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游涂荆二山记

2024-07-22 11:34 蚌埠发布客户端  

游涂荆二山记

宋 濂

濂既游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驿,适邮卒递内使监公牒至。及开,中藏濠梁古迹一卷,宸翰①亲题其外,令濂搜访与青宫②言之。濂因启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按《图经》,涂山在昔钟离县西八十五里,荆山亦在县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联属,而淮水绕荆山之背,神禹凿开,使水流二山间,其疏凿之迹故在,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宫曰:“至中都,当共往游焉,余将渡淮狩于王庄,先生宜溯流而上,届今怀远县治以俟。”濂奉敕③行。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发舟,庚午日曛④,姑泊县西门,而青宫已驻跸⑤于东门五里矣。辛未,濂上谒,青宫喜甚,下令以壬申游二山。濂至期约怀远文学掾⑥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棹舟至涂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废址,旧皆民庐。前渡石梁,复斗折而北,累石为塘,多艺椒之园。行可三里余,视大盘石,青丝间错。颓然欹⑦足,坐谛视之,干藓交封之耳。闻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爱,不假土力,人取悬檐间,呼为石莲花。复行四里所,岩石荦确,插起道左,危倾欲飞坠。复二里所,从微径入灌莽,抵岩罅⑧,储泉一泓,味甚甘,覆以茅茨,曰圣水亭,取水以禜⑨雨多验。复一里余,至山颠,禹庙在焉。庙已毁,惟颓垣破础存。游目四顾,长淮西来,涡河北汇。而寿春、临、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杳之中,缅想南北战争屯成处,为感慨者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庙史云名禹会村,乃禹会诸侯之地庐舍之比如栉。移踵入庙,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十牛,二柏参差左右;树东置小瓮,杏柯之水时津津滴其中。庙史云,当晨雾四集,水愈多,其来如泉,可代井汲。石碣二:一大书“有夏皇祖之庙”六字,下刻宋庆元初,州守刘仲光自造;“祷雨记”一亦记祷雨事。皇甫斌绍熙庚戌来为郡,命钟离尉丁大荣作。石未剥泐⑩,文尚可读。复从庙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遥望之,一妪俨然也,相传为启母石。庙史云:居人每刲⑪羊豕祭之,至有粉黛饰其貌者,闻之不觉大笑。山半旧有僧房,今废久俟鹤驾⑫不来,忽使者至云,扈从士马多,无桥可以渡河,青宫不复至矣。言未既但见旌旗如锦绣曳上荆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鲧庙,见所题神号鄙俚,弃而不睨。出读祖无择所赋歌,京口孙临为书碑。盖无择谪守寿春过此而作也。复北经县治,折而东行三里所,至荆山。梁魏交斗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迹犹斑斑可见。复行三十步,岩广如屋。侧身而人,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自西上复一里所,

过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复六十步,至产玉坡。奇石骈列,玄质而白,缘条如雪,西有玉池,榛荆迷路不可寻。景彰欲导游青峰庵,足倦遂止。时青宫已猎远郊濂因登舟先还中都云。

惟二山见诸载记者多殊。以涂山言之,春秋左氏传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杜预注云:在寿春县东北。说者云:今之濠州是也。《国语》《史记》则又云:禹会诸侯于会稽,故会稽亦有涂山。《吴越春秋》亦以涂山在会稽,又兼载涂山之歌。应劭云:涂山在永兴北。说者云,今会稽萧山是也。是二说已不能归于一致矣。至于《苏鹗演义》有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州,四当涂。然其处皆有禹迹。或者遂谓禹之治水,固尝遍历宇内,而会诸侯实在会稽之涂山。柳子厚《涂山铭》,苏子瞻、子由涂山诗,指在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一也。

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至成王始盛,又昭王有言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河,非所获罪……则楚之封疆可知。七传至昭王,始迁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号也,有之诚宜。世则指为州。州古钟离子国,与寿春密迩⑬。楚自昭王之后,历十一传,至考烈王,始徙都寿春。

《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事,乃在历、武、文三王之际。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当三王时,钟离何尝属楚,而强谓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谓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时。《杂记》又谓在怀王及其子平王之时。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怀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颠倒如是耶!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二也。

大抵山川遗迹,非本诸经史者多不可信。必欲可信,涂山当稽之左氏,以寿春为正;荆山当正诸史传,以江陵为正。有谓涂山氏乃古国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说,与此殊不相涉也。

濂耄矣,诸书遗忘欲尽,所记忆者,未必无舛讹⑭,辄缘纪游,因挂漏书之,以发同游者一笑。同游者:盖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言,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及景彰云。后一月某日记。

作者简介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潜溪人。后举家迁居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6岁读书,9 岁能赋诗,有神童之称。元至元二年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学侍从之臣。洪武二年(1369),奉命任《元史》总裁官,很受朱元璋器重,书成升翰林学士。洪武四年(1371),调任国子司业,次年迁赞善大夫。洪武六年(1373),升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十年( 1377)正月,告老归里。洪武十三年(1380),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被流放茂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流放途中病卒于夔州,终年 72岁。

【注释】

①宸翰:帝王的墨迹。宸,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也指帝王;翰亦指毛笔、书信文字等。

②)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本文借指太子。

③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④日曛:日色昏黄。指天色已晚

⑤跸(bi):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如警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如驻跸,即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⑥文学掾(yuàn):“掾”在古代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文学掾”职责管理学校、教授弟子,兼管教化、礼仪之事。

⑦欹( qī):斜倚,斜靠。

⑧罅(xià):缝隙,裂缝

⑨榮(yíng):古代一种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祭祀:“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禁之。”

⑩剥泐(bāo lè):谓石料剥蚀断裂。

⑪劃(kuT):割。

⑫鹤驾:太子的车驾。

⑬密迩:很接近。多指地理上的距离

⑭舛讹(chuǎ né):错乱,错误。

【译文】

濂游览了琅琊山以后,来到池河驿,正泽邮递人员送达内史监的公文。开启。后,其中有《濠梁古迹》一卷,外有皇上亲笔写的手谕,令濂向太子朱标报告,前往视察。于是,濂向太子说:“濠州地区的古迹,数荆涂二山最为著名。根据《图经》的记载,涂山在当年的钟离县西八十三里,荆山也在县西八十五里,两座山本来是F相连接的,淮河水环绕在荆山的背后,大禹组织民众把山谷凿通,使淮河水流经两山之间,其疏凿的痕迹还在,人们怀念大禹的功绩,至今不能忘。”太子说:“我们去中都(即今凤阳),一起前往游览。我打算渡过淮河去王庄,先生可以逆水而上,到达怀远县城等我。”濂按照太子的安排行动。在洪武八年(乙卯)冬十一月己已日乘船出发,庚午日傍晚,停船在县城西门,而太子已经停车于县城东门五里了。辛未日,濂晋见太子。太子很高兴,下令第二天壬中日游荆涂一山。濂按时约怀远管文学的官员王景彰住在船上,黎明摇船到涂山脚下,拖着拐杖进山,山旁的废址,过去都是民房。往前经过石桥,又折向北方,路旁石头墙围起来的,多数是农艺之园走了大约三里多山路,看见一块大磐石,青色与绿色交错。无力地倾斜着双足坐下后,仔细看来,是干苔与鲜苔分别布满于其表面。听说有草生在石上,高一尺,开的花可供欣赏,不需要土壤,人们取来挂在屋檐下,称之为石莲花。又走大约四里,层层叠叠的岩石,挺立在路边,好像要塌下来似的。又走了约二里路,一条小路通向草木丛生之地,到达岩石的缝隙处,储有一汪泉水,味道很甘甜,其上盖以茅草的称为“圣水亭”,用水来祈雨,常常应验。又走一里多到山顶,禹庙就在这里了。庙已毁坏,只剩有倾倒的墙头和残破的础石。举目向四方望去,淮河从西边,涡河汇自北方,而寿春、临濠、宿州各地,都在似有似无之间。遥想历史上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发生战争时屯兵成边的地方,使人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山下有一处村落显得很兴旺。庙字的管理人员说,该处称为禹会村,是大禹会诸侯的地方,房屋排列得好像梳子似的。移步进庙,庙前部有一棵银杏树,树荫大得可以覆盖住十头牛,旁边有两棵高低不齐的柏树,银杏树东部放置了一个陶缸,银杏树枝的水不断地滴进去。庙字的管理人员说,当早晨的雾气从四方聚集来时,水更多,来得像山泉,可以代替井水。有石碑两座,一座镌刻着“有夏皇祖之庙”六个字。下款镌刻着:宋庆元(1195-1200)初,州守刘仲光自造。另一座是“祷雨记”,也记载求雨的事情。是皇甫斌于宋绍期康成(1100)来出郡守前,命钟画群了大爱援写的:石碑球;有剥独,文字也可以间神。又以届西脸着地而下,巨看华身舒人的形护,统德看去,就像一位老婆婆,相传是启母石。店宇管理人员说:老百体常需南辖零丰年行祀她,甚重有的还在她的脸上涂脂林粉。听了以后,不弟实笑,山助原来有和商售的房子,现在已应。久等太子没有驾临,忽有使者来报;随从的人马多,没有桥可以渡河,太子不来了。话未落音,只见仪仗队的锦绣推旗飘摇着上荆山去了,清血来到山下,进鲧庙,因为所题的神号很粗俗,就不去看它。出庙读想无释所作的建,是京口孙临书写的碑文。应是祖无择被贬摘来寿春(今寿其)路过此地所作的。人往北经过县城,转而向东大约三里,到荆山。当南北朝时代(420-589),南朝的梁国与北朝的魏国在军事上对峙交锋时,梁武帝在天览十三年(正当北桃宜食常延昌三年,即514),于梅谷筑荆山堰,企图用淮河水来淹没寿春,天监十五年四月治堰竣工,九月,堰被淮水冲决,沿淮城乡十余万人流没),其淮堰的遗透至今经隐险约约地可以辨认出来。又往前走三十步,岩洞大如房间,,倒身人内,石屏好似床座,可以坐人,称为卞和洞。再朝西上山约一里远,来到斑雨石,岩石倾斜着,可以海雨,因此得名。再走六十步,到产玉坡,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罗列其中,质地内部黑色而表面白色,外缘鲜艳如雪,两边有玉池,因荆辣丛生而迷路,没能钱到、王景彰想引导我们游清峰庵,由于走累了没能成行,这时太子已经前往远郊,濂因而登船先四中都。

只是涂荆一山见之于记载的,其中的说法多有互相为盾的地方,就涂山而言,《春秋左氏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杜预注:在春春县杂花。有人说:“这个地方属于现在的濠州。”而《国语》《史记》却又说:离会诸续予绍兴的会稽山。因此会稽也有涂山。《吴越养秋》也认为涂山在会稽,又载有涂山之歌,应助注:涂山在永兴北。有人说:这就是会稽的萧山。这两种说法已经不能统一了,至于《苏鹗演义》又记载: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当涂,而这些地方都有禹迹。或者有人直接讲:“大禹治水因然曾经走诚天下,而合诸保实际上还在会隆的涂山。而柳宗元(子厚)的《涂山铭》,以及苏钱(子瞻)、苏辙(子由)的涂山诗所雪认涂山在濠州的说法都是不对的。”这是濂存疑未决的第一个问题,再就荆山而言,荆山是楚地的山。楚国的先王熊终,在偏僻的山,乘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垦荒芜的地域,直到楚成王才兴盛起来。又,楚昭王(在谈到“河为崇”时)有言:“我的先王受周王的册封,其疆域在长江、汉水之间,而与黄河无关……”由此可见,楚国当时受封的疆域是比较局促的。成王以后,又下传七代到昭王,才迁都于郢,郢就是现在的江陵。那里有荆山,又名景山。荆是过去楚的称号,有荆山是符合情理的。而现在流行的说法则指认在濠州。濠州在古代是钟离子国,离寿春很近。楚国从昭王以后,经历了十一代传到考烈王时,才迁都寿春《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的事,是在厉王、武王、文王这三位正在位期间。昭王上溯到武王已经超过了十世。在三王的时候,钟离何曾属于楚国?又怎么能勉强地说卞和到这里的荆山呢?《新序》又讲“抱玉而泣”的事,在“共王时期”。《杂记》又说在“怀王和他儿子平王时期”。平王是昭王的父亲,下距怀王有九世;共王上溯到武王也有六世。何至于颠倒错乱成这样呢?这是濂存疑未决的第二个问题。

大致上,山川遗迹,如果不是根据经典和正史的,多数不可信。例如葛洪的炼丹灶。郭景纯的坟墓,许多地方都有。即使有很高的智慧,又怎能分辨它们的真假呢?而一定要讲可信的话,涂山应当根据《春秋左氏传》,以寿春为正;荆山应当根据正史,以江陵为正。还有人认为“涂山氏是古侯国的名称,大禹曾娶涂山氏女为妻”,这又是一说,并不牵涉到以上话题。濂已进入老年,许多书籍的记载都快忘记光了。所记忆的内容也未必没有错误。现在为了记录游览的经过,不惜挂一漏万地写下来,以博取同游的笑。同游的主要有: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言、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以及王景彰。游览后一个月的某日记。


20

游涂荆二山记

宋 濂

濂既游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驿,适邮卒递内使监公牒至。及开,中藏濠梁古迹一卷,宸翰①亲题其外,令濂搜访与青宫②言之。濂因启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按《图经》,涂山在昔钟离县西八十五里,荆山亦在县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联属,而淮水绕荆山之背,神禹凿开,使水流二山间,其疏凿之迹故在,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宫曰:“至中都,当共往游焉,余将渡淮狩于王庄,先生宜溯流而上,届今怀远县治以俟。”濂奉敕③行。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发舟,庚午日曛④,姑泊县西门,而青宫已驻跸⑤于东门五里矣。辛未,濂上谒,青宫喜甚,下令以壬申游二山。濂至期约怀远文学掾⑥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棹舟至涂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废址,旧皆民庐。前渡石梁,复斗折而北,累石为塘,多艺椒之园。行可三里余,视大盘石,青丝间错。颓然欹⑦足,坐谛视之,干藓交封之耳。闻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爱,不假土力,人取悬檐间,呼为石莲花。复行四里所,岩石荦确,插起道左,危倾欲飞坠。复二里所,从微径入灌莽,抵岩罅⑧,储泉一泓,味甚甘,覆以茅茨,曰圣水亭,取水以禜⑨雨多验。复一里余,至山颠,禹庙在焉。庙已毁,惟颓垣破础存。游目四顾,长淮西来,涡河北汇。而寿春、临、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杳之中,缅想南北战争屯成处,为感慨者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庙史云名禹会村,乃禹会诸侯之地庐舍之比如栉。移踵入庙,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十牛,二柏参差左右;树东置小瓮,杏柯之水时津津滴其中。庙史云,当晨雾四集,水愈多,其来如泉,可代井汲。石碣二:一大书“有夏皇祖之庙”六字,下刻宋庆元初,州守刘仲光自造;“祷雨记”一亦记祷雨事。皇甫斌绍熙庚戌来为郡,命钟离尉丁大荣作。石未剥泐⑩,文尚可读。复从庙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遥望之,一妪俨然也,相传为启母石。庙史云:居人每刲⑪羊豕祭之,至有粉黛饰其貌者,闻之不觉大笑。山半旧有僧房,今废久俟鹤驾⑫不来,忽使者至云,扈从士马多,无桥可以渡河,青宫不复至矣。言未既但见旌旗如锦绣曳上荆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鲧庙,见所题神号鄙俚,弃而不睨。出读祖无择所赋歌,京口孙临为书碑。盖无择谪守寿春过此而作也。复北经县治,折而东行三里所,至荆山。梁魏交斗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迹犹斑斑可见。复行三十步,岩广如屋。侧身而人,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自西上复一里所,

过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复六十步,至产玉坡。奇石骈列,玄质而白,缘条如雪,西有玉池,榛荆迷路不可寻。景彰欲导游青峰庵,足倦遂止。时青宫已猎远郊濂因登舟先还中都云。

惟二山见诸载记者多殊。以涂山言之,春秋左氏传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杜预注云:在寿春县东北。说者云:今之濠州是也。《国语》《史记》则又云:禹会诸侯于会稽,故会稽亦有涂山。《吴越春秋》亦以涂山在会稽,又兼载涂山之歌。应劭云:涂山在永兴北。说者云,今会稽萧山是也。是二说已不能归于一致矣。至于《苏鹗演义》有云: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州,四当涂。然其处皆有禹迹。或者遂谓禹之治水,固尝遍历宇内,而会诸侯实在会稽之涂山。柳子厚《涂山铭》,苏子瞻、子由涂山诗,指在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一也。

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至成王始盛,又昭王有言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河,非所获罪……则楚之封疆可知。七传至昭王,始迁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号也,有之诚宜。世则指为州。州古钟离子国,与寿春密迩⑬。楚自昭王之后,历十一传,至考烈王,始徙都寿春。

《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事,乃在历、武、文三王之际。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当三王时,钟离何尝属楚,而强谓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谓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时。《杂记》又谓在怀王及其子平王之时。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怀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颠倒如是耶!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二也。

大抵山川遗迹,非本诸经史者多不可信。必欲可信,涂山当稽之左氏,以寿春为正;荆山当正诸史传,以江陵为正。有谓涂山氏乃古国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说,与此殊不相涉也。

濂耄矣,诸书遗忘欲尽,所记忆者,未必无舛讹⑭,辄缘纪游,因挂漏书之,以发同游者一笑。同游者:盖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言,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及景彰云。后一月某日记。

作者简介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潜溪人。后举家迁居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6岁读书,9 岁能赋诗,有神童之称。元至元二年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学侍从之臣。洪武二年(1369),奉命任《元史》总裁官,很受朱元璋器重,书成升翰林学士。洪武四年(1371),调任国子司业,次年迁赞善大夫。洪武六年(1373),升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洪武十年( 1377)正月,告老归里。洪武十三年(1380),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被流放茂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流放途中病卒于夔州,终年 72岁。

【注释】

①宸翰:帝王的墨迹。宸,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也指帝王;翰亦指毛笔、书信文字等。

②)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本文借指太子。

③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④日曛:日色昏黄。指天色已晚

⑤跸(bi):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如警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如驻跸,即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⑥文学掾(yuàn):“掾”在古代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文学掾”职责管理学校、教授弟子,兼管教化、礼仪之事。

⑦欹( qī):斜倚,斜靠。

⑧罅(xià):缝隙,裂缝

⑨榮(yíng):古代一种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祭祀:“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禁之。”

⑩剥泐(bāo lè):谓石料剥蚀断裂。

⑪劃(kuT):割。

⑫鹤驾:太子的车驾。

⑬密迩:很接近。多指地理上的距离

⑭舛讹(chuǎ né):错乱,错误。

【译文】

濂游览了琅琊山以后,来到池河驿,正泽邮递人员送达内史监的公文。开启。后,其中有《濠梁古迹》一卷,外有皇上亲笔写的手谕,令濂向太子朱标报告,前往视察。于是,濂向太子说:“濠州地区的古迹,数荆涂二山最为著名。根据《图经》的记载,涂山在当年的钟离县西八十三里,荆山也在县西八十五里,两座山本来是F相连接的,淮河水环绕在荆山的背后,大禹组织民众把山谷凿通,使淮河水流经两山之间,其疏凿的痕迹还在,人们怀念大禹的功绩,至今不能忘。”太子说:“我们去中都(即今凤阳),一起前往游览。我打算渡过淮河去王庄,先生可以逆水而上,到达怀远县城等我。”濂按照太子的安排行动。在洪武八年(乙卯)冬十一月己已日乘船出发,庚午日傍晚,停船在县城西门,而太子已经停车于县城东门五里了。辛未日,濂晋见太子。太子很高兴,下令第二天壬中日游荆涂一山。濂按时约怀远管文学的官员王景彰住在船上,黎明摇船到涂山脚下,拖着拐杖进山,山旁的废址,过去都是民房。往前经过石桥,又折向北方,路旁石头墙围起来的,多数是农艺之园走了大约三里多山路,看见一块大磐石,青色与绿色交错。无力地倾斜着双足坐下后,仔细看来,是干苔与鲜苔分别布满于其表面。听说有草生在石上,高一尺,开的花可供欣赏,不需要土壤,人们取来挂在屋檐下,称之为石莲花。又走大约四里,层层叠叠的岩石,挺立在路边,好像要塌下来似的。又走了约二里路,一条小路通向草木丛生之地,到达岩石的缝隙处,储有一汪泉水,味道很甘甜,其上盖以茅草的称为“圣水亭”,用水来祈雨,常常应验。又走一里多到山顶,禹庙就在这里了。庙已毁坏,只剩有倾倒的墙头和残破的础石。举目向四方望去,淮河从西边,涡河汇自北方,而寿春、临濠、宿州各地,都在似有似无之间。遥想历史上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发生战争时屯兵成边的地方,使人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山下有一处村落显得很兴旺。庙字的管理人员说,该处称为禹会村,是大禹会诸侯的地方,房屋排列得好像梳子似的。移步进庙,庙前部有一棵银杏树,树荫大得可以覆盖住十头牛,旁边有两棵高低不齐的柏树,银杏树东部放置了一个陶缸,银杏树枝的水不断地滴进去。庙字的管理人员说,当早晨的雾气从四方聚集来时,水更多,来得像山泉,可以代替井水。有石碑两座,一座镌刻着“有夏皇祖之庙”六个字。下款镌刻着:宋庆元(1195-1200)初,州守刘仲光自造。另一座是“祷雨记”,也记载求雨的事情。是皇甫斌于宋绍期康成(1100)来出郡守前,命钟画群了大爱援写的:石碑球;有剥独,文字也可以间神。又以届西脸着地而下,巨看华身舒人的形护,统德看去,就像一位老婆婆,相传是启母石。店宇管理人员说:老百体常需南辖零丰年行祀她,甚重有的还在她的脸上涂脂林粉。听了以后,不弟实笑,山助原来有和商售的房子,现在已应。久等太子没有驾临,忽有使者来报;随从的人马多,没有桥可以渡河,太子不来了。话未落音,只见仪仗队的锦绣推旗飘摇着上荆山去了,清血来到山下,进鲧庙,因为所题的神号很粗俗,就不去看它。出庙读想无释所作的建,是京口孙临书写的碑文。应是祖无择被贬摘来寿春(今寿其)路过此地所作的。人往北经过县城,转而向东大约三里,到荆山。当南北朝时代(420-589),南朝的梁国与北朝的魏国在军事上对峙交锋时,梁武帝在天览十三年(正当北桃宜食常延昌三年,即514),于梅谷筑荆山堰,企图用淮河水来淹没寿春,天监十五年四月治堰竣工,九月,堰被淮水冲决,沿淮城乡十余万人流没),其淮堰的遗透至今经隐险约约地可以辨认出来。又往前走三十步,岩洞大如房间,,倒身人内,石屏好似床座,可以坐人,称为卞和洞。再朝西上山约一里远,来到斑雨石,岩石倾斜着,可以海雨,因此得名。再走六十步,到产玉坡,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罗列其中,质地内部黑色而表面白色,外缘鲜艳如雪,两边有玉池,因荆辣丛生而迷路,没能钱到、王景彰想引导我们游清峰庵,由于走累了没能成行,这时太子已经前往远郊,濂因而登船先四中都。

只是涂荆一山见之于记载的,其中的说法多有互相为盾的地方,就涂山而言,《春秋左氏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杜预注:在春春县杂花。有人说:“这个地方属于现在的濠州。”而《国语》《史记》却又说:离会诸续予绍兴的会稽山。因此会稽也有涂山。《吴越养秋》也认为涂山在会稽,又载有涂山之歌,应助注:涂山在永兴北。有人说:这就是会稽的萧山。这两种说法已经不能统一了,至于《苏鹗演义》又记载: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当涂,而这些地方都有禹迹。或者有人直接讲:“大禹治水因然曾经走诚天下,而合诸保实际上还在会隆的涂山。而柳宗元(子厚)的《涂山铭》,以及苏钱(子瞻)、苏辙(子由)的涂山诗所雪认涂山在濠州的说法都是不对的。”这是濂存疑未决的第一个问题,再就荆山而言,荆山是楚地的山。楚国的先王熊终,在偏僻的山,乘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垦荒芜的地域,直到楚成王才兴盛起来。又,楚昭王(在谈到“河为崇”时)有言:“我的先王受周王的册封,其疆域在长江、汉水之间,而与黄河无关……”由此可见,楚国当时受封的疆域是比较局促的。成王以后,又下传七代到昭王,才迁都于郢,郢就是现在的江陵。那里有荆山,又名景山。荆是过去楚的称号,有荆山是符合情理的。而现在流行的说法则指认在濠州。濠州在古代是钟离子国,离寿春很近。楚国从昭王以后,经历了十一代传到考烈王时,才迁都寿春《韩非子》所载卞和献玉的事,是在厉王、武王、文王这三位正在位期间。昭王上溯到武王已经超过了十世。在三王的时候,钟离何曾属于楚国?又怎么能勉强地说卞和到这里的荆山呢?《新序》又讲“抱玉而泣”的事,在“共王时期”。《杂记》又说在“怀王和他儿子平王时期”。平王是昭王的父亲,下距怀王有九世;共王上溯到武王也有六世。何至于颠倒错乱成这样呢?这是濂存疑未决的第二个问题。

大致上,山川遗迹,如果不是根据经典和正史的,多数不可信。例如葛洪的炼丹灶。郭景纯的坟墓,许多地方都有。即使有很高的智慧,又怎能分辨它们的真假呢?而一定要讲可信的话,涂山应当根据《春秋左氏传》,以寿春为正;荆山应当根据正史,以江陵为正。还有人认为“涂山氏是古侯国的名称,大禹曾娶涂山氏女为妻”,这又是一说,并不牵涉到以上话题。濂已进入老年,许多书籍的记载都快忘记光了。所记忆的内容也未必没有错误。现在为了记录游览的经过,不惜挂一漏万地写下来,以博取同游的笑。同游的主要有:太子正字桂彦良、晋府长史朱伯言、楚府长史朱伯清、吴府伴读王致远,以及王景彰。游览后一个月的某日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