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禹会诸侯”为什么选在蚌埠的涂山(下)

侯艳秋 2024-04-12 11:13 蚌埠发布客户端  

证据链之四:出土的器物组合,文化特征与“禹会诸侯”事件相吻合

随着对禹会村的发掘,我们在大型的祭祀沟和不同类型的祭祀坑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

第一,表现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中原地区河南龙山文化特征(图10);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特征(图11);苏北平原龙山文化特征又与河南龙山文化特征相一致;还有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的同期文化特征(图12)。

图10  具有中原、苏北的龙山文化特点;图11  具有山东龙山文化特点;图12  具有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特点


第二,用于祭祀的陶制礼器和一次性摆放祭品的低温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器物多出土在大型祭祀沟和不同类型的祭祀坑内。燎祭是祭天的一种行为,埋入地下是祭地的一种行为,所以,这些器物无论是出自祭祀沟还是祭祀坑,都是燔燎与瘗埋的真实再现,符合禹会诸侯祭祀的定义,符合禹会万国的记载。

证据链之五:城址的发现,奠定了遗址规模、等级和“禹会诸侯”事件在此举行的必然

上述内容,都是在第一阶段(2006-2011)获得的,2020年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得知总面积有200万平方米的遗址(图13),相当于近300个标准的足球场。而第一阶段的发掘还不到1万平方米,当时我们就认为还会有更多的秘密没有被揭露出来。在第二阶段的发掘中,又新发现了城墙遗迹,初步判断这个城约有18万平方米,这是目前淮河流域龙山文化阶段最大的城址,它有可能就是当时涂山氏国的所在地。同时也印证了晋代《太康地志》中“涂山,古当涂国”的记载。

图13 禹会村遗址分布范围

城址的存在,对应了遗址的规模和等级,这也同时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大禹为什么在这里会诸侯了。

一般认为,夏王朝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其实,这份功劳应该记在大禹身上,大禹治水平天下,民族大一统,才被后人称之为“立国始祖”。“禹会诸侯”事件为大禹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禹会村遗址的考古研究,为我们研究夏代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证据链之六:自然科学的测试和论证与“大禹治水”的时代相吻合

由于禹会村遗址的文化现象复杂,还有很多信息是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我们采用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主要是提取土样测试研究。比如:

1、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Rb、Sr元素的含量表明该地区是41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晚期,环境总体趋势大致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冷干的气候变化过程,其中有气候的波动和环境突变事件,是与淮河流域气候因素中的降水有很大关系。

2、各种环境代用指标显示:该时期气候湿润,丰富的降水使淮河及其支流处于高水位,甚至泛滥成灾,遗址所在地或周边被水淹没,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环境事件。

3、文化层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阶段的植被环境中有一定比例的苔藓类植物和水生大型植物(沉水和浮水植物)。

时代的吻合、地域的吻合、文献记载的吻合、遗迹现象和遗物特征的吻合、城址的发现,自然科学的测试和论证,都为我们考证遗址的性质提供了有力证据。“禹会诸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同时,对探索国家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处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是揭开淮河中游地区文明化进展的一把钥匙。

2013年12月,蚌埠迎来了学术界的一次盛会:“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来自于考古界、先秦史学界、自然科学界并从事探源工程和研究大禹的国宝级专家60余人会聚蚌埠,通过考察涂山、考察禹会村遗址、考察出土器物,分组研讨,最后达成定论:禹会村遗址就是禹会诸侯之地。

诸多专家都给予了肯定: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题字:禹会考古成果辉煌   礼制建筑文明之光。

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题字: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不仅见于文献记载,而且通过考古发掘禹会之地就在眼前,成为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大禹伟业世代流传,考古工作者的功劳亦应永载史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题字:禹会涂山 史存疑团 科学发掘 一锤定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题字:禹合诸侯于涂山,因禹会村的发掘而得到落实。

先秦史专家、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题字:夏王朝从这里走来。

“禹会诸侯”事件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对大禹的定位,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大禹是人不是神,这就是从考古中找到了答案。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勇在《关于禹会遗址的性质问题》一文中认为:禹会遗址作为淮河流域的一个新的龙山文化类型,是文献关于“禹合诸侯于涂山”的实物性表征,既说明了当时早期国家已初步形成,也揭示了这种统一贵族国家的结构形式。禹会遗址属于大型礼仪性建筑。这个推断是可信的。禹会遗址的遗迹现象,符合禹会诸侯这样的短期行为。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当时有不少部落国到此参加盟会和祭祀活动,故有相关遗物的出土。禹会遗址建筑的临时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正与“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情势相契合。可以认为,禹会遗址正是禹会诸侯而临时修建的用于盟会祭祀的礼仪建筑⑱。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李德书在《“禹娶涂山”与“禹会涂山”考》一文中认为:(一)淮河流域应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淮河文明应与北方文明、南方文明相提并论,合称中华三大文明。(二)安徽蚌埠涂山就是位于“寿春东北”的“禹娶涂山”和“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涂山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何驽在《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之我见》一文中认为: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可称之为“祭场”,中轴线上一列柱坑及其柱洞,很有可能是参加夏禹治淮工程的各地部族文献称之为“诸侯”树旗之洞。显然暗示该基址的祭祀礼仪功能与水有关。这是我们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也是唯一的“治水”祭仪场所,应当用于四千年前治水大手笔的行前誓师或大功告成。禹会祭场是夏禹以涂山为核心的治淮工程中大会群后(文献称诸侯)举行誓师、告成、封赏祭仪的场所,同时也作为禹征三苗大会群后的场所。大禹在怀远涂山成就了治淮和征三苗两大历史功绩之后,奠定了他在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历史舞台上的领导地位⑳。

禹会诸侯是一次大型的祭天盟会的活动,反映了浓厚的礼仪文化。在古代,每一次大型的活动都要祭祀,其实,古人祭天、祭地、祭祖先、祭四方神,都是表达了能得到天神、地神、四方神和祖先的保佑。《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祀”,指的是祭祀礼仪,“戎”,指的是军事活动。可见,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军事活动都是头等的重要,可以相提并论。

我们说,大禹是民族英雄,是人文始祖,是立国始祖。这是中华各民族古今脉的认同。弘扬大禹文化,传承大禹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因为大禹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大禹精神的价值观:

1、大禹的父亲鲧九年治水无绩,被舜帝殛杀。当舜帝又命大禹治水时,大禹却抛下个人恩怨,顾全大局,克己奉公,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重,义无反顾的带领治水大军奔赴治水前线,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抛妻舍子,新婚之后即离家,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他以民为本,大爱无疆。《韩非子·五蠹篇》中说禹:“身执耒锸,以民为先”。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说,多么伟大啊,舜、禹虽然掌管了天下,却丝毫不为自己《论语》。《吕氏春秋》中也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以私害公”。大禹堪称后世大公无私、敬业奉献的典范。这就体现了“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远古时代发生的不可抵御的大洪水,几乎灭绝了人类,而只有在中国古代,才有滔滔洪水被大禹制服的记载。这种人定胜天的民族信念,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不懈的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战胜困难,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大禹艰苦奋斗的十三年治水,走遍了华夏大地,到处都留下了大禹的足迹,从未退缩过。《韩非子·五蠹篇》中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持耒臿以为先。大腿瘦的基本没有肉,小腿上的汗毛也磨光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后世称其为“禹步”;正是大禹他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成为我国历史上人类勇于向自然开战的典范,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3、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改堵为疏。《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誅,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孟子》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意思是说,大禹是用疏导的方法,将水导入四海的。《孟子·离娄》里说:“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像大禹用“疏”的办法治水那样来处理一切事物,那么这样的聪明才智我就不会厌恶了;禹的行水,是完全顺应自然的,如果一个人是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在处理一切事物能够同样顺应自然,那么,这个智慧是何等的伟大,体现了“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4、治水期间的巨大工程,莫过于劈山导淮。在大禹分为九州后,每州出劳力数万人,参加治水工程,这就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例证,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5、不徇私情的杀防风事件。据说,防风氏是一个大部落的首领,与大禹还有着亲戚关系,在治水过程中曾立过汗马功劳,但他在治水期间曾搜刮民财,妄图发国难财,被大禹所知,由于防风氏族部落具有一定的实力,并对大禹不服,故在禹会诸侯期间故意怠慢,大禹忍无可忍,当场处死。《韩非子·饰邪篇》:“禹朝诸侯,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国语·鲁语下》:“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体现了“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法治精神”。

6、《论语》中曾记有孔子的一段话,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大禹这个人,我对他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吃的东西很简单,却把祭祀祖先的贡品做的很丰盛;穿的衣服很朴素,却把祭祀时的礼服做的很豪华;住的房子很低矮,但一心用在疏通河道治理洪水上,禹,我对他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啦。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了大禹的遗嘱:“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者乐,为之者苦。”《淮南子·齐俗训》:“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田。”《越绝书》:“禹葬不烦人力。”大禹倡导“死陵者,葬于陵;死泽者,葬于泽。故节财薄葬简服生焉。”大禹要求薄葬,不损坏耕地和地下水,不浪费人力物力,这种爱护环境自然的观念和思想,在反腐倡廉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是需要提倡。这又体现了“为政清廉、卑宫菲食的廉俭精神”。

7、《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大禹能在涂山会诸侯,可以表明,大禹的势力是在“万国”中达到了一个超强政治实体的出现和对其他小政治实体的控制和组合。

涂山之会,也是盟誓大会,通过祭祀等形式,前来接受盟会的诸侯国部落首领极的部落首领共同宣誓臣服于大禹,大禹也借此盟会宣誓王权、建立国家,并对臣服态度不积极的部落首领施以惩罚(杀防风)。通过盟誓的过程,无疑是大禹运作权力、建构国家的制度保障,也是完成了从“古国”“邦国”到“王国”即夏代开始的过渡。

这次会诸侯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可谓是:禹兴华夏,功著千秋,体现的是“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

可以这样认为,无论从大禹身上归纳出多少种精神,它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永不过时的将来意义,并能受益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大禹文化不仅是淮河流域的大文化,也是中国的大文化,国内已有很多地方祭拜大禹,如四川的北川、浙江的绍兴、河南的登封、安徽的蚌埠等等。台湾把大禹作为水官大帝供奉。在台湾,有很多庙宇纪念夏禹,如台北的水神大帝,澎湖的水仙宫,台南的禹帝宫等等,只要是带“水”字的庙宇,都是关于祭拜夏禹王的。台湾云林县有个水利博物馆,是专门祭禹的场所。

同时,大禹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符号。大禹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影响非常广泛,始于2003年的日本大禹文化研究,随即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大禹研究的热潮,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日本的大禹文化圈。2013年,民间乡土研究组织发动成立了日本治水神·禹王研究会,从2010年起,日本各地举办了六次大禹文化节。在日本经2015年成立的禹王遗迹认定委员会的考察鉴定,共发现130余处与大禹有关的地名和古迹。据不完全调查,日本有70余处祭祀大禹的文化景观,同时,日本也有禹王庙和禹王节,现在日本又兴起了“禹学”,从中看到了日本的大禹信仰。以此证明了大禹不仅是中国的大禹,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可以看出,大禹文化传递给我们的是正能量,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境界与追求,并将随着文明的继续而永远传承。大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追求,具有厚重性、根源性、正统性、先进性等特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大禹文化就是我国最强大的文化自信。禹会村遗址的发掘,为中国文明探源之旅,打开了新局面,也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大禹,品尝到了历史的文化盛宴。

茫茫九州,我们找到了禹迹,更重要的是也找到了文明的根。正因如此,蚌埠的大禹文化,应该树立品牌意识,让“禹会诸侯地”激发起应有的活力,只有去发挥大禹文化的巨大优势,才能在文化领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我们无需豪言壮语,只需不忘初心,今天的奉献者,就是明天的受益者。

(王吉怀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蚌埠禹会村遗址第一阶段发掘工作队领队)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禹会村》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②李学勤:《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开幕词》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丛书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第2页。

③谭其骧:《论涂山地望》载:蚌埠市政协编:《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涂山”》,蚌埠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8辑,第50页,蚌埠市红旗印刷厂,1996年10月。

④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⑤孟世凯:《夏文化与涂山》,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丛书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第24页。

⑥西汝泽:《大禹缘何于涂山盟会》,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丛书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之系》黄山书社,2002年,第188页。

⑦李先登:《试论涂山氏在夏王朝建立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丛书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第56页。

⑧陈平:《禹娶涂山氏女四议》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丛书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第63页。

⑨汤万象(执笔)、王明康、于雷:《涂山考》安徽博物馆编:《安徽文博》1983年总第3期,1983年7月。

⑩唐代苏鹗在《苏氏演义》中记载:“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当涂,其处皆有禹迹”。而当今学者则认为涂山所在地有五种说法:一说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四十五里),二说在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三说在濠州(今安徽蚌埠市),四说在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五说在三涂山(今河南嵩县西南十里)。同时,安徽巢湖,山东曹县,四川汶川等地也有叫涂山的地方。

⑪张广胜:《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研究》载:《禹会村遗址研究——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50页。

⑫江群:《酷说大禹》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

⑬李德书:《大禹传》,天地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

⑭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会、蚌埠市博物馆编印:《大禹文化资料荟萃》《涂山信息》系列专集之二,安徽煤田光大彩印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1月,第107页。

⑮王震中:《从蚌埠禹会村遗址看涂山的所在及夏禹权力的时代特征》,载:《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禹会村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37页。

⑯除《左传》《汉书》外,在《太康地志》《春秋传》《通典》《通鉴地理通释》《竹书纪年》《汉书·地理志·当涂》等古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⑰《礼记·郊特牲》《礼记·祭法》。

⑱杜勇:《关于禹会遗址的性质问题》《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禹会村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46页。

⑲李德书:《“禹娶涂山”与“禹会涂山”考》《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禹会村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73页。

⑳何弩:《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之我见》《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论文集——禹会村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75页。







14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