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赵丽娜 陈维祝
冬雪消融,涡河边的风夹着春的气息。河坝上,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桓傅故里的巨大指示牌远远便入眼底,它们的出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这里是怀远县龙亢镇。涡河北岸,蚌埠日报融媒体采访团走进了一条名为火神巷的小街。巷内,灰瓦青砖,一处保存完好的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安居于此。门旁写有“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的立碑默默诉说着抗日战争壮烈史诗。门口那棵历经烽火、弹痕累累,却依然顽强生存的130岁的老国槐,指引我们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见证革命者的英勇无畏,缅怀先烈、俯仰追思。
位于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内的彭雪枫将军雕像
蚌埠沦陷!徐州沦陷!华中告急!中共中央发出迅速在敌后建立游击区的指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彭雪枫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向豫皖苏敌后挺进。
开赴豫皖苏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而淮上不得不争。淮上是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蒙公路以东广大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作为豫东、皖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1939年5月起,彭雪枫、张震将军等率部三进淮上,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演绎了一曲曲英勇不屈的英雄赞歌。
一进淮上:点燃胜利的希望之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中共中央敏锐地认识到,徐州沦陷,河南不保,“我们应向苏鲁豫皖四省敌后发展”。9月2日和5日,周恩来、叶剑英两次致电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命其速去豫东,开创豫皖苏边区新局面。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1939年5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指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威慑日军占领的军事重镇蚌埠,司令员彭雪枫率游击支队第2、第3团和直属队向淮上进军。
“彭将军一进淮上主要完成了三大任务:打仗、筹款、扩军。”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馆长邵建明介绍起这段历史神采飞扬。眼前这位69岁的老人是当初修复纪念馆的发起人之一,大半生的时光都在回顾、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说起打仗不能不说‘四袭怀城’,我军可谓快速神勇,神奇莫测。”邵建明口中的这段精彩战斗,在怀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为记者提供的众多史料中,均有记载。
“五连连长丁茂才率全连战士从双沟涡河北整装出发,他们早已把步枪、手榴弹、洋瓷碗处理得利利落落,行军中听不到半点响声。城门楼上的日伪军不知哪来的天兵天将,顿时乱了分寸,溃不成军。”怀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郭彩章说起这场战役亦是滔滔不绝,“今天,怀远县城老西门炮楼、荆山南麓淮河炮楼依然保留着历史的遗迹,都是我军勇猛抗敌的铁证。”
经过三次被袭后日伪军甚为惊慌,在西门南门严加戒备并安装铁丝网,担心新四军进城再和他们战斗,将大街小巷全封起来。只要有风吹草动,吓得鬼子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往外跑,惶惶不可终日。四次夜袭怀城,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游击支队连战连捷,军威大振,对人民秋毫无犯,被淮上人民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时常有学生参观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了解史实。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筹款实行的是一种叫‘以货代税’的方法解决部队后勤供给,具体就是游击支队把所需的东西列出清单,再由当地商会把清单上的货物送来抵作税收,这样做既保护了当地工商业,又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邵建明说。
龙亢、河溜是当时皖北较大的货物集散地,沪宁蚌徐等各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小上海之称,也因此成为各种势力角逐之地。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这片皖北重要通商口岸按章收税、武装缉私,筹集了大量资金,使部队和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基本得以解决,指战员换上新军装、新裹腿、新鞋子,每人一支钢笔、一张油光纸,吃上了细粮,改善了伙食,还购买了军马。
供给问题得以解决,部队人数也在飞速增加。1939年9月,彭雪枫两次致电中共中央报告:此次我支队主力东进怀、蚌,在袭击怀远、封锁淮河之不断游击战战斗中,党的影响日益扩大,两月之内零星吸收新战士共计1800人。扩大35个连、3个独立营、1个总队。现支队人数已将近8000人。
“首次进军淮上抗日的3个月时间内,新四军完成了打仗、筹资、扩军的预定任务,点燃了淮上的抗日烽火,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也在淮上人民心中点燃了胜利的希望之火。”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传教育科科长张在兵说。
二进淮上: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2月和6月,新四军游击支队相继被改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和八路军第4纵队。7月初,为贯彻中央军委“向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方针,司令员彭雪枫和参谋长张震率纵队大部兵分三路,沿北淝河、涡河第二次进军淮上。
《拂晓报》关于新四军第四师的有关报道。
“二进淮上,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标志着党在蚌埠局部区域开始了伟大的执政实践。”邵建明介绍,开辟了以龙亢为中心,北濒浍河、南抵淮河的淮上地区,7月底,怀远、凤台、蒙城、宿南纷纷建立县区乡抗日政权,建立了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行署),统一领导淮上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为巩固和发展淮上根据地,纵队和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拆除津浦铁路任桥、新马桥段铁轨近百米,多次袭击怀远城等日伪军据点,迫使日伪军龟缩于“点”内和“线”上。1940年11月,在反击日军的“扫荡”中,首创华中地区击落日军飞机的战例,并击毁汽车、坦克十余辆,毙敌1200余人,收复一度陷落的蒙城、涡阳等地,扩大了根据地范围。
在根据地,人民首次享受到民主的权利,投票选举产生各级政权组织,当家作主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建立参议会和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各种力量摈弃前嫌,形成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抗战小学、完全小学、识字班、夜校纷纷开学,众多女童、妇女第一次走进课堂,初步摘掉文盲的帽子。在龙亢创办的淮上联合中学,不仅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更使众多的淮上热血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个时期,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艺术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取得一定成绩。
“党的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淮上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更显示出在抗战中的强大生命力。”张在兵这样评价。
彭雪枫师长与参加拂晓剧团的开封孩子剧团团员合影,后排右起:彭雪枫、邴淳(国民党骑2军参议)、肖望东、岳夏、张震。前排右起:黄石文、杨世忠、关克涛、詹俊生、刘涛。
党的组织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宣传工作在这段时间内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地还颁发了各种规章制度,《豫皖苏边区征收救国公粮条例》《豫皖苏边区各县区级仲裁委员会组织条例》《豫皖苏边区惩治盗匪暂行条例》《豫皖苏边区司法机关审理民刑案件暂行规程》等等,有了制度的加持,根据地发展更加有序。
淮上抗日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收入在豫皖苏边区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淮上根据地人口仅占豫皖苏边区根据地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仅工商税收入就占整个边区财政收入的72%,对全国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和贡献。
三进淮上 ,解放豫皖苏
“打回路西去,解放豫皖苏!”这是四师将士和淮北人民的共同心声。
皖南事变爆发后,在日、伪、顽三股力量夹击下,四纵以劣势兵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3个月反顽斗争”。为针锋相对地回击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倒行逆施行为,1941年3月1日,彭雪枫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等奉命正式在“淮上防次”宣誓就职,怀远成为四师的诞生地。为顾全抗战大局,5月5日,四师主力暂时告别淮上抗日根据地,在党的秘密组织掩护下,越过津浦铁路转移到苏皖边区,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
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
进军淮上,收复豫皖苏,彭雪枫系之、念之。按照党中央指示,1944年8月,彭雪枫率四师主力从洪泽湖畔出发,挥戈西征,第三次进军淮上。
9月11日,彭雪枫指挥部队在夏邑县八里庄全歼西征的拦路虎——顽军李光明部。但令人震惊的是,在战斗即将结束时,彭雪枫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追悼彭雪枫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亲自到会,并手书挽词、挽联,高度赞扬彭雪枫。“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9月,张爱萍继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接力完成彭雪枫未竟的事业。当年底,中共宿怀县委、宿怀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在军事上恢复淮北津浦铁路以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基本完成。
彭雪枫临时居所。 陈维祝 摄
此后,随着一场场战斗的胜利,区乡基层抗日民主政权也普遍建立,宿怀抗日根据地扩大到南至涡河北岸、北至浍河两岸、东至津浦铁路、西至宿(县)蒙(城)公路的广大地区,淮上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记者手记
历史从未远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当矗立在革命旧址前,脚下是先烈誓死捍卫的土地,身边是一波又一波前来瞻仰的人们,抚摸着每一寸灰瓦青砖,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从未走远。
驻足在3米高的塑像前,眼前的彭雪枫戎装在身,英姿伟岸。37岁壮烈殉国,何等痛惜!又何等豪迈!
纪念馆里,战争的留存被安静地守护。而每个英雄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每位英雄都是传奇。
门前130岁的南槐树,伤痕累累,无数个弹孔缠绕树身,这是日寇侵华的罪证,也是我军英勇抗日的无声见证。
刚经历严冬,老槐树身上的衣服尚未脱去。老馆长极其细心呵护这个宝贝,不仅为其穿上好几层厚厚的棉衣,还在周围打好气孔,保证呼吸。这棵唯一存活的古树经历战争重创曾奄奄一息,后精心修枝挺立焕新。如今,春天一到,便枝繁叶茂、溢绿滴翠。
老槐树的幸存和顽强启迪着我们,牢记历史、守住初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