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清•齐召南《淮水编》

2024-07-27 20:51 蚌埠发布客户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江河巨擘。她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脉,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俯瞰淮河南岸黑虎山、涂山  崔德密 摄


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千年前的黄河夺淮入海,从近代的水灾频仍到新中国的治淮工程,千百年来,淮河既曾带给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亦润泽着一方沃土,滋养着无数生灵,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期盼。


▲淮河岸边远眺荆山  崔德密 摄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因淮河而兴,因淮河而美,因淮河而发展,而伴随着“靓淮河”工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与河湖的关系得以重塑,“河湖清亲两岸绿”生态样板日趋成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响洪甸水库库区  崔德密 摄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蚌埠,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淮河文章,讲好淮河故事,带领大家更多地了解一条你可能知道,又可能知之不多的淮河,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跟着水利专家一同溯源,揭开这条大河的神秘面纱……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  崔德密 摄


第一辑 漫话淮河

第一期 从淮水,说起…;

第二期 “淮”字,怎么解?

第三期 探寻淮河之源…(上)

第四期 探寻淮河之源…(下)

第二辑 诗话淮河

第一期 苏轼两兄弟的淮河七绝

第二期 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第三期 诗赋咏淮(明代以前)

第四期 新一波有关淮河的诗赋来了,明代以后的…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一期 张謇谈淮河的历史

第二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上)

第三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下)

第四期 清•朱云锦《淮水说》

第五期 清•郭起元《淮水考》

自古以来,淮河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摇篮。然而,淮河流域的洪水频发,也给这片土地带来水患。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封建社会的治水,再到近现代的科学治水实践,治淮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在这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治水英雄和智者,他们或筑堤防洪,或挑浚河道,或修建陂塘,以不同的方式,努力让淮河之水造福于民,谱写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诗。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治淮的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那些为治水事业付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治水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让淮河安澜、造福于民。

今天推出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六期

清•齐召南《淮水编》 


一、齐召南及其著述


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

齐召南 画像

齐召南,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

雍正七年(1729年)乡试中副车(副车,皇帝的从车,清代称乡试的副榜贡生,现在笑称备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博学鸿词,以副榜贡生被荐。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于保和殿,钦定二等第十名,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乾隆六年(1741年)撰《外藩书》,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水道提纲》28卷。

时人誉其“于学无不博, 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了若指掌”

另有《史记功臣侯年表考证》5卷、《汉书考证》120卷、《历代帝王年表》13卷、《温州府志》36卷《天台山志要》12卷及《宝纶堂集古录》《宝纶堂文钞诗钞》《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等。

《水道提纲》(封面,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水道提纲》,有清代《水经》之称,内容包括全国的山川水系。《提要》指出:历代史书、各志地理,而水道则自《水经》以外,无专书。郭璞所注,久佚不传;郦道元所注,详于北而略于南。且距今千载,陵谷改移。即所述北方诸水,亦多非其旧。

也就是说,古代有关水道的著作,唯有《水经》,晋之郭璞所注,已不传于世,所传者唯有郦道元《水经注》本,因郦为北魏人,故所注水道详于北,而略于南,降至明清,水道也已沧桑变移。

虽有黄宗羲著过《今水经》,但仅一卷,太是简略。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撰《今水经》一卷。先列表全国水道,分北水、南水两大纲。

北水,自河水以下凡三十一条;南水自江水以下凡五十五条。皆以入海的水为主流,各支流附于主流之后,入支流各水附于所入的支流下。

全书即按表中所列次序叙述,条理清晰,简单明了。前有黄宗羲序,后有其玄孙黄璋之跋。

序中开头便言:古者儒墨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

《今水经·序》(光绪三年刻本)


在北水之未,为“淮水”。

其中,附列有,汝、颍、淝、涡、濠、池、泗、邗、沭入淮,滍(即今沙河)入汝,洧(即今双洎河)入颍,汴、沂、睢、入泗。

写法上,也确实非常简略,淮河流域,仅用两个半页,草草写完。

《今水经》(光绪三年刻本)

于是,齐召南利用入翰林预修《大清一统志》的便利条件,挤时抽暇,朝耘暮耕,终成《水道提纲》。

《水道提纲》(提要)

《水道提纲》,有海、盛京诸水、京畿诸水、运河及山东诸水、黄河及青海、甘肃不入河诸水、入河巨川、淮河及入淮巨川、南运河、长江、入江巨川、江南运河、太湖入海港浦、浙江扩浙东入海诸水、闽江及西南至广东潮州府水、粤江及西南至合浦入海诸水、云南诸水、西藏诸水、漠北阿尔泰山以南诸水、黑龙江、入黑龙江巨川、海自黑龙江口以南诸水和朝鲜国诸水、塞北各蒙古诸水、西域诸水,共二十八卷。

淮,排列第七卷。

以下为《水道提纲》的目录:

《水道提纲》(目次)

《水道提纲》系统、正确地记述了18世纪中叶中国范围内水道的源流分合。

第一次把中国18世纪的海岸线清晰地勾画了出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或简称《四库提要》。共200卷,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由清代永瑢、纪昀等编纂。

《四库提要》中基本囊括了《四库全书》中的各类卷宗。其中记述的有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经典摘要等等,但并不包括具体内容。

不过,《四库·总目提要》中所有的书,在《四库全书》中并不是都能找到。

在《四库提要》中,对《水道提纲》有所评论:

是编,首以海,次为盛京至京东诸水,次为直沽所汇诸水,次为北运河,次为河及入 河诸水,次为淮及入淮诸水,次为江及入江诸水,次为江南运河及太湖入海港浦,次为东北海、朝鲜诸水,次塞北漠南诸水,而终以西域诸水。大抵通津所注,往往袤延数千里,不可限以疆域,召南所叙,不以郡邑为分,惟以巨川为纲,而所以会众流为目,故曰提纲。

其源流分合,方隅曲折,则统以今日水道为主,不屑屑附会于古义,而沿革同异,亦即互见于其间。

又云:故所叙录,颇为详核,与《水经注》之模山范水,其命意固殊矣。

然非召南生逢圣代,当敷天砥属之时,亦不能于数万里外闻古人之所未闻,言之如指掌也。

评论的最后一句,虽系四库馆臣对乾隆的歌功颂德之词,但召南得当时之利,却是实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类二,民国二十年本)

本次就介绍齐召南《水道提纲》的卷七,淮。

本篇的“淮”,亦被《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录,名为《淮水编》,位置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的第四帙第十册。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淮水编》(第四帙第十册,光绪十七年刻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目录》(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本次译注,仍以《淮水编》为名。


二、《淮水编》全文


淮水编齐召南

淮水,出河南南阳府桐柏县西南,桐柏山。

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大复山,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

注:明朝时,湖广布政使司德安府,下辖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孝感县以及随州。

其南,为太平岭,东西接枣阳县界,大复胎簪,皆桐柏之支峰也,有淮井。

西三度三分强,极三十二度二分。

注:为统一全国地图测绘的规格和保证成图的精度,康熙规定了纬度一度经线弧长,折地长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尺长标准为经线弧长的0.01秒,此尺称工部营造尺(合今0.317米)。

纬度以赤道为零起算,经度以通过北京钦天观象台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偏,以西称西偏,当时也称里差。

康熙规定,取经线弧长的0.01秒为标准尺度之长,并用于全国大地测量,乃世界之创举。

自康熙四十七年(1707年),开始全国地图的实测,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结束,以测量的全国性经纬度点的为控制基础,实测了除新疆哈密以西及西藏部分地区外的全国地图,据此编制成《皇舆全览图》。

(淮水)东南流,曲曲经湖广随州北界之出山司,又折而北,依翠屏山麓,经桐柏县城东,始折东流。

注:出山司,不详。

翠屏山麓,指桐柏县,城南侧山麓。

曲曲一百九十里,经信阳州北境,又九十里,始出重山。

有明港河,自西北来会。

明港河,出信阳州西北境之回龙山,东流经州北境,至明港驿北,折而东南流至山麓,与淮水合。

注:明港河入淮口,在长台关水文站下游约17公里处。

东经真阳县南,罗山县北,有浉河,西南自州城东北流,来会。

浉河,出州西南界山。

三源,一出平喜关,北流;一出东南;一出其西者,并会北流数十里,折而东,经州城南,又东北,至五里店南,折而北流,又东北,至罗山西北境,北流入淮。

注:平喜关,应为平靖关,此北流之水现为谭家河。一出东南之水,现东双河。一出其西者之水,现为飞沙河。

浉河入淮之口,距明港河入淮口,约46公里。

又东经息县南,有小黄河(小潢河),西南自罗山县城东北流,合竹竿河来注之。

小黄河,出罗山县西南境武胜关之北灵山,东北流百余里,经县城东南,又东流数十里,竹竿河自南来会。

竹竿河,出九里关东操山,北流百三十余里,统竹竿铺东,又东北会小黄河,东北流经濮公山西麓北入淮,其口正对息县。

息县稍东,水分二派。一东南流,有光山县北水,自西南来会,折东北流,与一派之东北流,折而东南者,会于光州西北,分五十里,复合也。

注:一东南流,为息县关店圩南侧淮河故道,接光山北来寨河之水,东北至劲头棚乡华店村附近与东北流一派淮水相会。

其东北流一派淮水,自分至合,正好五十里。

光山水,出县西南山,东北流经县北,又东北至埠子口,与淮水南派合,又东北,与北派合。

注:光山水,上游为青龙河,至寨河镇以下称寨河。

至埠子口(现称堡子口),入淮水南派相合。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东北百三十里,经固始县西北境,汝水北自新蔡西北。

合舞阳、西平、上蔡、遂平、确山、汝宁诸水,东南流来会。曰:汝口。

注:汝宁府,现汝南县。

汝口,即现洪河口。

其南,即光州南,水西南合光山诸水,东北流来会。

淮水势大盛,即折东南流。

光州水,曰小潢河,源出光山县西南界山,白沙关北。三源,北流数十里而合,又北数十里,折东北流,经县城南,有一水自东来注之,又东北,分为二派,经光州城南,又东北,复合。

注:白沙关位于河南省新县陡山河乡最南端白沙关村。

三源,西南一流,曰晏河;正南一流,为干流,曰潢河;东南一流,曰泼陂河。

经县城南,东来一水,曰临仙河。

有小水,曰白露河,自西南来注之。

又东北,有春河,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入淮。

其水口正北对汝口。

汝口之北,即颍州界。

注:淮左之汝口,淮右之白露河下游500米,即为今蒙洼蓄洪区王家坝闸。

经老关巷南,又折东北流,有曲河,西南自商城县来。史河南自固始县城,合石槽河来俱会。

注:老关巷,即今蒙洼蓄洪区的老观乡。

曲河,古称浍水、曲河,现称灌河。《水经注》称为灌水,又记俗谓之浍水,并引《史记》所记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指出即是此河。后因河水灌溉两岸农田而得名灌河。

史河,古名决水,经固始,至汪营左纳灌河,始称史灌河。至蒋集北,水分两股,西股经桥沟集、三河东,至三河尖;东股于夏寨堰右纳泉河,经霍邱县临水集,至三河尖,东、西两股合流后,有部分水由三河尖入淮。现入淮口已被封堵,非高水位不难直接入淮。史灌河,自三河尖,东北流,至霍邱县陈村入淮河。

曲河,出商城县西南,湖广界东北,流入境,经黄蘗山(现称黄柏山)东北百余里,经(商城)县城西北,又东北,经固始县北,又东北,与史河俱入淮。

史河,出商城县东南境松子关北山(现为安徽省金寨县松子关),东北曲曲流二百余里,折西北流,至固始县东南,有石槽河,自南来会。

石槽河,出商城县南境长岭关,东北流百余里,折而北,至固始南,会史河,又北经县城东,又东北,经大山西麓,又北百里,与曲河俱入淮。

注:大山,即安徽省霍邱西部豫皖边界的安阳山,又名西大山。

曲河,即灌河。

曰三河尖,又东北入江南界,经颍州南境南照镇,汝水支津自西来会,乃东南流经霍邱县北,颍上县南。

注: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北部、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因此,安徽界即为江南界。

颍州,清初颍州属凤阳府,雍正二年脱离凤阳府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升为府,增设阜阳县,降亳州及所隶太和、蒙城二县来属隶。

有沣河,自西南来注之,在霍邱西北。

(淮河)又东南流,有淠河,南自霍山,北流经六安州,而北来注之。

淠河,出霍山县南,潜山县西北境山,北流经天堂镇西,又北有一水自西南来会。

又北有漫水河,西自湖广界山,东北流经上土司南,而东北合一水,东来注之。

(淠河)又北经霍山县城西北,又折东北流,到石埠口,有一水自东南来注之。

注:淠河,古称沘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

石埠口,今左岸有石湖村。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北流,有桃园河自西来注之。

注:桃园河,今称桃源河,源自桃源河乡,经诸佛庵镇,在黑石渡镇北,入淠河。

又北,有璧河,自西北来注之,曰两河口。

注:璧河,今称西淠河。西淠河,古称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发源于鄂皖交界的三省垴,源流称黄氏河。西淠河从宋家河、乌鸡河汇合口(五七桥)起,东流经茅坪、青龙河(又名姜河)入,东经青枫岭,汇莲花河水,折北至青龙嘴,有毛坦河入,再折北向东,至现响洪甸水库,出库后经驻驾湾、独山,折向东南,至两河口。

又北至苏家埠西,折而东北流,经六安州城西北。

又东北,出山北流,经单家集东,马头集西,钱家集东。

又北,至霍邱县东境,有城河,西南自下落山东,北流来注之。

注:城河,疑似指安城河,在安城村入淠河,位于顺河镇西北5公里。也可能指汲河,古称泄水,又名

水。

又有清河,东南通芍陂水,西北来注之,又北入淮。

注:清河,疑似指山源河,在寿县迎河镇南3公里处入淠河。故淠河口也称清河口。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淮水东北流,经正阳关北,寿县西境有沙河。

注:此沙河,即颍河,亦称沙颍河。下为主要支流,汝水、颍水、双洎河和贾鲁河。

(沙河)上承伊阳、汝州、郏县、襄城之汝水;

登封、禹州、长葛、许州、临颍之颍水;

荥阳以东,开封以南之贾鲁河、双洎诸水。

自西北来会,曰颍口。

注:颍口,即正阳关下游之颍河入淮口,也称沬河口。

又东北,有淝河自西北来会。

注:此淝河,为西淝河,古称夏肥水。

又东北,经寿州北,有芍陂沿河水,自东南来注之。

芍陂塘,在寿州东南,周数十里,其西南支津,西南流,合清河西北入淠水;其西北支津,西北流,曰沿河,经州城东北,又西北,经两山,入淮。

《寿州志·安丰塘》(卷首,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寿州志·安丰塘》(卷首,光绪十六年刻本)

(淝河)又东北,有水东南自庐州府北,来注之。

水二源,一出六安州东南龙穴山,一出大尖山,皆东北流,经官亭镇西,曲曲出山,经庐州府西北境二百余里,而合北流。

(洛水涧)经伊家集东,又北至炉(桥)镇南,有清洛涧水。

注:龙穴山,六安市东五十里,与合肥市接界,山脊有龙池,味甘美,亦名龙池山。

大尖山,不详,疑为将军岭。

伊家集,现位于长丰县罗塘乡伊集村,是庄墓河支流交汇处,由此始西流,入东淝河。

从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看,古代肥水与青洛涧是相通的。《水经注》云,三国时曹操南征东吴,从淮水至巢湖,亦经肥水过洛涧入施水(南淝河),也是非常可能的。

(清洛水)东北自定远来会,又西北流百余里,经两山,又西北入淮。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淮水)又东北,经怀远县城南,有天河,自南来注之。

又东北,有涡河,自大西北来注之。

此涡河,与前淝河(指西淝河),由一水而分二流也。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涡河,出河南太康县东南,东流数十里,一支南流二十八里,又分二支,俱东南流七十里,经鹿邑县南境,又东南入江南界,经亳州南境。

又分为二,一东北,至州东南之义门集西,东会涡河北派,俗曰十字河,是也。

一东南流,经太和县北境,又东南,经颍州北境,曰淝河,又东南流经颍上县北境,至寿州大西境,入淮。

《大清帝国图》(淮河流域,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一支自太康东流,经柘城县南境,分为二派。南派东南经鹿邑北,折东北流;北派至柘城东南有旧黄河,起睢州西北,东南流,合西来州南一渠,又东南,折而南,经归德府西南境,南经柘城东境,又南来会,此涡河之上源也。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东南,与南一支复合而东,经鹿邑东北境,入江南界,东流经亳州城北,折东南流,至义门集,南支有支津,曰十字河,自西南来会,又东南流,曰涡河。

至雉河岙北,有雉河自北来会,又东南经蒙城县城北,又东南,经怀远县北,又东南入淮。

雉河,上源曰浍河。

注:雉河,即今安徽涡阳县的北武家河。上承河南商丘县之沙河,东南流经安徽亳州市东南境,至涡阳县城北入涡河。雉河集,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在雉河入涡河之口。

《清一统志·颍州府》:雉河“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与蒙城接界,东流入涡水”。

(淮河)又东北,有肥河(北淝河),自西北来注之。

肥河,得大宿州西境,两渠会,东南流二百六十余里,入淮。

《大清帝国图》(淮河流域,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又东,至长淮卫小蚌埠之南,有龙子河,自西南来注之。

龙子河,二源出凤阳西山,中合北流,入淮。

注:龙子湖,源出凤阳东西鲁山之间,原名曹湖,三国曹操南征时,曾在此屯兵。龙子湖入淮口,解放初河口有个龙子湖集,并建有广济闸。

(淮河)折东北,至卫城(长淮卫),北折东南,流经凤阳府城外北境,稍东,有濠水自南注之。

(濠)水,出府城东南山,北流经府城东北山,入淮。

(淮河)经临淮县城北,又东北流,至小溪口西,折而北,经五河县南境,有南湖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至县城南,浍河水自西北来注之。

注:临淮县城,即今临淮关,古濠州城。元初名临濠府,再更名中立府,最后更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今凤阳县府城镇),临淮则改为临淮县治,清末淮水淹没临淮城,临淮县并入凤阳县,因靠近淮河,始称临淮关。

小溪口,源出凤阳、定远两县交界白云山、石牛山东麓,北流至燃灯寺西南,河道开阔、弯曲,穿津浦铁路,经大溪河入花园湖。原流经小溪集至太阳山西麓注入淮河。

浍河,自河南永城西南境,旧酂县城西北之浑河集,东南流,经旧县西,又东南至县南境,分为二派,其南派,西南流入江南界,经亳州东南境,为雉河。

至雉河集。入涡河,又东南,经蒙城北,又东南至怀远东,入淮。

见前涡河下,其一北派,东流入宿州西北境,东南流,经南平集北,宿州南境,又东南,经固镇驿南,又东南有澥河,自西来会。

澥河,自宿州南境,东南为长湖,又曲曲东南流,歧为二派,又东流复合,东北流入浍河。

浍河又东南流,至五河县城西南,入淮。

于城东南,有沱河,自北经城东来会。

沱河,自虹县北境羊城湖,南流曲曲,东南分为二派,夹县城东、西,南复合,又南到五河县北境,东南为沱湖,又至东南,于城东,入淮。

注:可参照上图,有大致的旧河走线。

淮水东北,分为二派。

一东北为天井湖,南北五十余里,其东南为二支渠,曰潼河。

一东流,至朱家庄北,与二渠复合。

注:一东北流,为漴潼河;东流,为淮之正干,朱家庄,即今之朱顶镇。此处,就为至朱家庄东。

(淮水)又东北,为窑河。

至双沟镇西,折而南流,有一水西南自上店镇来注之。

注:上店镇,不详,此处疑为现潘村洼之东涧水(原池河故道)来注之。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南六十余里,有池河,西南自定远来注之。

池河,源出定远县西北喜羊山,南流折东南,经县城西南,又东流百数十里,至池河驿北,折东北流,经三界镇北,又东北,有涧溪自东南来注之,折西北流百余里,入淮。

注:民国时期,《定远县》初稿记述:池出于喜羊山,东西二源,源又各有东西,西之西源出于东架山喷石泉,其东源则出于大顶岭麓上寺南之龙眼泉。

池河,有北、中、南三源。中源为储城河,发源于长丰县造甲店一带。南源为商冲河,发源于肥东县青龙厂一带。北源为主源,发源于定远县境凤阳山南麓大金山,汇喷石泉、龙眼泉诸水南流,称陈集河,原称埠河。

北源为主源,经三十里店东南,至耿巷集,经双河水库后继续南流,经三官庙至北窦岗南,右纳中、南两源。三源汇合后,过江巷,始称池河。

淮水,又折东流五十里。

(淮水)南岸迤东,尚有小山。

经盱眙县城北,泗州城南北。

淮水,自五河县以下,广阔同黄河,至盱眙西北,更阔十余里,为洪泽湖首。

泗州。宛在水中,四面皆水。

《全黄图》(清康熙四十三 年,王翬绘)

盱眙,与南北相望,但隔一渠,其西南及县南、东,尚有小山耳。

自泗州东北,为洪泽湖,有老子山,在湖口。

当泗州之东,近南岸。

《洪泽湖图》(江淮水利测量局绘,民国五年)

其西北,有睢河,自砀山、萧县、宿州、灵璧、睢宁东南流,注之。

(洪泽)湖,自泗州之北,迤东,折而北,有管公店,前有水,东流,注之。

《鲍集圩行洪区图》(局部)

(洪泽湖)又折而西北,至鲍家集东,又西北,乃折而东,而东南,为睢河口。

《美藏江苏地形交通高清图》(局部)

睢河,自砀山县南境,东南流入河南永城县界,东南经萧县西境,曰龙沟河。又东南,有齐村河,自东北来会。

齐村河,出徐州府西北,萧县北境,黄河南岸大山,两湖南流,合西南流,至萧县东南山下,为小湖,又西南流,东汇二泉水,又西流,合南一小水,又西入睢河,萧县之西南境也。

睢河又南流,至徐溪口,有小水自西西山来注之,又东南经宿州北境,经虹县北境,睢宁县南境,青阳南,又东南百里,入洪泽湖。

自睢口,而东南,五十余里,南与老子山相对。

(洪泽)湖南北径五十里,自此东北、南北益广,至径六十余里矣。

自睢口东南,折而西北六七十里,又折而东。

其嘴正直,睢宁东南,东径高家堰百七十里。

而东北径桃源县南境,有小水四,自北来注之。

注:桃源县,即今泗阳县。

其嘴正直,嘴即为洪泽湖之成子湖。

四小水,即赵公河、淮泗沟、黄码河和高松河。

自桃源南至南岸,径百三十里。

南自老子山南岸,迤东北百五十余里,为高家堰。

其北岸,即清河县南之御坝,始为全湖之委。

北流,至清口。

《黄淮运全图·陶庄新河并拦黄顺黄坝图》(清)

注:高家堰,原为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现泛指洪泽湖大堤。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是2000多年前上最早的人工堤坝。高家堰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

清口,指的是古泗水入淮口,因泗水较清,又称清泗口或泗口。自黄河夺淮后,为淮河入黄口,由于黄河汹涌,御黄筑坝,清口位置常变,清代乾隆年间的清口在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黄河,西自清河县城南来会。

东二度七分,极三十三度六分。

(淮水)与河合东北流。

东分支渠,南为运道。(运河)东北,经清江浦。

(淮水经)淮安府山阳县、阜宁县北境,安东县南境。

又东北,经北沙镇北,又东北至云梯关,入于海。

注:北沙,北沙,位于阜宁县西北隅,南距县城19公里东距滨海县城15公里,北距云梯关不足五公里(下游北岸)。位居古海岸沙堤(东岗)北端,故名北沙。古镇北沙在历史上原为海边重镇,相传当年李世民派兵征辽时,千军万马及军需物资就是从这里扬帆出海的,故又称“马起营”。

《江苏地方文化史 · 盐城卷》:龙王庙中,又以北沙龙王庙最为灵验。元吴槐孙《北沙龙神显佑庙碑》:龙神祠宇,维海口北沙最灵,虽僻在海峤,然自淮出海,举目鲸波,一碧万里,飓风不时而兴,秘怪不期而作,凡往来之舟,必祈灵于龙神以决进止 …… 。

云梯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位于响水县云梯关村,云梯关遗址所在地,有一块巨碑,上刻四个隶书大字:古云梯关。

《大运河地图》(清)

东三度五分,极三十四度强。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中,关于淮河的内容不算多,有淮河及入淮巨川两部分。

本次介绍以淮河为主,其中已经简要讲到了入淮的主要支流,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入淮巨川中的几条大河,即南汝河、沙河、汝河、颍河、荥阳诸水。

《水道提纲》中所列入淮巨川,主要指淮北的重要支流,包罗也不够全面,故不再如上文,一一译注。

关于齐召南的《水道提纲》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新水经,写法与《水经注》并不完全相同,省略了许多地名、历史和故事,看起来也较为轻松,并且更加接近近代水系,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水道提纲》总体上还是值得推荐阅读的实用性水利史籍。

下一期,第四辑  神话淮河 ①神禹降世

8月3日,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古籍图片收集提供: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会员、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处原一级调研员 吴旭

淮河今照特约拍摄: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崔德密


21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江河巨擘。她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脉,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俯瞰淮河南岸黑虎山、涂山  崔德密 摄


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千年前的黄河夺淮入海,从近代的水灾频仍到新中国的治淮工程,千百年来,淮河既曾带给我们无数难忘的记忆,亦润泽着一方沃土,滋养着无数生灵,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期盼。


▲淮河岸边远眺荆山  崔德密 摄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因淮河而兴,因淮河而美,因淮河而发展,而伴随着“靓淮河”工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与河湖的关系得以重塑,“河湖清亲两岸绿”生态样板日趋成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响洪甸水库库区  崔德密 摄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蚌埠,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淮河文章,讲好淮河故事,带领大家更多地了解一条你可能知道,又可能知之不多的淮河,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跟着水利专家一同溯源,揭开这条大河的神秘面纱……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  崔德密 摄


第一辑 漫话淮河

第一期 从淮水,说起…;

第二期 “淮”字,怎么解?

第三期 探寻淮河之源…(上)

第四期 探寻淮河之源…(下)

第二辑 诗话淮河

第一期 苏轼两兄弟的淮河七绝

第二期 宋濂《游荆涂二山记》

第三期 诗赋咏淮(明代以前)

第四期 新一波有关淮河的诗赋来了,明代以后的…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一期 张謇谈淮河的历史

第二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上)

第三期 从中国水利史看淮河变迁(下)

第四期 清•朱云锦《淮水说》

第五期 清•郭起元《淮水考》

自古以来,淮河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摇篮。然而,淮河流域的洪水频发,也给这片土地带来水患。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封建社会的治水,再到近现代的科学治水实践,治淮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在这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治水英雄和智者,他们或筑堤防洪,或挑浚河道,或修建陂塘,以不同的方式,努力让淮河之水造福于民,谱写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诗。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治淮的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那些为治水事业付出努力和贡献的人们,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治水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让淮河安澜、造福于民。

今天推出 第三辑 史话淮河 第六期

清•齐召南《淮水编》 


一、齐召南及其著述


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

齐召南 画像

齐召南,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

雍正七年(1729年)乡试中副车(副车,皇帝的从车,清代称乡试的副榜贡生,现在笑称备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博学鸿词,以副榜贡生被荐。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于保和殿,钦定二等第十名,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乾隆六年(1741年)撰《外藩书》,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水道提纲》28卷。

时人誉其“于学无不博, 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了若指掌”

另有《史记功臣侯年表考证》5卷、《汉书考证》120卷、《历代帝王年表》13卷、《温州府志》36卷《天台山志要》12卷及《宝纶堂集古录》《宝纶堂文钞诗钞》《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等。

《水道提纲》(封面,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水道提纲》,有清代《水经》之称,内容包括全国的山川水系。《提要》指出:历代史书、各志地理,而水道则自《水经》以外,无专书。郭璞所注,久佚不传;郦道元所注,详于北而略于南。且距今千载,陵谷改移。即所述北方诸水,亦多非其旧。

也就是说,古代有关水道的著作,唯有《水经》,晋之郭璞所注,已不传于世,所传者唯有郦道元《水经注》本,因郦为北魏人,故所注水道详于北,而略于南,降至明清,水道也已沧桑变移。

虽有黄宗羲著过《今水经》,但仅一卷,太是简略。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撰《今水经》一卷。先列表全国水道,分北水、南水两大纲。

北水,自河水以下凡三十一条;南水自江水以下凡五十五条。皆以入海的水为主流,各支流附于主流之后,入支流各水附于所入的支流下。

全书即按表中所列次序叙述,条理清晰,简单明了。前有黄宗羲序,后有其玄孙黄璋之跋。

序中开头便言:古者儒墨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

《今水经·序》(光绪三年刻本)


在北水之未,为“淮水”。

其中,附列有,汝、颍、淝、涡、濠、池、泗、邗、沭入淮,滍(即今沙河)入汝,洧(即今双洎河)入颍,汴、沂、睢、入泗。

写法上,也确实非常简略,淮河流域,仅用两个半页,草草写完。

《今水经》(光绪三年刻本)

于是,齐召南利用入翰林预修《大清一统志》的便利条件,挤时抽暇,朝耘暮耕,终成《水道提纲》。

《水道提纲》(提要)

《水道提纲》,有海、盛京诸水、京畿诸水、运河及山东诸水、黄河及青海、甘肃不入河诸水、入河巨川、淮河及入淮巨川、南运河、长江、入江巨川、江南运河、太湖入海港浦、浙江扩浙东入海诸水、闽江及西南至广东潮州府水、粤江及西南至合浦入海诸水、云南诸水、西藏诸水、漠北阿尔泰山以南诸水、黑龙江、入黑龙江巨川、海自黑龙江口以南诸水和朝鲜国诸水、塞北各蒙古诸水、西域诸水,共二十八卷。

淮,排列第七卷。

以下为《水道提纲》的目录:

《水道提纲》(目次)

《水道提纲》系统、正确地记述了18世纪中叶中国范围内水道的源流分合。

第一次把中国18世纪的海岸线清晰地勾画了出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或简称《四库提要》。共200卷,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由清代永瑢、纪昀等编纂。

《四库提要》中基本囊括了《四库全书》中的各类卷宗。其中记述的有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经典摘要等等,但并不包括具体内容。

不过,《四库·总目提要》中所有的书,在《四库全书》中并不是都能找到。

在《四库提要》中,对《水道提纲》有所评论:

是编,首以海,次为盛京至京东诸水,次为直沽所汇诸水,次为北运河,次为河及入 河诸水,次为淮及入淮诸水,次为江及入江诸水,次为江南运河及太湖入海港浦,次为东北海、朝鲜诸水,次塞北漠南诸水,而终以西域诸水。大抵通津所注,往往袤延数千里,不可限以疆域,召南所叙,不以郡邑为分,惟以巨川为纲,而所以会众流为目,故曰提纲。

其源流分合,方隅曲折,则统以今日水道为主,不屑屑附会于古义,而沿革同异,亦即互见于其间。

又云:故所叙录,颇为详核,与《水经注》之模山范水,其命意固殊矣。

然非召南生逢圣代,当敷天砥属之时,亦不能于数万里外闻古人之所未闻,言之如指掌也。

评论的最后一句,虽系四库馆臣对乾隆的歌功颂德之词,但召南得当时之利,却是实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类二,民国二十年本)

本次就介绍齐召南《水道提纲》的卷七,淮。

本篇的“淮”,亦被《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录,名为《淮水编》,位置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的第四帙第十册。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淮水编》(第四帙第十册,光绪十七年刻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目录》(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本次译注,仍以《淮水编》为名。


二、《淮水编》全文


淮水编齐召南

淮水,出河南南阳府桐柏县西南,桐柏山。

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大复山,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

注:明朝时,湖广布政使司德安府,下辖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孝感县以及随州。

其南,为太平岭,东西接枣阳县界,大复胎簪,皆桐柏之支峰也,有淮井。

西三度三分强,极三十二度二分。

注:为统一全国地图测绘的规格和保证成图的精度,康熙规定了纬度一度经线弧长,折地长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尺长标准为经线弧长的0.01秒,此尺称工部营造尺(合今0.317米)。

纬度以赤道为零起算,经度以通过北京钦天观象台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偏,以西称西偏,当时也称里差。

康熙规定,取经线弧长的0.01秒为标准尺度之长,并用于全国大地测量,乃世界之创举。

自康熙四十七年(1707年),开始全国地图的实测,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结束,以测量的全国性经纬度点的为控制基础,实测了除新疆哈密以西及西藏部分地区外的全国地图,据此编制成《皇舆全览图》。

(淮水)东南流,曲曲经湖广随州北界之出山司,又折而北,依翠屏山麓,经桐柏县城东,始折东流。

注:出山司,不详。

翠屏山麓,指桐柏县,城南侧山麓。

曲曲一百九十里,经信阳州北境,又九十里,始出重山。

有明港河,自西北来会。

明港河,出信阳州西北境之回龙山,东流经州北境,至明港驿北,折而东南流至山麓,与淮水合。

注:明港河入淮口,在长台关水文站下游约17公里处。

东经真阳县南,罗山县北,有浉河,西南自州城东北流,来会。

浉河,出州西南界山。

三源,一出平喜关,北流;一出东南;一出其西者,并会北流数十里,折而东,经州城南,又东北,至五里店南,折而北流,又东北,至罗山西北境,北流入淮。

注:平喜关,应为平靖关,此北流之水现为谭家河。一出东南之水,现东双河。一出其西者之水,现为飞沙河。

浉河入淮之口,距明港河入淮口,约46公里。

又东经息县南,有小黄河(小潢河),西南自罗山县城东北流,合竹竿河来注之。

小黄河,出罗山县西南境武胜关之北灵山,东北流百余里,经县城东南,又东流数十里,竹竿河自南来会。

竹竿河,出九里关东操山,北流百三十余里,统竹竿铺东,又东北会小黄河,东北流经濮公山西麓北入淮,其口正对息县。

息县稍东,水分二派。一东南流,有光山县北水,自西南来会,折东北流,与一派之东北流,折而东南者,会于光州西北,分五十里,复合也。

注:一东南流,为息县关店圩南侧淮河故道,接光山北来寨河之水,东北至劲头棚乡华店村附近与东北流一派淮水相会。

其东北流一派淮水,自分至合,正好五十里。

光山水,出县西南山,东北流经县北,又东北至埠子口,与淮水南派合,又东北,与北派合。

注:光山水,上游为青龙河,至寨河镇以下称寨河。

至埠子口(现称堡子口),入淮水南派相合。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东北百三十里,经固始县西北境,汝水北自新蔡西北。

合舞阳、西平、上蔡、遂平、确山、汝宁诸水,东南流来会。曰:汝口。

注:汝宁府,现汝南县。

汝口,即现洪河口。

其南,即光州南,水西南合光山诸水,东北流来会。

淮水势大盛,即折东南流。

光州水,曰小潢河,源出光山县西南界山,白沙关北。三源,北流数十里而合,又北数十里,折东北流,经县城南,有一水自东来注之,又东北,分为二派,经光州城南,又东北,复合。

注:白沙关位于河南省新县陡山河乡最南端白沙关村。

三源,西南一流,曰晏河;正南一流,为干流,曰潢河;东南一流,曰泼陂河。

经县城南,东来一水,曰临仙河。

有小水,曰白露河,自西南来注之。

又东北,有春河,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入淮。

其水口正北对汝口。

汝口之北,即颍州界。

注:淮左之汝口,淮右之白露河下游500米,即为今蒙洼蓄洪区王家坝闸。

经老关巷南,又折东北流,有曲河,西南自商城县来。史河南自固始县城,合石槽河来俱会。

注:老关巷,即今蒙洼蓄洪区的老观乡。

曲河,古称浍水、曲河,现称灌河。《水经注》称为灌水,又记俗谓之浍水,并引《史记》所记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指出即是此河。后因河水灌溉两岸农田而得名灌河。

史河,古名决水,经固始,至汪营左纳灌河,始称史灌河。至蒋集北,水分两股,西股经桥沟集、三河东,至三河尖;东股于夏寨堰右纳泉河,经霍邱县临水集,至三河尖,东、西两股合流后,有部分水由三河尖入淮。现入淮口已被封堵,非高水位不难直接入淮。史灌河,自三河尖,东北流,至霍邱县陈村入淮河。

曲河,出商城县西南,湖广界东北,流入境,经黄蘗山(现称黄柏山)东北百余里,经(商城)县城西北,又东北,经固始县北,又东北,与史河俱入淮。

史河,出商城县东南境松子关北山(现为安徽省金寨县松子关),东北曲曲流二百余里,折西北流,至固始县东南,有石槽河,自南来会。

石槽河,出商城县南境长岭关,东北流百余里,折而北,至固始南,会史河,又北经县城东,又东北,经大山西麓,又北百里,与曲河俱入淮。

注:大山,即安徽省霍邱西部豫皖边界的安阳山,又名西大山。

曲河,即灌河。

曰三河尖,又东北入江南界,经颍州南境南照镇,汝水支津自西来会,乃东南流经霍邱县北,颍上县南。

注: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北部、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因此,安徽界即为江南界。

颍州,清初颍州属凤阳府,雍正二年脱离凤阳府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升为府,增设阜阳县,降亳州及所隶太和、蒙城二县来属隶。

有沣河,自西南来注之,在霍邱西北。

(淮河)又东南流,有淠河,南自霍山,北流经六安州,而北来注之。

淠河,出霍山县南,潜山县西北境山,北流经天堂镇西,又北有一水自西南来会。

又北有漫水河,西自湖广界山,东北流经上土司南,而东北合一水,东来注之。

(淠河)又北经霍山县城西北,又折东北流,到石埠口,有一水自东南来注之。

注:淠河,古称沘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

石埠口,今左岸有石湖村。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北流,有桃园河自西来注之。

注:桃园河,今称桃源河,源自桃源河乡,经诸佛庵镇,在黑石渡镇北,入淠河。

又北,有璧河,自西北来注之,曰两河口。

注:璧河,今称西淠河。西淠河,古称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发源于鄂皖交界的三省垴,源流称黄氏河。西淠河从宋家河、乌鸡河汇合口(五七桥)起,东流经茅坪、青龙河(又名姜河)入,东经青枫岭,汇莲花河水,折北至青龙嘴,有毛坦河入,再折北向东,至现响洪甸水库,出库后经驻驾湾、独山,折向东南,至两河口。

又北至苏家埠西,折而东北流,经六安州城西北。

又东北,出山北流,经单家集东,马头集西,钱家集东。

又北,至霍邱县东境,有城河,西南自下落山东,北流来注之。

注:城河,疑似指安城河,在安城村入淠河,位于顺河镇西北5公里。也可能指汲河,古称泄水,又名

水。

又有清河,东南通芍陂水,西北来注之,又北入淮。

注:清河,疑似指山源河,在寿县迎河镇南3公里处入淠河。故淠河口也称清河口。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淮水东北流,经正阳关北,寿县西境有沙河。

注:此沙河,即颍河,亦称沙颍河。下为主要支流,汝水、颍水、双洎河和贾鲁河。

(沙河)上承伊阳、汝州、郏县、襄城之汝水;

登封、禹州、长葛、许州、临颍之颍水;

荥阳以东,开封以南之贾鲁河、双洎诸水。

自西北来会,曰颍口。

注:颍口,即正阳关下游之颍河入淮口,也称沬河口。

又东北,有淝河自西北来会。

注:此淝河,为西淝河,古称夏肥水。

又东北,经寿州北,有芍陂沿河水,自东南来注之。

芍陂塘,在寿州东南,周数十里,其西南支津,西南流,合清河西北入淠水;其西北支津,西北流,曰沿河,经州城东北,又西北,经两山,入淮。

《寿州志·安丰塘》(卷首,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寿州志·安丰塘》(卷首,光绪十六年刻本)

(淝河)又东北,有水东南自庐州府北,来注之。

水二源,一出六安州东南龙穴山,一出大尖山,皆东北流,经官亭镇西,曲曲出山,经庐州府西北境二百余里,而合北流。

(洛水涧)经伊家集东,又北至炉(桥)镇南,有清洛涧水。

注:龙穴山,六安市东五十里,与合肥市接界,山脊有龙池,味甘美,亦名龙池山。

大尖山,不详,疑为将军岭。

伊家集,现位于长丰县罗塘乡伊集村,是庄墓河支流交汇处,由此始西流,入东淝河。

从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看,古代肥水与青洛涧是相通的。《水经注》云,三国时曹操南征东吴,从淮水至巢湖,亦经肥水过洛涧入施水(南淝河),也是非常可能的。

(清洛水)东北自定远来会,又西北流百余里,经两山,又西北入淮。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淮水)又东北,经怀远县城南,有天河,自南来注之。

又东北,有涡河,自大西北来注之。

此涡河,与前淝河(指西淝河),由一水而分二流也。

杨守敬、熊会贞绘《水经注图》

涡河,出河南太康县东南,东流数十里,一支南流二十八里,又分二支,俱东南流七十里,经鹿邑县南境,又东南入江南界,经亳州南境。

又分为二,一东北,至州东南之义门集西,东会涡河北派,俗曰十字河,是也。

一东南流,经太和县北境,又东南,经颍州北境,曰淝河,又东南流经颍上县北境,至寿州大西境,入淮。

《大清帝国图》(淮河流域,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一支自太康东流,经柘城县南境,分为二派。南派东南经鹿邑北,折东北流;北派至柘城东南有旧黄河,起睢州西北,东南流,合西来州南一渠,又东南,折而南,经归德府西南境,南经柘城东境,又南来会,此涡河之上源也。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东南,与南一支复合而东,经鹿邑东北境,入江南界,东流经亳州城北,折东南流,至义门集,南支有支津,曰十字河,自西南来会,又东南流,曰涡河。

至雉河岙北,有雉河自北来会,又东南经蒙城县城北,又东南,经怀远县北,又东南入淮。

雉河,上源曰浍河。

注:雉河,即今安徽涡阳县的北武家河。上承河南商丘县之沙河,东南流经安徽亳州市东南境,至涡阳县城北入涡河。雉河集,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在雉河入涡河之口。

《清一统志·颍州府》:雉河“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与蒙城接界,东流入涡水”。

(淮河)又东北,有肥河(北淝河),自西北来注之。

肥河,得大宿州西境,两渠会,东南流二百六十余里,入淮。

《大清帝国图》(淮河流域,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又东,至长淮卫小蚌埠之南,有龙子河,自西南来注之。

龙子河,二源出凤阳西山,中合北流,入淮。

注:龙子湖,源出凤阳东西鲁山之间,原名曹湖,三国曹操南征时,曾在此屯兵。龙子湖入淮口,解放初河口有个龙子湖集,并建有广济闸。

(淮河)折东北,至卫城(长淮卫),北折东南,流经凤阳府城外北境,稍东,有濠水自南注之。

(濠)水,出府城东南山,北流经府城东北山,入淮。

(淮河)经临淮县城北,又东北流,至小溪口西,折而北,经五河县南境,有南湖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至县城南,浍河水自西北来注之。

注:临淮县城,即今临淮关,古濠州城。元初名临濠府,再更名中立府,最后更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今凤阳县府城镇),临淮则改为临淮县治,清末淮水淹没临淮城,临淮县并入凤阳县,因靠近淮河,始称临淮关。

小溪口,源出凤阳、定远两县交界白云山、石牛山东麓,北流至燃灯寺西南,河道开阔、弯曲,穿津浦铁路,经大溪河入花园湖。原流经小溪集至太阳山西麓注入淮河。

浍河,自河南永城西南境,旧酂县城西北之浑河集,东南流,经旧县西,又东南至县南境,分为二派,其南派,西南流入江南界,经亳州东南境,为雉河。

至雉河集。入涡河,又东南,经蒙城北,又东南至怀远东,入淮。

见前涡河下,其一北派,东流入宿州西北境,东南流,经南平集北,宿州南境,又东南,经固镇驿南,又东南有澥河,自西来会。

澥河,自宿州南境,东南为长湖,又曲曲东南流,歧为二派,又东流复合,东北流入浍河。

浍河又东南流,至五河县城西南,入淮。

于城东南,有沱河,自北经城东来会。

沱河,自虹县北境羊城湖,南流曲曲,东南分为二派,夹县城东、西,南复合,又南到五河县北境,东南为沱湖,又至东南,于城东,入淮。

注:可参照上图,有大致的旧河走线。

淮水东北,分为二派。

一东北为天井湖,南北五十余里,其东南为二支渠,曰潼河。

一东流,至朱家庄北,与二渠复合。

注:一东北流,为漴潼河;东流,为淮之正干,朱家庄,即今之朱顶镇。此处,就为至朱家庄东。

(淮水)又东北,为窑河。

至双沟镇西,折而南流,有一水西南自上店镇来注之。

注:上店镇,不详,此处疑为现潘村洼之东涧水(原池河故道)来注之。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又南六十余里,有池河,西南自定远来注之。

池河,源出定远县西北喜羊山,南流折东南,经县城西南,又东流百数十里,至池河驿北,折东北流,经三界镇北,又东北,有涧溪自东南来注之,折西北流百余里,入淮。

注:民国时期,《定远县》初稿记述:池出于喜羊山,东西二源,源又各有东西,西之西源出于东架山喷石泉,其东源则出于大顶岭麓上寺南之龙眼泉。

池河,有北、中、南三源。中源为储城河,发源于长丰县造甲店一带。南源为商冲河,发源于肥东县青龙厂一带。北源为主源,发源于定远县境凤阳山南麓大金山,汇喷石泉、龙眼泉诸水南流,称陈集河,原称埠河。

北源为主源,经三十里店东南,至耿巷集,经双河水库后继续南流,经三官庙至北窦岗南,右纳中、南两源。三源汇合后,过江巷,始称池河。

淮水,又折东流五十里。

(淮水)南岸迤东,尚有小山。

经盱眙县城北,泗州城南北。

淮水,自五河县以下,广阔同黄河,至盱眙西北,更阔十余里,为洪泽湖首。

泗州。宛在水中,四面皆水。

《全黄图》(清康熙四十三 年,王翬绘)

盱眙,与南北相望,但隔一渠,其西南及县南、东,尚有小山耳。

自泗州东北,为洪泽湖,有老子山,在湖口。

当泗州之东,近南岸。

《洪泽湖图》(江淮水利测量局绘,民国五年)

其西北,有睢河,自砀山、萧县、宿州、灵璧、睢宁东南流,注之。

(洪泽)湖,自泗州之北,迤东,折而北,有管公店,前有水,东流,注之。

《鲍集圩行洪区图》(局部)

(洪泽湖)又折而西北,至鲍家集东,又西北,乃折而东,而东南,为睢河口。

《美藏江苏地形交通高清图》(局部)

睢河,自砀山县南境,东南流入河南永城县界,东南经萧县西境,曰龙沟河。又东南,有齐村河,自东北来会。

齐村河,出徐州府西北,萧县北境,黄河南岸大山,两湖南流,合西南流,至萧县东南山下,为小湖,又西南流,东汇二泉水,又西流,合南一小水,又西入睢河,萧县之西南境也。

睢河又南流,至徐溪口,有小水自西西山来注之,又东南经宿州北境,经虹县北境,睢宁县南境,青阳南,又东南百里,入洪泽湖。

自睢口,而东南,五十余里,南与老子山相对。

(洪泽)湖南北径五十里,自此东北、南北益广,至径六十余里矣。

自睢口东南,折而西北六七十里,又折而东。

其嘴正直,睢宁东南,东径高家堰百七十里。

而东北径桃源县南境,有小水四,自北来注之。

注:桃源县,即今泗阳县。

其嘴正直,嘴即为洪泽湖之成子湖。

四小水,即赵公河、淮泗沟、黄码河和高松河。

自桃源南至南岸,径百三十里。

南自老子山南岸,迤东北百五十余里,为高家堰。

其北岸,即清河县南之御坝,始为全湖之委。

北流,至清口。

《黄淮运全图·陶庄新河并拦黄顺黄坝图》(清)

注:高家堰,原为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现泛指洪泽湖大堤。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是2000多年前上最早的人工堤坝。高家堰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

清口,指的是古泗水入淮口,因泗水较清,又称清泗口或泗口。自黄河夺淮后,为淮河入黄口,由于黄河汹涌,御黄筑坝,清口位置常变,清代乾隆年间的清口在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黄河,西自清河县城南来会。

东二度七分,极三十三度六分。

(淮水)与河合东北流。

东分支渠,南为运道。(运河)东北,经清江浦。

(淮水经)淮安府山阳县、阜宁县北境,安东县南境。

又东北,经北沙镇北,又东北至云梯关,入于海。

注:北沙,北沙,位于阜宁县西北隅,南距县城19公里东距滨海县城15公里,北距云梯关不足五公里(下游北岸)。位居古海岸沙堤(东岗)北端,故名北沙。古镇北沙在历史上原为海边重镇,相传当年李世民派兵征辽时,千军万马及军需物资就是从这里扬帆出海的,故又称“马起营”。

《江苏地方文化史 · 盐城卷》:龙王庙中,又以北沙龙王庙最为灵验。元吴槐孙《北沙龙神显佑庙碑》:龙神祠宇,维海口北沙最灵,虽僻在海峤,然自淮出海,举目鲸波,一碧万里,飓风不时而兴,秘怪不期而作,凡往来之舟,必祈灵于龙神以决进止 …… 。

云梯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位于响水县云梯关村,云梯关遗址所在地,有一块巨碑,上刻四个隶书大字:古云梯关。

《大运河地图》(清)

东三度五分,极三十四度强。

《水道提纲·淮水》(卷七,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中,关于淮河的内容不算多,有淮河及入淮巨川两部分。

本次介绍以淮河为主,其中已经简要讲到了入淮的主要支流,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入淮巨川中的几条大河,即南汝河、沙河、汝河、颍河、荥阳诸水。

《水道提纲》中所列入淮巨川,主要指淮北的重要支流,包罗也不够全面,故不再如上文,一一译注。

关于齐召南的《水道提纲》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新水经,写法与《水经注》并不完全相同,省略了许多地名、历史和故事,看起来也较为轻松,并且更加接近近代水系,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水道提纲》总体上还是值得推荐阅读的实用性水利史籍。

下一期,第四辑  神话淮河 ①神禹降世

8月3日,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古籍图片收集提供: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会员、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处原一级调研员 吴旭

淮河今照特约拍摄: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崔德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