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在六股道,等你…

2024-04-06 09:17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二期,欢迎来到六 股 道。


“六股道”是蚌埠火车站从津浦线向北发出的支线铁道。但这个“六”字,并不是此前建了五股支线,才建的第六股道而得名。蚌埠火车站建初期,因无固定货场、货位,货物就近堆放。1917年(民国六年),老船塘正式使用后,从火车站最早发到船塘东沿第一股铁道,并在这里建立小站台,兴建一座整车仓库,而且开始办理零担及整车货物运输。

俯瞰六股道(拍摄于1999年,由蚌埠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在火车站向小站台发出第一股支线后,蚌埠火车站内,由于旅客不断增加,在站内上下车的天桥下,就增加了两股铁道。为了调动南北机车方向,还从站内发出向东南的一股铁道,到达车站南面郊外,因为它的道口位于后来建成胜利路(铁路医院附近),为许多老蚌埠人熟知,被市民称之为“三角线”。由于蚌埠在徐州之间的“宿站”,根据站内调车和添加煤水的需要,在站内还有通向机务段、工务段、工程段、生活管理段的专用支线,虽然这些站内的铁道,并不为一般市民所熟悉,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火车站内实际已经有五股铁道,而在津浦铁路主干线向北快到天桥附近,最早发出通往小站台的第一股铁道,经过二马路形成道口,蚌埠人把它称作“六股道”。

《1949年蚌埠街景图》(蚌埠博物馆提供,田万荣摄)

六股道(郭学东截自蚌埠博物馆《1949年蚌埠街景图》,田万荣拍摄)

“六股道”通向的小站台,与老船塘对接,形成铁路与淮河交汇的交通优势,新船塘1923年启用前,它经历着倪氏“驻蚌督皖”、“淮盐引岸”、火灾后重建“二期蚌埠”等重大事件,随着蚌埠水陆码头形成,皖北商埠由此出现,蚌埠“小上海”声名鹊起,其作用无论怎样形容也不为过。

紧邻六股道西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拍摄于1995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六股道”道口,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它处在市区最繁华的二马路中段道口。当时所谓“二马路的木横匾”这个景观,就指的这个道口。按照铁路修建征地惯例,一般情况都会在铁路基础之外,15米到50米区间划定征地范围。实际上,每遇桥梁或设立车站,两侧范围都会增加征地面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面积并不是都会用上,常常形成空地,而人们又不得随意在此兴建房屋等设施。当时,蚌埠二马路的六股道东侧空地上,最早是堆积“荒货”(指废旧物资,当时收荒货的人,到这里把收到的荒货,卖到这个地方,集中堆积再运销处理)的地方,解放后又成为蚌埠物资回收公司。

六股道(拍摄于1997年,由蚌埠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道口西侧那块空地上,实际融入了二马路繁华的街区。1924年就形成了“横铁路游艺场”。有些跑江湖玩大马戏的人,看中这个人气颇旺的地方,在此临时搭起布棚,竖起旗杆,甚至挂起幡旗,打出“天下第一”等字样。当玩马戏的撤走后,这里常常又是一些爱好体育的年轻人把它作为运动场地。1932年,曾在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蒋鼎文,短期驻蚌埠,看到这座商埠虽然具备相当规模,全埠人口达到11万,但一般市民无处进行体育活动。各校学生打篮球、踢足球,也来到六股道口找空地。此时,恰好他在处理一桩案件时,得三千元闲钱,在刚建成的中山公园大门东侧(原南山儿童公园的游乐场处)修建了最早的体育场。解放初期,曲艺人员都集中到天桥游艺场,道口又空下来,但仍然有玩杂技的团体在此表演。直到解放初期,还来过一个最为精彩的杂技团,他们在那里用木板围建起喇叭形状的空间,将近二层楼高,在里面玩起“空中飞人”,曾一度轰动全市。

1938年由于日寇入侵,日寇为了控制津浦铁路与淮河航运权,加剧掠夺物资,企图实现“以战养战”的罪恶目的。于是,把六股道联系的小站台,改为“埠头车站”,成为独立的货运站。他们修建了站台旅客使用的天桥,货主可以直接乘客车到站台验货。新中国成立后,把该站更名为“新埠站”,内设新埠货场,是办理整车到发、危险品货物运输及水泥、煤炭等散装货物运输的货场。

六股道(图中道房左侧为六股道,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

六股道是蚌埠向西发展铁路专用线的根脉。从1923年新船塘启用后,以小站台为标志,向西又延伸了蚌埠铁路专用线,到达亚细亚码头,并且环绕新船塘连接上海栈、公记堆栈,供各家仓库使用。1930年后陆续建成宝兴机器面粉厂和植物油厂专用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蚌埠港区变迁和西郊工业区的发展,从1952年开始,陆续从六股道以经过的小站台,向南延伸出粮食一库、水泥制品厂、西区煤球厂、粮食二库、木材公司、交通局西货场、平板玻璃厂、酒精厂等专用铁路。

天桥下岔出的六股道今照(郭学东拍摄于2024年3月)

今天,“六股道”被掩盖于新建的立交桥旁边,然而,人们仍然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因为它已深深印在蚌埠人的脑海中。






10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二期,欢迎来到六 股 道。


“六股道”是蚌埠火车站从津浦线向北发出的支线铁道。但这个“六”字,并不是此前建了五股支线,才建的第六股道而得名。蚌埠火车站建初期,因无固定货场、货位,货物就近堆放。1917年(民国六年),老船塘正式使用后,从火车站最早发到船塘东沿第一股铁道,并在这里建立小站台,兴建一座整车仓库,而且开始办理零担及整车货物运输。

俯瞰六股道(拍摄于1999年,由蚌埠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在火车站向小站台发出第一股支线后,蚌埠火车站内,由于旅客不断增加,在站内上下车的天桥下,就增加了两股铁道。为了调动南北机车方向,还从站内发出向东南的一股铁道,到达车站南面郊外,因为它的道口位于后来建成胜利路(铁路医院附近),为许多老蚌埠人熟知,被市民称之为“三角线”。由于蚌埠在徐州之间的“宿站”,根据站内调车和添加煤水的需要,在站内还有通向机务段、工务段、工程段、生活管理段的专用支线,虽然这些站内的铁道,并不为一般市民所熟悉,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火车站内实际已经有五股铁道,而在津浦铁路主干线向北快到天桥附近,最早发出通往小站台的第一股铁道,经过二马路形成道口,蚌埠人把它称作“六股道”。

《1949年蚌埠街景图》(蚌埠博物馆提供,田万荣摄)

六股道(郭学东截自蚌埠博物馆《1949年蚌埠街景图》,田万荣拍摄)

“六股道”通向的小站台,与老船塘对接,形成铁路与淮河交汇的交通优势,新船塘1923年启用前,它经历着倪氏“驻蚌督皖”、“淮盐引岸”、火灾后重建“二期蚌埠”等重大事件,随着蚌埠水陆码头形成,皖北商埠由此出现,蚌埠“小上海”声名鹊起,其作用无论怎样形容也不为过。

紧邻六股道西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拍摄于1995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六股道”道口,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它处在市区最繁华的二马路中段道口。当时所谓“二马路的木横匾”这个景观,就指的这个道口。按照铁路修建征地惯例,一般情况都会在铁路基础之外,15米到50米区间划定征地范围。实际上,每遇桥梁或设立车站,两侧范围都会增加征地面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面积并不是都会用上,常常形成空地,而人们又不得随意在此兴建房屋等设施。当时,蚌埠二马路的六股道东侧空地上,最早是堆积“荒货”(指废旧物资,当时收荒货的人,到这里把收到的荒货,卖到这个地方,集中堆积再运销处理)的地方,解放后又成为蚌埠物资回收公司。

六股道(拍摄于1997年,由蚌埠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道口西侧那块空地上,实际融入了二马路繁华的街区。1924年就形成了“横铁路游艺场”。有些跑江湖玩大马戏的人,看中这个人气颇旺的地方,在此临时搭起布棚,竖起旗杆,甚至挂起幡旗,打出“天下第一”等字样。当玩马戏的撤走后,这里常常又是一些爱好体育的年轻人把它作为运动场地。1932年,曾在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蒋鼎文,短期驻蚌埠,看到这座商埠虽然具备相当规模,全埠人口达到11万,但一般市民无处进行体育活动。各校学生打篮球、踢足球,也来到六股道口找空地。此时,恰好他在处理一桩案件时,得三千元闲钱,在刚建成的中山公园大门东侧(原南山儿童公园的游乐场处)修建了最早的体育场。解放初期,曲艺人员都集中到天桥游艺场,道口又空下来,但仍然有玩杂技的团体在此表演。直到解放初期,还来过一个最为精彩的杂技团,他们在那里用木板围建起喇叭形状的空间,将近二层楼高,在里面玩起“空中飞人”,曾一度轰动全市。

1938年由于日寇入侵,日寇为了控制津浦铁路与淮河航运权,加剧掠夺物资,企图实现“以战养战”的罪恶目的。于是,把六股道联系的小站台,改为“埠头车站”,成为独立的货运站。他们修建了站台旅客使用的天桥,货主可以直接乘客车到站台验货。新中国成立后,把该站更名为“新埠站”,内设新埠货场,是办理整车到发、危险品货物运输及水泥、煤炭等散装货物运输的货场。

六股道(图中道房左侧为六股道,王新民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

六股道是蚌埠向西发展铁路专用线的根脉。从1923年新船塘启用后,以小站台为标志,向西又延伸了蚌埠铁路专用线,到达亚细亚码头,并且环绕新船塘连接上海栈、公记堆栈,供各家仓库使用。1930年后陆续建成宝兴机器面粉厂和植物油厂专用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蚌埠港区变迁和西郊工业区的发展,从1952年开始,陆续从六股道以经过的小站台,向南延伸出粮食一库、水泥制品厂、西区煤球厂、粮食二库、木材公司、交通局西货场、平板玻璃厂、酒精厂等专用铁路。

天桥下岔出的六股道今照(郭学东拍摄于2024年3月)

今天,“六股道”被掩盖于新建的立交桥旁边,然而,人们仍然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因为它已深深印在蚌埠人的脑海中。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