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漫萍公园
小雨淅淅沥沥,道路两旁茂盛的树叶在雨水滋润下更显青翠。车子在乡村公路上穿行,三五分钟就能发现一处历史雕塑或文化小品,掩映在绿色之中,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光阴的故事。
这个位于固镇县西北部,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名为湖沟。“湖中有沟,沟中有湖。”元朝时,这里频发洪涝,后沿浍河兴挖大量泄洪湖沟而得名。
这方热土,不仅有南城孜遗址、伯牙墓遗址、霸王城遗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是一座蕴含深厚革命情感的红色小镇。新四军进淮第一战、淮海战役王洲阻击战等都曾在此激烈交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更是涌现出张漫萍、李文宗等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
硝烟褪去,英雄精神“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红色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成为一代代湖沟人的历史使命。而今,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更是湖沟人奋力书写的时代答卷。
张漫萍“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
2020年7月1日,高8.1米的张漫萍雕塑落成湖沟镇五里村。
张漫萍雕塑
占地6000平方米的广场,张漫萍塑像、三组三面红旗、张漫萍纪念馆、张漫萍革命事迹长廊、张漫萍公园,让五里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美丽乡村。
“虽为外地人,但他把自己奉献给了蚌埠,最后捐躯湖沟。他是蚌埠地区革命事业中闪亮的一颗星,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湖沟人。”瞻仰张漫萍塑像,湖沟镇党委宣传委员齐莉动情地说。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河南荥阳人。青年时期,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追求真理。摒弃陈腐的传统观念,毅然将自己的名字“复礼”改为“漫萍”,表达为了革命事业而志在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决心。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漫萍义愤填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参加抗日示威游行时被捕。张漫萍在狱中革命态度非常坚决,尽管手铐、脚镣加身,面对敌人“老虎凳”“蹲水牢”等非人折磨,他坚贞不屈;面对只要写一份悔过书便可重获自由,他昂首挺立,始终坚定地回答“我抗日无罪,无过可悔!”并毫不犹豫坚持无声的绝食斗争,历时七天七夜,宁死不屈。
“共产党人的境界令人敬仰,在狱中组织批准他由团转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传教育科科长张在兵说,正是无数革命者无比坚贞的信念,革命才有胜利的那一天。
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作委员会成立,对外称淮河办事处,张漫萍任工委委员兼组织科长,后任工委副书记、书记。其间,按照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城市工作方针,领导蚌埠党组织秘密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次派遣敌工干部打入徐州、蚌埠的敌伪军中,做分化瓦解工作。
拥有革命色彩的留芳照相馆在蚌埠家喻户晓。在蚌期间,张漫萍就多次出入这里。“淮办”成立不久,张漫萍化名张友文只身进入蚌埠,与在留芳照相馆以开票员身份为掩护的中共秘密党员康善贤接上组织关系。1946年夏,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队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张漫萍率工委撤至洪泽湖。在险恶的环境下,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多次深入敌占区指导秘密党组织坚持斗争。
1947年7月张漫萍再次来到蚌埠,约见当地秘密党组织负责人,向他们讲述当时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鼓励他们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壮大党的力量,迎接胜利的到来。在离开蚌埠返回途中,途经怀远陈集(今属怀远,当时属湖沟区)西油坊庄时不幸被捕,次日转押湖沟区署。张漫萍被绑在西街的一棵大树上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昂首横目怒斥。敌人因一无所获而恼羞成怒,当天夜里将他活活勒死,装进麻袋,扔进浍河。张漫萍牺牲时,年仅37岁。
“大丈夫马革裹尸,好男儿忠贞国事。”成为张漫萍纪念馆讲解员后,五里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夏佰荣对英雄人物的解读更加立体,“一遍一遍讲解,仿佛自己亲历那段烽火岁月,热血沸腾全身,无数次随着张漫萍一起呼喊:共产党是杀不完的!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
李文宗“誓死不当亡国奴”
汽车行驶在进村的公路上,远远望见,骏马之上军人一身戎装,意气风发。眼前这尊金色的塑像正是年轻时期的李文宗,湖沟当地土生土长的革命者。张震将军亲笔题词“继承先烈未完成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烫金字在雕塑上熠熠生辉。
李文宗雕塑
“秀才李文宗敢于反抗黑暗势力,又常常为民伸张正义,深得乡亲们敬重,在地方威望很高。因此,国家一旦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李文宗站出来‘呼’,才有群众的‘百应’,才能迅速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李文宗纪念馆设在李楼村委会旁,村支部书记李新民谈起这位英雄,滔滔不绝。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群情激愤,李文宗义愤填膺,毅然决定中止30多年的教学生涯,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1938年夏,李文宗组织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游击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秀才游击队”。作为固镇地区首支抗日武装,仅月余时间队伍就扩展到200多人,有步枪约200支、机枪5挺。游击队活跃在宿县、灵璧、怀远三县交界的广大农村,打击日军,捉拿汉奸。
“日本人常来,我们也要常往,来而不往非礼也!”李文宗组织游击小分队,七袭任桥车站,两打西寺坡车站,令日军心惊胆战,人心惶惶。1939年春,李文宗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并入我党宿东六抗三支队,参加多次对日作战。后回到家乡,又筹建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游击队,游击队随后与淮上独立团沈联城部合编为宿东独立团,沈联城任团长,李文宗任参议。独立团活跃在津浦铁路两侧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
新四军四师由津浦路西的淮上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路东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后,为把好这个“西大门”,组建宿东游击支队,游击支队在日伪军据点中穿插,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战斗,无日不闻敌人汽车声,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四师党委考虑李文宗已年近花甲,急行军、夜行军不便,几次动员他到根据地工作,都被他婉拒:“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誓与日寇拼杀到底。我决心为光复神州山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谢绝关心,坚持与游击支队并肩战斗。
为开辟和扩大宿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年11月,四师参谋长张震代表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到宿东巡视后,在今固镇县仲兴乡小秦家主持召开宿东军地联席会议。李文宗等率警卫连连夜护送,翌日拂晓,突然遭到分乘13辆汽车的300多名日军包围。为掩护张震脱险,李文宗和战友们以身体为盾牌,以一当十,与日军正面短兵相接,战斗中不幸身中数弹而壮烈牺牲,时年59岁。
1999年5月14日,85岁高龄的张震将军来到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当目光触及展板上李文宗烈士照片时,他驻足端详,思绪万千。再次回忆那场最危险的经历,李文宗等20多名烈士血洒抗日疆场他始终铭记在心。老将军曾三次前往战斗遗址祭奠英烈、捐款修建烈士墓,并于1986年题写了“新四军第四师宿东游击支队参议李文宗烈士之墓”,以表达深深的缅怀之情。
红绿融合绘就乡村美好画卷
英雄已逝,精神永续。
如今的李楼村已然成为国防教育基地,李文宗纪念馆、点将亭、将军桥、十面红旗广场、军人浮雕和军史介绍。“每到节日假期大量的孩子和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来此参观。”李新民告诉记者,这一带乡村孩子参军报效祖国的越来越多。他指着一面由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绘制的国防教育彩绘墙说,这里也是大学生的实践基地,共同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
相隔不远处的五里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6000平方米的张漫萍广场,是湖沟镇又一个著名的红色文化地标。整个广场凝重肃穆,又不失亲和。“除了实地参观,我们还有线上纪念馆,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整个广场的布局都会尽收眼底。”湖沟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丁会平指着纪念馆门口的二维码说。
党的组织在湖沟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在瓦疃党史纪念馆里分九大篇章展示,徽派建筑风格,设计感与内容相得益彰。作为乡镇独自建设的党史馆,在省内并不多见。
“以三处教育基地为引领,打造‘红色小镇+美丽乡村’,在文旅融合上争取新的突破。”齐莉说,接下来将以文化为突破口,围绕湖沟烧饼油茶美食文化、古韵兰石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湖沟一日游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后续还将重点推进古浍水农旅文化休闲示范先导区建设,“让湖沟成为很多人的‘梦里水乡’。”
“走好湖沟乡村振兴之路,要全力打好‘红色+绿色’发展牌,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告慰革命先烈。”湖沟镇党委书记程强表示。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1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桂柳落户湖沟,从用水、用电、用地、用人全力保障,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完整的肉鸭产业链。作为全省最大的肉鸭养殖企业年生产总值12亿元,为当地解决就业1200余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奔幸福。
村民的幸福感还体现在交通出行便捷上。村与村之间公路平整宽阔,公交车通到家门口,三条线路覆盖所有村庄。瓦疃村村民陈长征经常坐公交出行,“到县城办点事、到邻村串个门方便得很,70岁以上还免费。”令陈大爷满意的还有家门口的太阳能路灯,湖沟所有村庄公路都安装了路灯,晚上出门遛弯很安全。
水波潺潺、绿草如茵,连片成网的清水池塘里,贝类养殖架与周边的花草树木、景观凉亭相映成趣。这里是城中生态公园,也是大型废水净化项目。
镇区和周边企业的生活生产污水处理后进入这个园区,流经不同功能的11个池塘,利用自然生态的降解方式对水质进行深度净化,实现达标排放。
生态优先、环境立镇、绿色发展,这个生态湿地项目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环保工程,对于全镇的未来发展和环境改善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高标准农田整治14.6万亩、一户一块田改革1.7万亩、修建道路128公里、新建村卫生室14个、新建美丽乡村15个、投资1.6亿元的湖沟大桥稳步建设、投资5200万元的水美乡村建设已经启动……红色文化赋能,绿色发展推动,湖沟人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融媒体记者 赵丽娜/文 陈维祝 刘彧/图)
记者手记
文化,流进湖沟人血液
三伏天,雨后室外温度迅速蹿升至摄氏四十摄氏度。参观瓦疃党史纪念馆,同行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奇怪的是,一旁排练节目的大爷大妈似乎并不觉得热。
泗州戏《懒大嫂赶会》正在加紧排练,五六个人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互相听着学着,看上去年龄都在70岁往上。领头的大爷看起来年龄最长,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纠正着唱词,咿咿呀呀,唱得好不快活。“大爷,你们不热吗?”“唱起来一点不觉得热,四五出戏同步排着呢,都是就地取材,我们这能编成戏的故事多得很。”大爷叫陈志德,已经84岁,是瓦疃夕阳红学唱团的成员,这个团队有十七八个人,由爱戏曲的老年人组成,自学自排节目,在周边乡村巡演,广阔的天地就是他们的舞台。
像这样的民间文化队伍全镇有90多支,在这里,古镇历史、名人传记、饮食文化等统统都能被村民们“捣鼓”成各种艺术形式,正如陈大爷说的就地取材,广为宣传。
固镇县被誉为中国书法之乡,其中湖沟籍书法家占全县60%。历史湖沟、文化兰石,湖沟博物馆、湖沟镇标LOGO、《湖沟赋》……乡镇能够拥有这般文化积淀,在全省都很罕见。
在湖沟的乡间走一走,对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文化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是百姓发自内心的热爱,带着泥土气息,早已浸入湖沟人的血液。在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浸润和加持下,湖沟正一步步走出皖北特色小镇的姿态。
(感谢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