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 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张忍忍 刘腾飞 文/图 ) 今年10月,五河县博物馆收到一面来自热心市民捐赠的宋代铜镜。该面铜镜镜面微凸,呈鸡心形,镜钮左侧有铭文:“湖州真石家念(廿)二叔照子”。
铜镜作为古代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既是古人生活的实用器,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使用铜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见方大小的铜镜不仅凝铸了四千年的历史瞬间,更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解锁打开铜镜展的正确方式
相信蚌埠市民对铜镜并不陌生。在蚌埠市博物馆四楼的“馆藏精品铜镜展”内,展出了从战国至清代的500余面铜镜展品,成为馆藏青铜器类别的一大项。
那么市民、游客朋友们在观赏铜镜展时除了了解其时代、欣赏其形状,还有哪些方面值得观赏呢?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陈新宇给了三个关键词:赏纹、赏铭、赏典故。
铜镜背面装饰的各种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汉铜镜复杂神秘,唐镜奔放华丽,宋镜素雅写实,这些纹饰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密切关系。
1973年蚌埠市西郊八里桥墓葬出土的四山镜,是本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镜。“该镜镜背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之上由中心处向外延伸出四组连贯的花瓣,四组花瓣和长叶纹将镜背分四区,每区置一左旋‘山’字。因‘山’字数量为四,命名为‘四山镜’,是典型的楚式镜。”陈新宇介绍。
赏铭,则是透过镜背刻铸的铭文,研究其内容涉及到的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以馆内展出的明代“喜生贵子”铭镜为例,其镜背镌刻的“喜生贵子”字样,说明铜镜发展到明清时期,已从战国专供贵族专用的照面、陪葬用品,演变为祝寿、贺喜、陪嫁等多种用途。
吴地天气多炎酷暑,生于江南的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开始望月而喘,这便是馆藏内展出的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上所刻画的典故。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的故事镜从东汉画像镜开始逐渐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馆内还展出有“高山流水人物镜”、“许由巢父故事镜”等,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前往观赏。
赏纹、赏铭、赏典故,鉴人、鉴史、鉴兴替。从铜镜出现前的静水照容到铜镜出现后发展而来的各式形态、风格、工艺、历史文化,铜镜本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仍值得后人学习、珍视。
透过铜镜看我市文物保护现状
蚌埠市博物馆建馆之初,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从市物资回收公司拣选了一大批青铜器,其中便包含历代铜镜。随着我市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市还通过考古发掘、征集、接受捐赠、公安移交等途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记者从市文旅体局文物科获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82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694处,完成率为84.02%,位居全省前列。此外,我市新发现文物线索10处。
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除了要定期普查文物,摸清文物家底,更要健全文物保护机制,提升保护能力。
2021年9月,蚌埠市颁布实施了全省首个地方性遗址保护条例《蚌埠市大遗址保护条例》。2021年以来先后对怀远县唐集镇山后村明龙山附近窑厂取土破坏古墓葬和蚌埠市国道G329建设施工人员非法盗掘和破坏古墓葬进行立案调查,并追究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探索采用无人直升机巡航或其他科技手段提升巡查效果;引入检察院公益诉讼机制,成立检查工作站;建立蚌埠市打击文物犯罪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遗址公园建设运营……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新做法,将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置,强化保护效能。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