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料里塞进棉花和中草药,再用针线一穿一挑,像这样的小香包,零基础的村民半天就能学会了。”在固镇县杨庄村王会的家里,十几名村民正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刺绣工艺。桌子上摆放着的虎头帽、虎头鞋、香包等工艺品,正是村民们“新鲜出炉”的学习成果。
村民展示学习成果
“我把老家的房子进行重新装修,成立了布艺共富工坊,不仅可以带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还能让他们学一门手艺。”王会是固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刺绣工艺”项目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农村里的宝妈和老年人较多,一门手艺就可以将村里的“富余劳力”变为“富裕动力”。
在学习班里,村民一边制作手工艺品,一边欢声笑语拉着家常。“每天来做手工,不仅充实了生活,还有所收获。”杨庄村村民王勉跟着王会学习了一年多的布艺刺绣,是非遗学习班的“班长”,虽然已经达到了可以把布料拿回家制作的水平,但她还是坚持每天“打卡”学习班,为的就是和姐妹们一起进步。
“不用离开家乡,也不用太高的技能门槛,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这样的工作哪里找呀!”王勉笑盈盈地告诉记者,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会由王会进行统一销售,像她这样的“熟手”,每个月可以增收2000多元。
产品不愁销路,大伙自然踊跃参与。目前,杨庄村已有30多名村民参与布艺手工艺品制作。今年前三季度,村里的非遗“学习班”共售卖产品两千余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送就业到村、送增收到户、送技能到人,村里的非遗“学习班”不仅成为了实现共富的居家式工坊,也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活力。
“从小我就对手工感兴趣,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能在自家的村子里‘零距离’地学习传统手工技艺。”郭悦和王勉既是邻居也是好朋友,在一次串门中,郭悦被王勉手中精美的布艺刺绣作品所吸引,便在王勉的带领下来到王会的学习班“拜师学艺”。她告诉记者,如今家里亲戚朋友家的布艺小挂饰已经被她全部“承包”了,争取今年能学会更多的种类,在过年的时候露一手。
老手艺在乡村焕发新活力,村民在绣出精美作品的同时,也绣出了富裕的幸福生活。王会介绍,未来将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吸引更多村民来到“学习班”,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自我造血”,让办在家门口的“小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