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淮畔“守护者” 六旬夫妻17年挽救21名溺水者

2024-04-28 08:08 蚌埠新闻网  

潘自顺,男,66岁,中共党员;张夕芳,女,67岁,蚌埠市龙子湖区建华社区居民。生在淮河、长在淮河的潘自顺夫妇又守护在淮河,2008年至今,夫妻俩从激流凶险的淮河里先后挽救21名溺水者。防汛工作中,他们带领10多名志愿者连续14天168小时,确保淮河堤坝安然无恙。近年来,张夕芳获评“蚌埠好人”荣誉称号;潘自顺于2015当选“安徽好人”,2020年获评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

平凡渔民:汹涌淮河中的“守护神”

潘自顺出生在淮河边,从父辈起就是船家,和同是船民的张夕芳喜结良缘后,一家人更是离不开淮河。每日靠划船捕鱼为生,不知从何时起,救人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水上救援,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这危险,很大程度来自恶劣天气。“夏天都没事,下水也不会受冻。在冬天就麻烦些,河水太冷了,如果救援时间过长,自身体温骤降,很容易生病的。”尽管潘自顺的语气轻描淡写,但却不难品味出其中艰辛。

另一个危险则来自落水者。出于求生的本能,落水者往往会无意识地乱抓乱抱,如果救援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救援者和落水者双双溺亡。可以说,潘自顺夫妻虽然被人尊称为“淮河守护神”,但作为凡夫俗子的他们,却时常在与死神打交道。

2007年3月,春寒料峭,寒风刺骨。夫妻二人正划船捕鱼,忽然听到“咚”的一声,只见一位老人在水中挣扎,载沉载浮,险象环生。张夕芳连忙把船稳住,潘自顺怕穿救生衣影响游速,仅脱掉外衣便跳入冰冷的河中。“救人一定要快,不然几十秒的时间有可能就会沉下去了。虽然天冷,人跳进去,浑身跟针扎一样疼。不过哪顾得了那么多,人命关天啊!”在夫妻二人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营救落水老人,也是从这开始,他们开始这条“不回头”的助人路……

点亮微光:心理受困者的“引路人”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曾经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因渔民“上岸”工程启动,2020年10月,潘自顺夫妻从此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离开了长久居住的小船,刚“上岸”的生活也曾让夫妻二人心生畏惧,可曾经救过的落水者小黄,又一次面临困境,亟待他们的帮助,这件事让夫妻俩重新振作起来。

原来潘自顺夫妻救过的人中,除了失足落水的,也有一部分人是一时冲动要轻生的,小黄就是其中之一。张夕芳回忆起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刚到水里就后悔了,大家各有各的难处,能帮的我就想多帮帮。”

2018年时小黄因心理问题跳河轻生,幸而被潘自顺夫妻救下,26岁的她差一点就离开人世这件事让张夕芳感到十分揪心,她想,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耐心倾听这个姑娘的烦恼并开导,她可能也会积极乐观地生活。

于是,张夕芳和小黄交换了联系方式,时常互相关心问候。她像朋友一样,引导小黄正确宣泄情绪,告诉她生命的可贵,协助其走出心理阴霾。逢年过节,张夕芳包饺子、做粽子总会给她带一份,如今已年近70的张夕芳甚至记下了小黄的生日,连续5年送上生日蛋糕和真挚的祝福,她用实际行动为这位姑娘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

成风化人,久久为功。夫妻俩17年内营救了21名落水者,多年来也从未与这些人断了联系。2018年9月13日,张夕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寄信人是这年刚考入大学的小闵。字里行间是最真挚的感激:“亲爱的‘张奶奶’,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您和‘潘爷爷’拯救了我,在我即将步入大学时,您们再次送来了温暖。感谢……”

义务巡河:狂风暴雨中的“逆行者”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这次事件让夫妻俩意识到,帮助他人的这条道路很长,需要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

2020年河南普降暴雨,入汛后淮河蚌埠段水位持续上涨,应急响应等级不断提升,面对防汛的严峻形势,他们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防汛工作,社区书记有些担心二老的身体。潘自顺却道:“我们有渔船,也懂水性,淮河水域是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义不容辞!”

夫妻俩深谙水性,防汛经验丰富,已然成为社区防汛突击志愿服务队的主心骨,他们每天都划着渔船循着淮河堤坝进行巡视,观察堤坡、堤脚有无裂缝,以及近堤水面流势变化,偶尔的休息时间,还手把手地教初次参与防汛的志愿者们如何排查处置险情。

德不孤,必有邻。在他们的带动下,10多名深谙水性的渔民、邻居、志愿者自愿加入其中,连续14天168小时,确保淮河堤坝安然无恙,切实守护着淮畔一方安宁。

这些年来,夫妻俩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热心助人的事迹远近皆知,周边不少有困难的人上门求助,他们都会尽全力提供帮助。如今已年近70的夫妻俩表示:“社会需要热心肠,助人为乐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郭默巍)


38

潘自顺,男,66岁,中共党员;张夕芳,女,67岁,蚌埠市龙子湖区建华社区居民。生在淮河、长在淮河的潘自顺夫妇又守护在淮河,2008年至今,夫妻俩从激流凶险的淮河里先后挽救21名溺水者。防汛工作中,他们带领10多名志愿者连续14天168小时,确保淮河堤坝安然无恙。近年来,张夕芳获评“蚌埠好人”荣誉称号;潘自顺于2015当选“安徽好人”,2020年获评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

平凡渔民:汹涌淮河中的“守护神”

潘自顺出生在淮河边,从父辈起就是船家,和同是船民的张夕芳喜结良缘后,一家人更是离不开淮河。每日靠划船捕鱼为生,不知从何时起,救人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水上救援,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这危险,很大程度来自恶劣天气。“夏天都没事,下水也不会受冻。在冬天就麻烦些,河水太冷了,如果救援时间过长,自身体温骤降,很容易生病的。”尽管潘自顺的语气轻描淡写,但却不难品味出其中艰辛。

另一个危险则来自落水者。出于求生的本能,落水者往往会无意识地乱抓乱抱,如果救援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救援者和落水者双双溺亡。可以说,潘自顺夫妻虽然被人尊称为“淮河守护神”,但作为凡夫俗子的他们,却时常在与死神打交道。

2007年3月,春寒料峭,寒风刺骨。夫妻二人正划船捕鱼,忽然听到“咚”的一声,只见一位老人在水中挣扎,载沉载浮,险象环生。张夕芳连忙把船稳住,潘自顺怕穿救生衣影响游速,仅脱掉外衣便跳入冰冷的河中。“救人一定要快,不然几十秒的时间有可能就会沉下去了。虽然天冷,人跳进去,浑身跟针扎一样疼。不过哪顾得了那么多,人命关天啊!”在夫妻二人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营救落水老人,也是从这开始,他们开始这条“不回头”的助人路……

点亮微光:心理受困者的“引路人”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曾经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因渔民“上岸”工程启动,2020年10月,潘自顺夫妻从此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离开了长久居住的小船,刚“上岸”的生活也曾让夫妻二人心生畏惧,可曾经救过的落水者小黄,又一次面临困境,亟待他们的帮助,这件事让夫妻俩重新振作起来。

原来潘自顺夫妻救过的人中,除了失足落水的,也有一部分人是一时冲动要轻生的,小黄就是其中之一。张夕芳回忆起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刚到水里就后悔了,大家各有各的难处,能帮的我就想多帮帮。”

2018年时小黄因心理问题跳河轻生,幸而被潘自顺夫妻救下,26岁的她差一点就离开人世这件事让张夕芳感到十分揪心,她想,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耐心倾听这个姑娘的烦恼并开导,她可能也会积极乐观地生活。

于是,张夕芳和小黄交换了联系方式,时常互相关心问候。她像朋友一样,引导小黄正确宣泄情绪,告诉她生命的可贵,协助其走出心理阴霾。逢年过节,张夕芳包饺子、做粽子总会给她带一份,如今已年近70的张夕芳甚至记下了小黄的生日,连续5年送上生日蛋糕和真挚的祝福,她用实际行动为这位姑娘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

成风化人,久久为功。夫妻俩17年内营救了21名落水者,多年来也从未与这些人断了联系。2018年9月13日,张夕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寄信人是这年刚考入大学的小闵。字里行间是最真挚的感激:“亲爱的‘张奶奶’,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您和‘潘爷爷’拯救了我,在我即将步入大学时,您们再次送来了温暖。感谢……”

义务巡河:狂风暴雨中的“逆行者”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这次事件让夫妻俩意识到,帮助他人的这条道路很长,需要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

2020年河南普降暴雨,入汛后淮河蚌埠段水位持续上涨,应急响应等级不断提升,面对防汛的严峻形势,他们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防汛工作,社区书记有些担心二老的身体。潘自顺却道:“我们有渔船,也懂水性,淮河水域是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义不容辞!”

夫妻俩深谙水性,防汛经验丰富,已然成为社区防汛突击志愿服务队的主心骨,他们每天都划着渔船循着淮河堤坝进行巡视,观察堤坡、堤脚有无裂缝,以及近堤水面流势变化,偶尔的休息时间,还手把手地教初次参与防汛的志愿者们如何排查处置险情。

德不孤,必有邻。在他们的带动下,10多名深谙水性的渔民、邻居、志愿者自愿加入其中,连续14天168小时,确保淮河堤坝安然无恙,切实守护着淮畔一方安宁。

这些年来,夫妻俩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热心助人的事迹远近皆知,周边不少有困难的人上门求助,他们都会尽全力提供帮助。如今已年近70的夫妻俩表示:“社会需要热心肠,助人为乐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郭默巍)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