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水蚌埠,如何扬长避短?

2020-03-22 08:09 蚌埠新闻网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关注水、珍惜水、保护水,努力打造“山青、水绿、天蓝、家美、人乐”的美丽珠城,图为龙子湖畔。    蚌埠新闻网记者 刘晨 摄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 通讯员 侯延峰

今天,“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如期而至。我国纪念202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我市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怎么样?河湖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如何?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和相关内容,记者进行了采访。

水资源短板如何补齐?

“受水量和水质因素的双重制约,我市水资源缺乏。”据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张可芝介绍,我市水资源总量约20.2亿立方米,按人均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50立方米左右,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不足全省的二分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少,属于资源性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兼而有之的缺水城市。

淮河穿城而过,靠着淮河为啥还能缺水?面对记者疑问,张可芝进一步解释,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市区境内“二河三湖九座山”,淮河、北淝河下游东西向穿城而过,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由市区南部南北向流经市区,汇入淮河。但受淮河来水丰枯变化和水污染的影响,供水受到水量和水质因素的双重制约。资源性缺水体现在由于淮河流域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枯水期的来水量难以满足蚌埠城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工程型缺水在汛期来的时候,由于缺乏大型水库、湖泊蓄水,调蓄能力低。水质性缺水则体现在,蚌埠闸上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上游排污直接影响到饮用水源区的水质。

水是生命之钥,发展之基,如何补齐短板?市水利局局长施永坚表示,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节水优先,补齐水资源短板,从严管理水资源,形成了全社会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立足做好水文章,通过水系连通和截污治污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水生态建设,改善了全市水生态环境。

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和水利部共同组织的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行政验收,24项评估指标全部达标,累计完成投资80.27亿元。主要以“一河三湖水系连通”等7大试点示范重点工程建设,因水制宜打造“生态淮河、美丽珠城”的蚌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样本,探索出了“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2019年6月,我市成功被命名为第九批国家节水型城市。

倾心呵护幸福河湖

如果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科学发展的现实所需,那么,良好的资源禀赋则更需倾心呵护,精心打磨。

阳春三月,张公湖畔草长莺飞,波光粼粼。沉寂一个冬天后,城市客厅再度向市民敞开怀抱。谁能想到,时光回溯,六年前这里却受季节性影响,难以自净,水脏、水臭给张公湖蒙上了一层阴影。

张公湖的改变源于城市活水工程。2014年,市水利部门以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开展天公河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截污控源、开挖疏浚河道、水生态修复、水源补给、景观绿化等工程技术手段,跨越丘陵,提天河水补给,有效改善迎河乃至张公湖、席家沟水生态环境。

尝到甜头后,我市又继续谋划推进天河湖(大二型)平原水库工程、天龙河连通工程、淮河主城区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蚌埠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系连通示范工程等项目,市域水系连通工程均取得可喜进展。

围绕打造“一带两横三纵”的生态景观格局,我市全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加快建成更加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全面协调区域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水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中。

打造幸福河湖,离不开各级河长湖长的努力。去年,2806名河湖长累计巡河23543次,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应用,一批“智慧河长”日夜守护河湖安全。

破解难题,还要善用机制之手。去年6月,在省淮河河道管理局见证下,市水利局和滁州市水利局等单位联合签署两市交界水域采砂管理合作联动机制协议,加大对涉污涉水违法犯罪的联合执法,构建上下游、左右岸联动联防治水格局,结合扫黑除恶工作,已刑拘“砂耗子”153人,批捕68人。(完)

43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