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胜利纪念碑见证蚌埠抗战岁月

2024-03-14 08:41 蚌埠新闻网  

□郭照东 文/图

伫立南山公园制高点的抗战“胜利纪念碑”,落成于1946年10月,毁于1949年前后,复建后于2022年国庆节正式开放。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环绕“胜利纪念碑”四周的低矮花草更加鲜艳,伸向空中的遒劲梧桐枝丫在暖风中摇曳,更衬托出它的高大、威严,似在无声诉说着蚌埠的悠悠抗战岁月。

2022年国庆节开放的复建抗战胜利纪念碑。

救亡先声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东北告急强烈震动了中国社会。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江桥打响的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这不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一场声援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孤军奋战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也在全国迅速掀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消息传至蚌埠,在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的组织、鼓舞下,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进步学生率先响应。他们在“我们能做什么?”的呐喊中行动起来,率先成立的抗日救国会走上街头揭露事件真相和开展义演、募捐,随即,宣告成立的义勇军开展军训……11月22日,由队长梅芳东等17名学生组成的“江淮中学援黑队”冲破重重阻力,在蚌埠火车站登车一路北上,决心奔赴东北抗日第一线。“援黑队”途经济南、北平、天津时,《申报》《大公报》《北平晨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关注,报道他们抗日救亡的壮举一时感动了中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4月,东北军军官差遣二队移驻怀远屾河街,队中的200多名中共党员以墙报、歌咏、话剧、联欢等形式,在怀远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邢英烈士以投河身亡的义举抗议当局的军事上不抵抗政策。

“风在吼,马在叫”,蚌埠地区的共产党员与进步学生发出的救亡图存先声,共同为蚌埠地区的抗战进行了思想动员。

抗日烽火

在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的1933年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第17军军长徐庭瑶率部自蚌埠北上,仅浴血密云古北口壮烈殉国的就逾万人,其中多为蚌埠沿淮子弟,坚守帽儿山的七勇士更赢得了敌军的尊重。他们成为蚌埠地区捐躯抗日疆场的首批热血男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战全面开始。1938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军第13师团侵占蚌埠,此后怀远、固镇、五河先后沦陷。

日军占领蚌埠就是蚌埠人民抗击侵略者之始。为了保家卫国,怀远、五河红枪会和固镇李文宗的“秀才游击队”等纷纷“亮杆子”,擎起民众自发抗战的旗帜。在“抗战以来第四次大战”的淮河阻击战中,中国军队第51军于学忠部、第59军张自忠部,先后在淮河北岸与渡河日军展开滩涂战、城市巷战,仅小蚌埠就数次易手,日军在付出3000余人死伤的代价后不得不于2月20日缩回蚌埠,双方隔淮河对峙。淮河阻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第51军中的300多名中共秘密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抗日中坚作用。此战还引起了毛泽东关注,他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日军在小蚌埠“触了霉头”。

徐州沦陷后,蚌埠各级官吏逃之夭夭,散兵游勇趁机独霸一方,领导蚌埠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的艰巨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四军肩上。1939年5月,彭雪枫司令员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首次进军以怀远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首战湖沟,四袭怀远城,伏击日军汽艇,攻克安乡、上桥等据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约2000人,不仅实现了“打仗、筹资、扩军”的目标,还进行了平原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第二次进军淮上时的1940年11月,在板桥集反“扫荡”中,彭雪枫部取得了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并创造华中敌后战场首次击落一架日军战机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在五河、固镇地区开展了持久敌后游击战争,在蚌埠地区抗战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与蚌埠人民共同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见证受降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至蚌埠,市民欣喜若狂,鞭炮声、锣鼓声惊天动地,捣毁了位于南山的蚌埠神社,更有幸见证了第十战区受降荣光。

为接受日军投降,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其中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上将负责接收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安庆、滁县、蚌埠、田家庵、固镇、宿县、徐州、连云港等地。日本投降代表为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投降部队为第65、第70、第131师团和第1独立警备队、第6独立旅团,共68234人。

经过前期准备,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二马路原汪伪安徽省政府礼堂隆重举行。礼堂正中摆放一张签字长桌,正席端坐受降主官李品仙,左侧中方受降席坐着第十战区和安徽省国民政府代表,右侧投降席坐着十川次郎等8人。15时,历时15分钟的受降仪式开始,在李品仙致训词、十川次郎致答词后,后者在李品仙签发的“第一号训令”签字盖章后起立,自动解下佩刀置于桌面,象征缴械投降。大厅外,在21响礼炮齐鸣声中,蚌埠开始成为狂欢之城,人们任凭热泪纵横,扬眉吐气之情溢于言表,醉卧街头者比比皆是。

投降日军在蚌埠等待遣返期间,中方以德报怨,予以人文关怀,组织他们在二马路、中荣街等处清扫马路、疏通阴沟,他们在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洗涤了罪恶灵魂。蚌埠花鼓灯艺人触景生情,记录了这难忘的历史场景:“锣不打,鼓不敲,鬼子投降就那么孬!大鬼子不敢骑高头马,小鬼子不敢挎东洋刀。扔掉水壶和饭包,一人给他一把锹,二马路上把阴沟掏,他见了俺弯着个腰!”

建碑铭记

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历史再次垂青蚌埠。得益于区位、交通优势,城市人口骤增,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开始全面复兴。

在蚌埠受降期间,同时身任省国民政府主席的李品仙提出蚌埠重启建市计划,并于1945年11月设立市政筹备处,从民政、警政、教育、财政、社会、工务等方面开始全面准备。据1946年底统计,蚌埠人口226690人(不含流动人口3万余人),市区面积418平方市里,有“工业40余种,劳工4万余人,商业60余类,商店8000余家”。1947年元旦,蚌埠成为安徽省首个建制市,开始了城市发展的蝶变。

蚌埠的“蝶变”深深烙上了抗战印记。位于华昌街的“慰安所”九皋旅社改名为“胜利旅社”,新建的贯穿城市东西向干道被命名为“胜利路”,在整修一新的蚌山公园新建的抗战“胜利纪念碑”隆重落成……

见证蚌埠发展风雨兼程的抗战“胜利纪念碑”,业已成为凝聚着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激励蚌埠人民继续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编辑 徐怀明)



55

□郭照东 文/图

伫立南山公园制高点的抗战“胜利纪念碑”,落成于1946年10月,毁于1949年前后,复建后于2022年国庆节正式开放。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环绕“胜利纪念碑”四周的低矮花草更加鲜艳,伸向空中的遒劲梧桐枝丫在暖风中摇曳,更衬托出它的高大、威严,似在无声诉说着蚌埠的悠悠抗战岁月。

2022年国庆节开放的复建抗战胜利纪念碑。

救亡先声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东北告急强烈震动了中国社会。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江桥打响的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这不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一场声援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孤军奋战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也在全国迅速掀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消息传至蚌埠,在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的组织、鼓舞下,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进步学生率先响应。他们在“我们能做什么?”的呐喊中行动起来,率先成立的抗日救国会走上街头揭露事件真相和开展义演、募捐,随即,宣告成立的义勇军开展军训……11月22日,由队长梅芳东等17名学生组成的“江淮中学援黑队”冲破重重阻力,在蚌埠火车站登车一路北上,决心奔赴东北抗日第一线。“援黑队”途经济南、北平、天津时,《申报》《大公报》《北平晨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关注,报道他们抗日救亡的壮举一时感动了中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4月,东北军军官差遣二队移驻怀远屾河街,队中的200多名中共党员以墙报、歌咏、话剧、联欢等形式,在怀远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邢英烈士以投河身亡的义举抗议当局的军事上不抵抗政策。

“风在吼,马在叫”,蚌埠地区的共产党员与进步学生发出的救亡图存先声,共同为蚌埠地区的抗战进行了思想动员。

抗日烽火

在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的1933年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第17军军长徐庭瑶率部自蚌埠北上,仅浴血密云古北口壮烈殉国的就逾万人,其中多为蚌埠沿淮子弟,坚守帽儿山的七勇士更赢得了敌军的尊重。他们成为蚌埠地区捐躯抗日疆场的首批热血男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战全面开始。1938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军第13师团侵占蚌埠,此后怀远、固镇、五河先后沦陷。

日军占领蚌埠就是蚌埠人民抗击侵略者之始。为了保家卫国,怀远、五河红枪会和固镇李文宗的“秀才游击队”等纷纷“亮杆子”,擎起民众自发抗战的旗帜。在“抗战以来第四次大战”的淮河阻击战中,中国军队第51军于学忠部、第59军张自忠部,先后在淮河北岸与渡河日军展开滩涂战、城市巷战,仅小蚌埠就数次易手,日军在付出3000余人死伤的代价后不得不于2月20日缩回蚌埠,双方隔淮河对峙。淮河阻击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第51军中的300多名中共秘密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抗日中坚作用。此战还引起了毛泽东关注,他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日军在小蚌埠“触了霉头”。

徐州沦陷后,蚌埠各级官吏逃之夭夭,散兵游勇趁机独霸一方,领导蚌埠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的艰巨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四军肩上。1939年5月,彭雪枫司令员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首次进军以怀远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首战湖沟,四袭怀远城,伏击日军汽艇,攻克安乡、上桥等据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约2000人,不仅实现了“打仗、筹资、扩军”的目标,还进行了平原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第二次进军淮上时的1940年11月,在板桥集反“扫荡”中,彭雪枫部取得了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并创造华中敌后战场首次击落一架日军战机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将军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在五河、固镇地区开展了持久敌后游击战争,在蚌埠地区抗战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与蚌埠人民共同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见证受降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至蚌埠,市民欣喜若狂,鞭炮声、锣鼓声惊天动地,捣毁了位于南山的蚌埠神社,更有幸见证了第十战区受降荣光。

为接受日军投降,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其中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上将负责接收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安庆、滁县、蚌埠、田家庵、固镇、宿县、徐州、连云港等地。日本投降代表为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投降部队为第65、第70、第131师团和第1独立警备队、第6独立旅团,共68234人。

经过前期准备,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二马路原汪伪安徽省政府礼堂隆重举行。礼堂正中摆放一张签字长桌,正席端坐受降主官李品仙,左侧中方受降席坐着第十战区和安徽省国民政府代表,右侧投降席坐着十川次郎等8人。15时,历时15分钟的受降仪式开始,在李品仙致训词、十川次郎致答词后,后者在李品仙签发的“第一号训令”签字盖章后起立,自动解下佩刀置于桌面,象征缴械投降。大厅外,在21响礼炮齐鸣声中,蚌埠开始成为狂欢之城,人们任凭热泪纵横,扬眉吐气之情溢于言表,醉卧街头者比比皆是。

投降日军在蚌埠等待遣返期间,中方以德报怨,予以人文关怀,组织他们在二马路、中荣街等处清扫马路、疏通阴沟,他们在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洗涤了罪恶灵魂。蚌埠花鼓灯艺人触景生情,记录了这难忘的历史场景:“锣不打,鼓不敲,鬼子投降就那么孬!大鬼子不敢骑高头马,小鬼子不敢挎东洋刀。扔掉水壶和饭包,一人给他一把锹,二马路上把阴沟掏,他见了俺弯着个腰!”

建碑铭记

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历史再次垂青蚌埠。得益于区位、交通优势,城市人口骤增,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开始全面复兴。

在蚌埠受降期间,同时身任省国民政府主席的李品仙提出蚌埠重启建市计划,并于1945年11月设立市政筹备处,从民政、警政、教育、财政、社会、工务等方面开始全面准备。据1946年底统计,蚌埠人口226690人(不含流动人口3万余人),市区面积418平方市里,有“工业40余种,劳工4万余人,商业60余类,商店8000余家”。1947年元旦,蚌埠成为安徽省首个建制市,开始了城市发展的蝶变。

蚌埠的“蝶变”深深烙上了抗战印记。位于华昌街的“慰安所”九皋旅社改名为“胜利旅社”,新建的贯穿城市东西向干道被命名为“胜利路”,在整修一新的蚌山公园新建的抗战“胜利纪念碑”隆重落成……

见证蚌埠发展风雨兼程的抗战“胜利纪念碑”,业已成为凝聚着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激励蚌埠人民继续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