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航三鑫:从产业聚集政府搭台中收获“幸福感”

2019-03-15 08:09   


3月13日下午4点多,我们驱车沿东海大道一路向东,行至与龙锦路交会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硅基新材料企业逐一映入眼帘,阳光照射下,造型各异的玻璃外墙和黑色的光伏太阳能板光芒闪烁,生机十足。调头右转,一座规模庞大的厂区呈现在眼前,“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几个金灿灿的大字嵌在厂区大门外的红色大理石墙体上,给人以很强的“存在感”。

一进园区,记者就看到两排正在有序调装玻璃的集装箱“大货”,苏G的车牌号昭示着这些车辆来自连云港,不久后即将带着蚌埠生产的光伏太阳能玻璃从港口运往海上。“这几年产品外销越来越好,外销产值已经超过50%。”看到我们被这些外地往来车辆吸引,公司副总经理张正超笑着介绍说,中航三鑫2008年来到蚌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今年以来,光伏产业政策暖风劲吹,去年停产的窑炉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上周五刚刚成功点火,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张正超口中刚刚点火的窑炉,是中航三鑫1500万平方米(650吨/天窑炉)生产线冷修技改项目。记者注意到,在张正超办公室的墙上,唯一挂着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时间表、横道图,可见这个窑炉项目在他心中的分量。

提到项目,作为中航三鑫的副总经理,张正超却对蚌埠凯盛、行星机械等企业满口称赞。“借助凯盛的生产和研发平台,我们想到的方案,蚌埠本土企业都能给我们提供技术、设计和装备,为我们节能、降耗、提效带来了很大的空间。”采访中,跟着这位江苏籍的企业管理者,我们来到项目现场,看到了行星机械设计的立体式运输装备线,看到了凯盛设计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忙碌而精准的智能化机器人,看到了薄化的光伏产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无人化的生产操作……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为中航三鑫带来的是技术上的进步和可持续的发展。

“这几年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张蕾和我们边看现场边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张蕾2011年来到中航三鑫,对企业这几年的发展如数家珍:2012年,企业有员工1400余人,年销售收入3.6亿元;2018年,企业员工缩减到580余人,年销售收入实现6.3亿元;今年,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员工将保持在600人以内,年销售收入将达到8亿元。

在张蕾看来,企业的降本增效,离不开政府搭台。据她介绍,市经信委、龙子湖区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企业看到了先进地区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引进了理念、技术和设备。“要是政府不搭建这些平台,我们自己在家怎么也想不到智能化应该怎么干。”一提到省市区对企业的支持,长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张蕾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市领导亲自协调,蚌埠当地两家银行为企业提供了9000万元贷款,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企业在技改过程中,区经信委主动送来了5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企业外销产品多,在国外布展时,市商务外事部门及时给予补贴;企业所在的龙子湖区和联系部门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所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航三鑫,供电供气成本占企业制造成本的60%,以前的供电设备跟不上,厂区偶尔跳闸;供气成本较高,缺少补贴……张蕾说,由于部门经常到一线走访,能够及时了解到了这些信息,企业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发展充满信心。

下午五点半,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看到两辆汽车从厂区正门直奔窑炉技改项目现场。张蕾说,这是市发改委陪同省里的专家来公司实地了解技改项目建设情况。记者离开时,天色渐暗,灯火通明的生产线上,张正超陪着省市专家一行仔细地看着、讨论着,他们的身影被厂区的灯光拉得很长、很长……


269


3月13日下午4点多,我们驱车沿东海大道一路向东,行至与龙锦路交会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硅基新材料企业逐一映入眼帘,阳光照射下,造型各异的玻璃外墙和黑色的光伏太阳能板光芒闪烁,生机十足。调头右转,一座规模庞大的厂区呈现在眼前,“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几个金灿灿的大字嵌在厂区大门外的红色大理石墙体上,给人以很强的“存在感”。

一进园区,记者就看到两排正在有序调装玻璃的集装箱“大货”,苏G的车牌号昭示着这些车辆来自连云港,不久后即将带着蚌埠生产的光伏太阳能玻璃从港口运往海上。“这几年产品外销越来越好,外销产值已经超过50%。”看到我们被这些外地往来车辆吸引,公司副总经理张正超笑着介绍说,中航三鑫2008年来到蚌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今年以来,光伏产业政策暖风劲吹,去年停产的窑炉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上周五刚刚成功点火,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张正超口中刚刚点火的窑炉,是中航三鑫1500万平方米(650吨/天窑炉)生产线冷修技改项目。记者注意到,在张正超办公室的墙上,唯一挂着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时间表、横道图,可见这个窑炉项目在他心中的分量。

提到项目,作为中航三鑫的副总经理,张正超却对蚌埠凯盛、行星机械等企业满口称赞。“借助凯盛的生产和研发平台,我们想到的方案,蚌埠本土企业都能给我们提供技术、设计和装备,为我们节能、降耗、提效带来了很大的空间。”采访中,跟着这位江苏籍的企业管理者,我们来到项目现场,看到了行星机械设计的立体式运输装备线,看到了凯盛设计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忙碌而精准的智能化机器人,看到了薄化的光伏产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无人化的生产操作……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为中航三鑫带来的是技术上的进步和可持续的发展。

“这几年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张蕾和我们边看现场边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张蕾2011年来到中航三鑫,对企业这几年的发展如数家珍:2012年,企业有员工1400余人,年销售收入3.6亿元;2018年,企业员工缩减到580余人,年销售收入实现6.3亿元;今年,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员工将保持在600人以内,年销售收入将达到8亿元。

在张蕾看来,企业的降本增效,离不开政府搭台。据她介绍,市经信委、龙子湖区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企业看到了先进地区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引进了理念、技术和设备。“要是政府不搭建这些平台,我们自己在家怎么也想不到智能化应该怎么干。”一提到省市区对企业的支持,长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张蕾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市领导亲自协调,蚌埠当地两家银行为企业提供了9000万元贷款,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企业在技改过程中,区经信委主动送来了5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企业外销产品多,在国外布展时,市商务外事部门及时给予补贴;企业所在的龙子湖区和联系部门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所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航三鑫,供电供气成本占企业制造成本的60%,以前的供电设备跟不上,厂区偶尔跳闸;供气成本较高,缺少补贴……张蕾说,由于部门经常到一线走访,能够及时了解到了这些信息,企业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发展充满信心。

下午五点半,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看到两辆汽车从厂区正门直奔窑炉技改项目现场。张蕾说,这是市发改委陪同省里的专家来公司实地了解技改项目建设情况。记者离开时,天色渐暗,灯火通明的生产线上,张正超陪着省市专家一行仔细地看着、讨论着,他们的身影被厂区的灯光拉得很长、很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