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疫情之下,市民生活习惯在悄然改变

2020-03-04 08:50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目前,企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市民凭安康码乘坐公交。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我们熟悉的城市又恢复了生机,而这熟悉的背后也透着一些不同,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多改变……

排队刻意保持距离

随着主城区8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乘坐公交出行的人也逐渐增多。连日来,记者来到了市区内部分公交站点。

记者发现,即便几个人一起等公交或闲聊,大家也刻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位一起等公交的市民告诉记者,两人本来有事情要谈,往常可能一起在办公室或者找一间咖啡厅,边喝边聊。现在,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封闭的环境中,见天气好,选择到市民广场空旷的地方谈事情。

但即便是两人相熟,站着等公交仍然保留一定的距离。“新冠肺炎疫情没发生以前,我也是和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在公共场所排队人和人之间挨得近一点也没关系。”吴女士说,可是现在,不仅是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排队时不能靠太近。看向周边,几乎每个人与他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吴女士的看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人都是喜欢凑热闹嘛,即便是排队,也喜欢三五个人扎堆聚在一起,但在疫情期间,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种刻意保持距离又有序的排队的现象很好,也应该保持。”周先生说,另外,大家在乘电梯或公交车时,身体动作幅度都会自觉地变小一点,这也是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一种提升。

在家吃饭用起了公筷

“其实大多数人使用公筷的意识一直很淡薄,直到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我们一家人才重视起来。”家住星光花园的高先生说,即使前几年在单位体检中,他查出了感染幽门螺杆菌,也是一直在吃药治疗,从没有想过家中要使用公筷。

“公筷公勺”的话题是疫情暴发后,高先生的妻子所提出来的。高先生说,一开始家里的公筷是一双,需要夹菜时就用公筷夹到自己碗里。后来觉得一副公筷用起来很麻烦,于是买了几双银质筷子作公筷用,以和家里吃饭用的木质筷子区分,每人固定配置一双。“家里的公筷制是会不断传承下去的。而且公筷公勺最重要的阵地是在家庭,在家里习惯使用公筷,在外面就餐自觉性会高很多。”

市民张先生因工作需要,平时应酬较多。经过这一次疫情,他也认识到就餐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如今家里就已经实行了公筷制,等疫情结束后,也会倡议亲朋好友在家或饭店聚餐时,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公筷或公勺。也希望饭店今后能够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张先生表示,以前媒体多次倡议用公筷、公勺,其实这种倡议真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

健康饮食增强体质

宅在家里的日子,练就了很多人的好厨艺。

家住龙湖香都的张女士做菜本就是一把好手,她的菜色特点是“口味重、下饭。”“炒菜,油肯定要多放,调料也放的多,辣椒、花椒、香叶等,老公和孩子都特别喜欢吃,说像外面饭店大厨做的菜。”张女士说,菜口味过重,他们一家三口的体重都超标,儿子体能测试总是不达标,还经常感冒发烧。

“在家经常会刷微博、看新闻,很多文章都说抵抗病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免疫力,而增强免疫力需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能吃这么油腻。”为了家人的健康,张女士开始调整全家人的饮食结构,原本餐餐大鱼大肉的食谱,减少了肉类的分量,加入了蔬菜、水果。炒菜时少油、少盐、少放大料。

除了健康的饮食,个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也很重要。“趁着在家,我给儿子制订了一套健身计划,每天锻炼40分钟,只希望他能增强体质。”张女士说。

不仅仅是张女士一家,这次疫情使很多作息不规律的市民下决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好才是工作的本钱。”严先生平时加班很多,隔三差五就要通宵赶材料。一直起来,他的感受就是“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可每天仍是熬夜、早起、应酬、加班。“宅在家里近一个月,感受很多。没有了加班任务,也不用出去应酬,在家练厨艺,陪孩子玩游戏,睡前看一会儿书,这种健康生活真的很好。”严先生感慨,作息规律了,皮肤也有光泽心情舒畅了,对事物的看法也变得积极了。如今复工了,可健康的生活理念仍在保持着。

逛超市一买就是几天的量

记者走访超市发现,前来购物的市民都戴着口罩,大部分人都是买了很多物品。

“这些东西差不多可以用一个星期,接下来几天就不用出来买菜了。非常时期,还是尽量多买点,少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市民赵先生的购物车里放着米、面、油,还有新鲜的蔬菜、猪肉、牛肉,以及一些速冻食品和零食。

记者观察发现,现场多数市民和赵先生一样,都是满载而归。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最近,每单的金额也高了!”

“从购物就能看出来,疫情不仅仅改变了大家的购物习惯,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原来买菜,今天买今天吃的,第二天再去买新鲜的。”市民钱女士告诉记者,还有如出门习惯性戴口罩,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周末也不寻思带孩子到哪里玩了。

重塑邻里之间关系

“我加了小区里的群,里面经常会团购,家里的水果都是通过群里团购来。”要说加入一个社区群,这在以前,王女士肯定不会主动做的。

王女士告诉记者,疫情,使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平日里,大家工作很繁忙,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一栋楼或一个小区都会建个“邻里群”,拼单购买消毒液、蔬菜日用品等等,这种新式的守望,希望在疫情结束后也能够持续下去。“都说隔离不隔爱,隔三差五地在群里咨询各类生活问题,总有热心市民积极帮忙,一场疫情让楼上楼下邻里之间距离也更近了。”

最让王女士印象深刻的是,最初小区防控,居民从不理解到主动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党员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一同坚守小区保护大家平安,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的。“随着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志愿者的宣传引导,大家都认识到配合防疫工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多配合、相互扶持,疫情定会尽早结束。”(完)

420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目前,企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市民凭安康码乘坐公交。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我们熟悉的城市又恢复了生机,而这熟悉的背后也透着一些不同,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多改变……

排队刻意保持距离

随着主城区8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乘坐公交出行的人也逐渐增多。连日来,记者来到了市区内部分公交站点。

记者发现,即便几个人一起等公交或闲聊,大家也刻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位一起等公交的市民告诉记者,两人本来有事情要谈,往常可能一起在办公室或者找一间咖啡厅,边喝边聊。现在,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封闭的环境中,见天气好,选择到市民广场空旷的地方谈事情。

但即便是两人相熟,站着等公交仍然保留一定的距离。“新冠肺炎疫情没发生以前,我也是和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在公共场所排队人和人之间挨得近一点也没关系。”吴女士说,可是现在,不仅是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排队时不能靠太近。看向周边,几乎每个人与他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吴女士的看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人都是喜欢凑热闹嘛,即便是排队,也喜欢三五个人扎堆聚在一起,但在疫情期间,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种刻意保持距离又有序的排队的现象很好,也应该保持。”周先生说,另外,大家在乘电梯或公交车时,身体动作幅度都会自觉地变小一点,这也是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一种提升。

在家吃饭用起了公筷

“其实大多数人使用公筷的意识一直很淡薄,直到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我们一家人才重视起来。”家住星光花园的高先生说,即使前几年在单位体检中,他查出了感染幽门螺杆菌,也是一直在吃药治疗,从没有想过家中要使用公筷。

“公筷公勺”的话题是疫情暴发后,高先生的妻子所提出来的。高先生说,一开始家里的公筷是一双,需要夹菜时就用公筷夹到自己碗里。后来觉得一副公筷用起来很麻烦,于是买了几双银质筷子作公筷用,以和家里吃饭用的木质筷子区分,每人固定配置一双。“家里的公筷制是会不断传承下去的。而且公筷公勺最重要的阵地是在家庭,在家里习惯使用公筷,在外面就餐自觉性会高很多。”

市民张先生因工作需要,平时应酬较多。经过这一次疫情,他也认识到就餐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如今家里就已经实行了公筷制,等疫情结束后,也会倡议亲朋好友在家或饭店聚餐时,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公筷或公勺。也希望饭店今后能够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张先生表示,以前媒体多次倡议用公筷、公勺,其实这种倡议真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

健康饮食增强体质

宅在家里的日子,练就了很多人的好厨艺。

家住龙湖香都的张女士做菜本就是一把好手,她的菜色特点是“口味重、下饭。”“炒菜,油肯定要多放,调料也放的多,辣椒、花椒、香叶等,老公和孩子都特别喜欢吃,说像外面饭店大厨做的菜。”张女士说,菜口味过重,他们一家三口的体重都超标,儿子体能测试总是不达标,还经常感冒发烧。

“在家经常会刷微博、看新闻,很多文章都说抵抗病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免疫力,而增强免疫力需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能吃这么油腻。”为了家人的健康,张女士开始调整全家人的饮食结构,原本餐餐大鱼大肉的食谱,减少了肉类的分量,加入了蔬菜、水果。炒菜时少油、少盐、少放大料。

除了健康的饮食,个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也很重要。“趁着在家,我给儿子制订了一套健身计划,每天锻炼40分钟,只希望他能增强体质。”张女士说。

不仅仅是张女士一家,这次疫情使很多作息不规律的市民下决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好才是工作的本钱。”严先生平时加班很多,隔三差五就要通宵赶材料。一直起来,他的感受就是“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可每天仍是熬夜、早起、应酬、加班。“宅在家里近一个月,感受很多。没有了加班任务,也不用出去应酬,在家练厨艺,陪孩子玩游戏,睡前看一会儿书,这种健康生活真的很好。”严先生感慨,作息规律了,皮肤也有光泽心情舒畅了,对事物的看法也变得积极了。如今复工了,可健康的生活理念仍在保持着。

逛超市一买就是几天的量

记者走访超市发现,前来购物的市民都戴着口罩,大部分人都是买了很多物品。

“这些东西差不多可以用一个星期,接下来几天就不用出来买菜了。非常时期,还是尽量多买点,少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市民赵先生的购物车里放着米、面、油,还有新鲜的蔬菜、猪肉、牛肉,以及一些速冻食品和零食。

记者观察发现,现场多数市民和赵先生一样,都是满载而归。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最近,每单的金额也高了!”

“从购物就能看出来,疫情不仅仅改变了大家的购物习惯,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原来买菜,今天买今天吃的,第二天再去买新鲜的。”市民钱女士告诉记者,还有如出门习惯性戴口罩,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周末也不寻思带孩子到哪里玩了。

重塑邻里之间关系

“我加了小区里的群,里面经常会团购,家里的水果都是通过群里团购来。”要说加入一个社区群,这在以前,王女士肯定不会主动做的。

王女士告诉记者,疫情,使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平日里,大家工作很繁忙,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一栋楼或一个小区都会建个“邻里群”,拼单购买消毒液、蔬菜日用品等等,这种新式的守望,希望在疫情结束后也能够持续下去。“都说隔离不隔爱,隔三差五地在群里咨询各类生活问题,总有热心市民积极帮忙,一场疫情让楼上楼下邻里之间距离也更近了。”

最让王女士印象深刻的是,最初小区防控,居民从不理解到主动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党员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一同坚守小区保护大家平安,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的。“随着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志愿者的宣传引导,大家都认识到配合防疫工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多配合、相互扶持,疫情定会尽早结束。”(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