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在米坊街,等你…

2024-04-14 16:52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第二期,我在六股道,等你…;第三期,我在中山街,等你…;第四期,我在篾匠街,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五期,欢迎来到米坊街 。

米 坊 街



俯瞰米坊街(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早在津浦铁路修建时期,为解决修桥工人及附近人们粮食供应,1909年施家洼的施敬文开始做小磨坊面粉生意。1915年,王天乐、于四最早来到老大街各开一家面粉作坊,而南延伸经过尚未形成的土路(后为大马路),筑路民工杨保全,则最早在这段路上,摆设米匾子的粮食生意。随着沿街摆米匾子卖米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米坊街”,正好成为“南米北面”在蚌埠的标志。


俯瞰米坊街(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1923年后因新船塘启用,经一路成为更大的经营小麦行市,而米坊街则继续成为蚌埠经营大米市的粮食市场。它在蚌埠市民以及凤阳、定远、怀远、寿县等一带产稻区,影响越来越大。蚌埠人所称这里为“南乡”的大米,每天都有许多商贩以驴载马驮,结队顺着蚌寿路和蚌怀路上市。长达不足一里路的米坊街,变为极盛一时粮食市场,因全街家家开米坊,无户不卖粮,开始米坊街两边多是席棚。做米粮生意的往往在门前放上长方形或圆形的几个米匾子,里面放上黄豆,小米、糙米等五谷杂粮,让顾客挑拣。后来,经营米粮业的铺面越来越多,房取代了席棚,米匾子也改为米坊、粮行,粮店一家挨着家,鳞次栉比。新船塘启用后,这里的日成交量在12万斤左右。其中大米六七成,杂粮三四成。满足着蚌埠人米面兼食的饮食习俗。“米坊街”由此得名。它在今天的位置是青年街越过淮河路,从天洋新世纪到公园路交汇处,即“蚂虾街”所在地。


米坊街夜景(即蚂虾街的位置,拍摄于本世纪初,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米坊行经营方式与农村集市贸易相适应,灵活、方便,米市生意兴隆,运粮为帮,昼夜不停,购粮的人络绎不绝。米坊街经营行业有坊行和米坊两大类。北段全是米坊,南段大多数是坊行。

米坊:也叫米粮店,一般是夫妻店,每户只有10~20包粮食价款作本钱,以经营零市为主,不收佣金,粮源从坊行购进,一般原价进原价出,但是以十二筒八买进,十二筒四卖出,扣除四合(每斗扣1斤)作为经营收入。


米坊街今照(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3月)

坊行:以组织市场成交为主要业务,没有本钱,一手托两家,收取行佣。其经营主要靠陆路来粮,做南乡生意。运输是驴载马驮,俗称“骡垛子”,也叫长头客“驴贩子”。行坊为商贩提供食宿和牲口喂养条件,并代办回头货,主要是食盐和日用杂货。粮食进出统一以“邵伯筒“(扬州地区邵伯镇粮食交易采用的标准筒),用十二筒八过量,收取买方行佣3%。行坊有20余家,行主大都是邻县和本市人,外省人很少,小行用3人分别担任账房、斗把、打杂即可,大行则要用7~8人。


米坊街今照(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3月)



盐巷子与米坊街交汇出口附近,仍然标着”保安里”地名。(郭学东拍摄于2024年4月)



米坊街今照(保安里住宅区,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4月)

这段约一二百米的街上,当年多是经营小批量大米的商铺和加工米面的小作坊,鼎盛时从北至南有大小商铺三四十家。米坊街的路面不宽,约有20多米,路面多由一米左右长、三四十厘米宽的长条石铺成。北段靠近大马路,仅几处两、三层的楼房,稍向南段,满街都是店铺,多是前店后家,店面经营生意。据当年住米坊街的刘俊清先生回忆:“每天早上、午前,街上便热闹繁忙起来,有披着蓝色披肩的搬运工扛粮时,架包人呼喊的号子声,人们的争吵声,也夹杂着驴骡的叫声。有时,拉大米的架子车,首尾相连,像条长龙一样出现在街上,驮着粮食的驴骡也会成群结队地向这里走来,每头牲口往往只驮一大袋粮食,用厚白布制成的袋子,竟有二米来长,一尺左右直径,约可装200多斤粮食。那些从近郊或刘府、怀远等地,披星戴月,赶着牲口来的卖粮人,常会忙着过秤、结账或下小饭店吃早饭,被市民称作“老驴贩子”。“老驴贩子”们都很节俭,喝碗绿豆圆子汤,吃炕馍或自带干粮,算作早饭。


米坊街今照。青年街过淮河路,从原米坊街头向南,老街走势依旧。(郭学东拍摄于2024年4月)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食盐也严加控制。首先对盐商审查登记,并且责令伪商会把大马路沿街的各盐号或地摊,赶到保安里巷内(可以拍照,还有牌子)摆摊销售。这条巷南出口正在米坊街南头,被人们称为“盐巷子”,更加扩大了米坊街在市民中的影响。


盐巷子今照。从淮河路进入盐巷子。(郭学东拍摄于2024年4月)

米坊街的客商,供应蚌埠居民口粮和行业用粮。它对对沟通城乡,促进粮食商品流通和保证城市粮食供应起了积极作用。蚌埠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币制改革失败,物价飞涨,蚌埠人到米坊街,从北走到南,不过二百米远,米价就在涨,市民提着一篮子金元劵买不到一篮米。而就这时,1949年1月蚌埠解放,当陈毅司令带领大军进入蚌埠时,他在一次营级以上干部会上专门说:米坊街有处岳家大院。“岳家与我党素有关系,切勿惊动,务必保护。”这个院正在米坊街与公园路交汇的东南角,其主人原是当年淮上军军统岳相如,曾随袁家声光复蚌埠凤阳一带,后参加北伐,因反蒋失败,继续投入抗日,出任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四军指挥官。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戎马一生的岳相如,辗转回到蚌埠,仅购一处简陋的房屋栖身,同时为中共党组织做联络工作。他曾亲晤国民党第八绥靖公署司令官夏威,提出自己要开个油粮行,从苏北产盐地采购食盐运蚌,赚些微利以补助生活费用的不足。夏威答应后,他的福星油粮行很快就在经一路开张,后来在米坊街南头建成这座院子。实际上,也是掩护他在为解放区物资的运输,为党的干部在蚌埠出入以及营救做掩护。新中国成立后,岳相如出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米坊街今照(保安里老住户陆联祥,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4月)


下一期:国富街,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郭学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博物馆顾问)

特约供图:蚌埠市城建档案馆、郭学东、田万荣

感谢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大力支持

编辑:徐捷


4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