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在华昌街,等你…

2024-04-21 11:11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第二期,我在六股道,等你…;第三期,我在中山街,等你…;第四期,我在篾匠街,等你…;第五期,我在米坊街,等你…;第六期,我在国富街,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七期,欢迎来到华 昌 街。

『 华昌街』  

华昌街是从老大街向东延伸出的头道街,它是通向二道街抄近的一条小斜路。1918年命名为“华昌街”。1966年9月改称为“解放街”,1977年10月更名为“新华街”,1982年8月恢复原名。全街长275米,街宽9米,混凝土路面。街的两侧有蚌埠油厂、人民电影院、水上公安局等单位。地名资料的记载,如此简单而已。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它所经历的百年历史,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华昌街(韩金辉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津浦铁路通车之后,清末“三县司”老爷们出于发展商旅,从中渔利的目的,便与外地船商合谋,从淮扬一带购来两只花船。内设客座,可宴可乐。客人到船,则歌舞弹唱,曲意逢迎。当年花船登陆的就在南岸蚌埠的这条小街。当时命名,是因有“华昌”转运公司在此,也正合“繁华昌盛”之意。

华昌街随着淮河铁桥修建和老船塘开挖,货船登陆,开始组建第一个码头搬运班。淮上军驻蚌首创“敬业”转运公司。倪氏驻蚌督皖出现的益丰银号成为第一家金融机构。德国商人进入华昌街建立收购芝麻、蛋品的堆栈,形成一条芝麻巷。以老船塘中心,形成的民工和客商生活服务区。当时数万修路民工,从各地云集于淮河南岸,吴姓的大喜客找、徐姓的“怡安”、“同升”客栈,灯彩连绸,在爆竹中开张营业。值得一提的是“杨顺兴”小客栈。这里不住巨商富贾,在这里歇脚的都是四县八乡来蚌埠谋营生的手艺人,虽然住宿条件简陋,却可为客人供应家常饭,收费不多,如果客人常住,自己带有粮食,还可以将粮食交给柜上,由店家代为做饭。初期的华昌街,来客栈住宿的顾客较多,对于一个从乡集崛起为商埠的蚌埠街,影响很大。

华昌街早期在芝麻巷附近还形成了几家较大的粮号。如无锡人陆雨生开了个“锡成”商号,主要经营黄豆、麦、芝麻,运往无锡加工,成为巨商。董金生在华昌街中段(原土产公司仓库)开的“仁大”粮行名声也很大,小麦大米油料都收,南北均有销路。

华昌街从1918年蚌埠大火后,旅馆都建为砖瓦楼房。直到抗战胜利前后,陆续出现了著名的青云楼、云阳楼,此外,还有朝阳、月宫、惠中、旅社、金陵、复兴、胜利等大小数十家旅社。但规模最大的是坐落在二马路与华昌街交汇点上的东亚旅社。它有三层楼房,一、二两层为旅馆房间,第三层设餐厅,露天平台为夏秋茶场。它的正面向东南,三层之上安装有时钟。东亚旅社的出现,曾经是“蚌埠第一楼”。1923年产权人王郅隆在日本考察纺织工业时,遭遇东京大地震而死去,至使这个建筑出现管理问题。但1925年在华昌街西头出现的大东旅社,这座旅社规模较大,楼房南北方向了,设有饭店,这里所办的酒席规格、样式以及服务人员态度大方、正派,比起其他旅馆,高出一筹。

1919年春,因倪嗣冲夫妇做寿,梅兰芳等一大批京剧名角来蚌埠将军府演出,使京剧艺术开始在全市传播。而华昌街则是京剧票友聚汇的地方。这条小街上,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抗战胜利后,先后就有“第一楼”茶座、新新世界、月宫茶社、大新世界京剧票友会。华昌街西头芝麻巷“宁蔚记”货栈仓库改建成戏园。直到1948年,它已成为全市京剧活动的基地,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解放后蚌埠市在淮河路新建蚌埠大戏院创造了条件。而华昌街东头,1935年由雷润琴、俞昆涛将商民大舞台拆建为“新生大戏院”,以演京戏为主,兼映无声电影。抗战胜利后,经过修建改装成为专营电影的“维多利电影院”。在华昌街上,传统的京剧艺术与现代电影艺术的传播都得到发展。

华昌街今照(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3月)

二马路与华昌街交会的路段,是具有现代风格的天成、鼎昌等百货商埸,它与华昌街东口的旅社和戏院、电影院汇合,共同形成了蚌埠二马路的繁华中心,成为当时现代都市文明当时所达到的标竿。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蚌埠社会文化和服务行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41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第二期,我在六股道,等你…;第三期,我在中山街,等你…;第四期,我在篾匠街,等你…;第五期,我在米坊街,等你…;第六期,我在国富街,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七期,欢迎来到华 昌 街。

『 华昌街』  

华昌街是从老大街向东延伸出的头道街,它是通向二道街抄近的一条小斜路。1918年命名为“华昌街”。1966年9月改称为“解放街”,1977年10月更名为“新华街”,1982年8月恢复原名。全街长275米,街宽9米,混凝土路面。街的两侧有蚌埠油厂、人民电影院、水上公安局等单位。地名资料的记载,如此简单而已。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它所经历的百年历史,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华昌街(韩金辉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津浦铁路通车之后,清末“三县司”老爷们出于发展商旅,从中渔利的目的,便与外地船商合谋,从淮扬一带购来两只花船。内设客座,可宴可乐。客人到船,则歌舞弹唱,曲意逢迎。当年花船登陆的就在南岸蚌埠的这条小街。当时命名,是因有“华昌”转运公司在此,也正合“繁华昌盛”之意。

华昌街随着淮河铁桥修建和老船塘开挖,货船登陆,开始组建第一个码头搬运班。淮上军驻蚌首创“敬业”转运公司。倪氏驻蚌督皖出现的益丰银号成为第一家金融机构。德国商人进入华昌街建立收购芝麻、蛋品的堆栈,形成一条芝麻巷。以老船塘中心,形成的民工和客商生活服务区。当时数万修路民工,从各地云集于淮河南岸,吴姓的大喜客找、徐姓的“怡安”、“同升”客栈,灯彩连绸,在爆竹中开张营业。值得一提的是“杨顺兴”小客栈。这里不住巨商富贾,在这里歇脚的都是四县八乡来蚌埠谋营生的手艺人,虽然住宿条件简陋,却可为客人供应家常饭,收费不多,如果客人常住,自己带有粮食,还可以将粮食交给柜上,由店家代为做饭。初期的华昌街,来客栈住宿的顾客较多,对于一个从乡集崛起为商埠的蚌埠街,影响很大。

华昌街早期在芝麻巷附近还形成了几家较大的粮号。如无锡人陆雨生开了个“锡成”商号,主要经营黄豆、麦、芝麻,运往无锡加工,成为巨商。董金生在华昌街中段(原土产公司仓库)开的“仁大”粮行名声也很大,小麦大米油料都收,南北均有销路。

华昌街从1918年蚌埠大火后,旅馆都建为砖瓦楼房。直到抗战胜利前后,陆续出现了著名的青云楼、云阳楼,此外,还有朝阳、月宫、惠中、旅社、金陵、复兴、胜利等大小数十家旅社。但规模最大的是坐落在二马路与华昌街交汇点上的东亚旅社。它有三层楼房,一、二两层为旅馆房间,第三层设餐厅,露天平台为夏秋茶场。它的正面向东南,三层之上安装有时钟。东亚旅社的出现,曾经是“蚌埠第一楼”。1923年产权人王郅隆在日本考察纺织工业时,遭遇东京大地震而死去,至使这个建筑出现管理问题。但1925年在华昌街西头出现的大东旅社,这座旅社规模较大,楼房南北方向了,设有饭店,这里所办的酒席规格、样式以及服务人员态度大方、正派,比起其他旅馆,高出一筹。

1919年春,因倪嗣冲夫妇做寿,梅兰芳等一大批京剧名角来蚌埠将军府演出,使京剧艺术开始在全市传播。而华昌街则是京剧票友聚汇的地方。这条小街上,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抗战胜利后,先后就有“第一楼”茶座、新新世界、月宫茶社、大新世界京剧票友会。华昌街西头芝麻巷“宁蔚记”货栈仓库改建成戏园。直到1948年,它已成为全市京剧活动的基地,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解放后蚌埠市在淮河路新建蚌埠大戏院创造了条件。而华昌街东头,1935年由雷润琴、俞昆涛将商民大舞台拆建为“新生大戏院”,以演京戏为主,兼映无声电影。抗战胜利后,经过修建改装成为专营电影的“维多利电影院”。在华昌街上,传统的京剧艺术与现代电影艺术的传播都得到发展。

华昌街今照(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3月)

二马路与华昌街交会的路段,是具有现代风格的天成、鼎昌等百货商埸,它与华昌街东口的旅社和戏院、电影院汇合,共同形成了蚌埠二马路的繁华中心,成为当时现代都市文明当时所达到的标竿。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蚌埠社会文化和服务行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