里的镇淮军,以骁勇善战为宋军精锐劲旅。北宋亡,南宋立。淮河成为南北边界,战事不断。金军大举南下,攻占宋军战略要地涡口(今怀远涡口)。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率部北击金兵,光复镇淮军,在此设镇江营。镇江营为韩世忠的帅府驻地。南宋灭亡,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镇江营作为古地名,得以延续传承。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淮河两岸,白骨遍野,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的明王朝建立后,为充实人口,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和江浙等地,向淮河流域移民垦荒,这里为明朝镇江营垦荒的粮仓所在地。清朝康熙十年,怀远县基层政权设10都102图,第9都9图的驻地即镇江营。镇江营民风淳朴,名人辈出。清嘉庆《怀远县志·耆旧传》赞美镇江营人徐九如五世同堂:“耆民徐九如,镇江营人,世习农,朴素无华,一门谨愿,五世同堂。嘉庆二十四年请旌。现年九十二,子二人,孙七人,曾孙五人,玄孙二人。”

清嘉庆《怀远县志 地域图》、清同治二年《大清壹统舆图》南三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怀远县地图,均标注该地名为“镇江营”。怀远县花鼓灯灯歌,亦唱该地的地名为“镇江营”。镇江营老户人家为周、江、徐等姓氏。人数最多的朱、王两姓,均为明清两朝移民。相传,明末,朱姓避乱从山东逃难而来。清末,王姓则由怀远芡河北岸的安乡村(亦说从山东)迁来,靠捕鱼、摆渡和种庄稼为生,其居住的村庄名曰下王家。这里还有李、张、徐、沈等姓氏。旧时,镇江营民间歌舞花鼓灯,小有名气。民国年间,大鼓架子朱某演站肩,身上可站七人。村民王春勤、王洪来男扮女装演“兰花”,望风采柳,出口成章,灯歌唱得俏,舞步扭得活,为当地歌舞明星。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日军第13师团第5旅团驻军蚌埠,镇江营村北蚌怀公路旁,日军建有炮楼据点,常驻几十名日伪军。6月2日农历端午节,日军以在这里丢失一支步枪为由,荷枪实弹,包围镇江营,捆绑20多名村民,明里叫嚷只要交出丢失的枪支,就放走这20名村民,暗地里架起机关枪,准备屠杀全村男女老幼。一村民见状大呼:“快跑,快跑呀!鬼子要杀人了!”大伙四处奔逃,日军随即血洗镇江营。全村21人被日军杀害,3人重伤,500多间房屋全部被日军放火烧毁。其中,该村沈某家就有4人罹难。

从石巷子看黑虎山

新中国诞生初期,我国钢铁产量较低,为了赶超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提出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1958年,在“大跃进的人,唱大跃进的歌,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的热潮中,全国一哄而上,全民大炼钢铁。蚌埠市大炼钢铁要建高炉,相中了西郊的镇江营村。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镇江营村高炉林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老百姓实在无法居住,只好托亲投友,迁居他处栖身。全民大炼钢铁,缺少原料、设备、技术、资金,违背客观规律,高炉很快熄火,炼铁工人宣布解散,出走村民陆续返回镇江营。老百姓的房屋在大炼钢铁时被拆除,居住临时的庵棚不是长久之计。1960年至1961年,政府资助村民重新建盖房屋,镇江营村属长青人民公社镇营生产大队管辖。1963年,镇营生产大队一分为二,划分为八里桥和镇营两个生产大队。八里桥为蚌怀公路上木桥,始建于民国年间,因其距离蚌埠市西岗八华里,故名。八里桥旁的老镇江营村,以村旁有八里桥,被长青人民公社命名为八里桥生产大队。

黑虎山小凉亭

“大白地,大白地,白土黏,白土白。”大白地坐落在老镇江营村南,这块土地面积20余亩,因泥土的颜色泛白,故被称为大白地。旧时,社会生产力低下,附近穷苦百姓建盖新房和泥抹墙,就到大白地拉些白色黏土,代替石灰。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大白地及周边的土地,统称为大白地。从老镇江营迁出到大白地建新村落户的村民,则被长青公社命名为镇江营生产大队,继而简称为“镇营大队”。20世纪80年代,全国取消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称谓,镇营生产大队改名为镇营行政村;八里桥生产大队,改名为八里桥行政村。

“镇营”与“郑郢”音同,1999年“镇营村”为精简笔画,将“镇营村”改写为“郑郢村”。21世纪以来,蚌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郑郢村和八里桥村均变成蚌埠市禹会区的城中村。因城市建设需要,郑郢和八里桥两个村,划归禹会区大庆街道,改为郑郢社区、八里桥社区。

为铭记历史,留住乡愁记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建议有关部门,恢复“镇江营”地名。(编辑 徐怀明)

郑郢(镇江营)街道



41

李焕俭 文/图


蚌埠市镇江营,今称郑郢,坐落在涂山余脉黑虎山东八里桥。其地名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当年,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荣,为与南唐争夺江淮地区,在这里设镇淮军,图谋进军江南,统一全国。柴荣病故,幼子坐殿,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为宋,驻扎在这里的镇淮军,以骁勇善战为宋军精锐劲旅。北宋亡,南宋立。淮河成为南北边界,战事不断。金军大举南下,攻占宋军战略要地涡口(今怀远涡口)。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率部北击金兵,光复镇淮军,在此设镇江营。镇江营为韩世忠的帅府驻地。南宋灭亡,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镇江营作为古地名,得以延续传承。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淮河两岸,白骨遍野,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的明王朝建立后,为充实人口,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和江浙等地,向淮河流域移民垦荒,这里为明朝镇江营垦荒的粮仓所在地。清朝康熙十年,怀远县基层政权设10都102图,第9都9图的驻地即镇江营。镇江营民风淳朴,名人辈出。清嘉庆《怀远县志·耆旧传》赞美镇江营人徐九如五世同堂:“耆民徐九如,镇江营人,世习农,朴素无华,一门谨愿,五世同堂。嘉庆二十四年请旌。现年九十二,子二人,孙七人,曾孙五人,玄孙二人。”

清嘉庆《怀远县志 地域图》、清同治二年《大清壹统舆图》南三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怀远县地图,均标注该地名为“镇江营”。怀远县花鼓灯灯歌,亦唱该地的地名为“镇江营”。镇江营老户人家为周、江、徐等姓氏。人数最多的朱、王两姓,均为明清两朝移民。相传,明末,朱姓避乱从山东逃难而来。清末,王姓则由怀远芡河北岸的安乡村(亦说从山东)迁来,靠捕鱼、摆渡和种庄稼为生,其居住的村庄名曰下王家。这里还有李、张、徐、沈等姓氏。旧时,镇江营民间歌舞花鼓灯,小有名气。民国年间,大鼓架子朱某演站肩,身上可站七人。村民王春勤、王洪来男扮女装演“兰花”,望风采柳,出口成章,灯歌唱得俏,舞步扭得活,为当地歌舞明星。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日军第13师团第5旅团驻军蚌埠,镇江营村北蚌怀公路旁,日军建有炮楼据点,常驻几十名日伪军。6月2日农历端午节,日军以在这里丢失一支步枪为由,荷枪实弹,包围镇江营,捆绑20多名村民,明里叫嚷只要交出丢失的枪支,就放走这20名村民,暗地里架起机关枪,准备屠杀全村男女老幼。一村民见状大呼:“快跑,快跑呀!鬼子要杀人了!”大伙四处奔逃,日军随即血洗镇江营。全村21人被日军杀害,3人重伤,500多间房屋全部被日军放火烧毁。其中,该村沈某家就有4人罹难。

从石巷子看黑虎山

新中国诞生初期,我国钢铁产量较低,为了赶超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提出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1958年,在“大跃进的人,唱大跃进的歌,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的热潮中,全国一哄而上,全民大炼钢铁。蚌埠市大炼钢铁要建高炉,相中了西郊的镇江营村。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镇江营村高炉林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老百姓实在无法居住,只好托亲投友,迁居他处栖身。全民大炼钢铁,缺少原料、设备、技术、资金,违背客观规律,高炉很快熄火,炼铁工人宣布解散,出走村民陆续返回镇江营。老百姓的房屋在大炼钢铁时被拆除,居住临时的庵棚不是长久之计。1960年至1961年,政府资助村民重新建盖房屋,镇江营村属长青人民公社镇营生产大队管辖。1963年,镇营生产大队一分为二,划分为八里桥和镇营两个生产大队。八里桥为蚌怀公路上木桥,始建于民国年间,因其距离蚌埠市西岗八华里,故名。八里桥旁的老镇江营村,以村旁有八里桥,被长青人民公社命名为八里桥生产大队。

黑虎山小凉亭

“大白地,大白地,白土黏,白土白。”大白地坐落在老镇江营村南,这块土地面积20余亩,因泥土的颜色泛白,故被称为大白地。旧时,社会生产力低下,附近穷苦百姓建盖新房和泥抹墙,就到大白地拉些白色黏土,代替石灰。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大白地及周边的土地,统称为大白地。从老镇江营迁出到大白地建新村落户的村民,则被长青公社命名为镇江营生产大队,继而简称为“镇营大队”。20世纪80年代,全国取消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称谓,镇营生产大队改名为镇营行政村;八里桥生产大队,改名为八里桥行政村。

“镇营”与“郑郢”音同,1999年“镇营村”为精简笔画,将“镇营村”改写为“郑郢村”。21世纪以来,蚌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郑郢村和八里桥村均变成蚌埠市禹会区的城中村。因城市建设需要,郑郢和八里桥两个村,划归禹会区大庆街道,改为郑郢社区、八里桥社区。

为铭记历史,留住乡愁记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建议有关部门,恢复“镇江营”地名。(编辑 徐怀明)

郑郢(镇江营)街道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