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上海一位4岁女孩在海滩玩耍时走失,让不少人在假期里始终“揪着心”。更令人气愤的是,网络空间很快出现“女童曾被丢弃”“女童父亲是继父”“女孩被带往温州”“女童母亲与丈夫合谋杀女”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迷惑了不少人,也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其实,所谓“丢弃说”“继父说”,都只是一个12人不法团伙炒作的谣言。媒体最近从上海警方获取的消息显示,该团队在各种全国性社会热点事件中,频频发声又屡屡隐身,靠虚假负面消息赚眼球、博流量,仅在“上海女童”身上,就“赚”来超百万阅读量,并非法获利4万余元。
近年来,这样吃人血馒头的事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炮制“新闻”。于是,一些完全以盈利为目标的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从三天两头“重磅消息”这样的故弄玄虚,到“吓尿了”之类的“震惊体”,再到动辄“泪崩了”“哭爆了”这种“温暖风”,翻着花样地刺激公众情绪。
但“标题党”只是自媒体运营“初阶”,“高级”团队已经开始“生产新闻”,并逐渐形成产业链。
譬如,有人自导自演,编造“警车撞人”“医院虐婴”“地铁遭恐袭”等故事,或自称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有人颠倒是非,在成都崇州女童被狗咬后,宣传是女孩先动的手;有人硬蹭加戏,假“秦朗”在现实中冒出个“秦朗舅舅”,出轨学生的“上海女教师”出现大量“高仿”……
它们都有普遍的共性:有热点就蹭热点,没热点就制造热点,许多无良自媒体闻着流量的苗头就开始编故事,放大矛盾、迎合情绪,在人性痛点上左右横跳,大造特造毫无底线的谣言。
有时,一些自媒体的“小打小闹”也让人恶心。借着敏感议题,三两句“小作文”挑起对立情绪,什么“存钱十年给妈妈治病,被弟弟拿去买房了”“相亲三分小仙女张口就要百万彩礼”……反正造谣一张嘴,这些人巧妙利用社会关注,把段子当事实,大造舆论垃圾,堂而皇之地侵占公共资源。
无论事情大小,这些“假新闻”的本质,就是把公众朴素的公平正义感,变成自己获取流量和金钱的“摇钱树”,做着“无本万利”的买卖,自己带走了真金白银,给公共空间留下一堆垃圾。
自媒体能赋予普通人发声的权利,但“有心人”却利用这份权利,损公肥私,对社会的损害无形而深远。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秦朗”是假的,“走失女孩父亲是继父”也是假的,可不法分子曾利用的社会情绪是真的,对社会信用、网络生态的破坏是真的。一次次的情绪挑拨、剧情反转,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裂痕需要巨大的成本去修复。虚假的丑恶伤害的是真实的社会。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AI应用的逐渐推广,各种“假新闻”“黄色新闻”能实现批量生产,一些平台算法“唯流量论”的“鼓励”,更是诱惑无数自媒体“以身试法”,不少造假账号总能“春风吹又生”。
近年来,公安部门、网信部门不断加大整治力度。网信部门持续查处造谣传谣账号,公安部提出2024年是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有必要通过一次次“严打”行动,让“流量骗子”们得到相应惩戒,对造谣者形成震慑,以严格落实、详细明晰的管理规则亮明边界、立好规矩。
当然,营造健康正面的内容生态,还需要平台、媒体、受众共同发力。
平台作为把关人,应对发布内容强化审核和内容把关,更新优化算法机制,让流量去向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地方,实现科技向善;
专业媒体也要秉持专业素养,不跟风炒作,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场上,向公众提供可靠的真新闻、正观点;
同时,网民也可以主动参与,提高对自媒体造谣的警觉,不轻信、不跟风,看到明显带节奏、造谣的内容,及时反驳、举报。
网络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不是某些自媒体“随地大小谣”的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