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张晶)“现在我们站在涂山脚下,那大家知道涂山距今有多大岁数了吗?”“答案是1.6亿年。”
4月23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第55个世界地球日·地质青年带你 CITYWALK 上涂山”的活动在涂山进行,来自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的工作人员张博奥正为大家讲解关于涂山的地质知识。
为什么选择涂山?风景秀丽的涂山形成距今约1.6亿年前,经过板块运动不断抬升,后接受剥蚀,最终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山体,近似圆形,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8.7米的涂山。与怀远的荆山、蚌埠市的陶山、池州的九华山和黄山形成于同一时期,涂山是这些山头中最早形成的,名副其实的“老大”。
花岗岩(岩浆岩)和片麻岩(变质岩)组成的涂山山体中能挖到化石的概率很小。张博奥解释,因为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涂山的山体中并不含沉积岩,“这是因为在涂山周边都是大海的时候,涂山类似于岛屿,是出露的,所以它没有接受沉积,只接受剥蚀。因此,在涂山很难挖到化石。”
“上升”的凤凰泉,“裂隙”的启母涧。相传上古两只凤凰,栖落山泉,引来无数鸟雀聚集,朝拜凤凰;凤凰栖落,象征国泰民安,故凤凰泉由此而名。动人的传说今犹在,科学的地质知识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季水位、水温变化不大,且泉口旁有苔藓生长,满足以上条件可初步判断为上升泉。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根据长期考证、走访,判定凤凰泉为上升泉。张博奥也给出了在野外调查时更为简单的判断泉水类型的方法:泉水从泉口垂直往上冒的叫上升泉(承压水),从泉口往下淌的叫下降泉(潜水)。
走过凤凰泉,来到启母涧,“启母涧是怎么形成的呢?”人群里传来提问。地下水露头为泉,泉汇聚成涧,涧指狭窄山谷中的河流。涂山形成后,在此形成了西南—东北走向的裂隙,经过流水侵蚀,在这个破碎薄弱的地方就形成了启母涧。作为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启母涧”更为专业的讲法应称之为“节理裂隙”。
来到涂山山腰处,张博奥又停下脚步,“这里也有知识点,大家看到这两棵树了吗?树木生长在岩石缝隙中,在地质学中被称为‘根劈作用’。”
所谓根劈作用,就是生长在岩石原本就有的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长大,会对两侧的岩石产生挤压,刚开始缝隙很窄,随着植物长大,这个缝隙越来越大,造成岩石破坏。同时植物的根系对地面的岩土体也会起到固定作用。“这种现象就是根劈作用,它们相辅相成。”张博奥解释。
爬至涂山山顶,村庄、农田、丘陵、城市景观、河漫滩尽收眼底。传闻因大禹劈山导淮,凿开淮河河道治理洪水导致淮河改道的考古证据正在寻找中,而从地质角度推测则是因为地质构造运动导致淮河流向发生了改变。
从上世纪森林覆盖率仅有20%的秃山,变为如今森林覆盖率65%的“绿美涂山”,涂山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塑造工作不仅为提升蚌埠旅游发展、城市形象提供了样板,涂山本身所包含的地质学、生态学价值也宛如一本厚重有韵味的书籍,等待更多人去翻阅、研究、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