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试点5年,“网约护士”为何“叫好不叫座”?

2024-11-29 11:40 央视新闻  

三年前,怎么把卧床在家的老伴带去医院换尿管,是范奶奶最大的烦恼。

2011年经历一次脑出血后,家住北京的张爷爷留下了半身瘫痪的后遗症。卧床十年,张爷爷膀胱功能受损,需要长期留置尿管,每月更换。

“我俩都是80多岁的人了,老头子行动不方便,孩子又不在身边,每次去医院都得麻烦保安搭把手,要不就请护工,两三个人一起使劲,才能把他抬上车”。范奶奶回忆,去了医院,挂号、排队、交费、换尿管,至少俩小时,一来一回得耗费大半天。

2022年,通过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护士介绍,范奶奶知道该医院护士可以上门服务。女儿在平台下了一单,花费369元,不到一小时,护士就穿着全套防护服和手套,提着一个小小的护理箱上门了。

图源:视觉中国

耗材是护士自带的,上门后,护士小赵和老人确认了身份信息、沟通了病情,就直接上手操作,“跟在医院差不多,半小时就弄完了”。范奶奶说,临走前,小赵还额外提醒,病人长期卧床容易有压疮,注意定期翻身,擦身子要擦干。老两口对这位护士很满意,后来干脆指定她上门,一直到现在。

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了这样一种新型护理方式:通过手机预约专业护士上门,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用来回医院奔波,在家就可以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被称为“网约护士”。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开始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2021年1月起,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此后,一些商业平台和公立医院逐步尝试,截至今年5月,共计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

图源:世纪坛医院供图

目前,我国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达4500万,其中90%处于居家照护状态,专业医疗护理成为“刚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网约护士”的普及情况并不理想: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参与的护士也少。试点五年后,“网约护士”为何“叫好不叫座”?

“网约护士”怎么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以下简称“世纪坛医院”)是国内较早提供“网约护士”服务的医院之一。早在2018年,世纪坛医院护理部主任刘俐惠就有此想法。

在研究“肿瘤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她发现“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在7天左右,很多患者都是带着管路、伤口回家的,后续依然需要医疗干预。皮下注射、伤口换药、更换尿管等操作专业门槛较高,普通护工、家属都做不了,需要专业护士。”刘俐惠认为,护士上门,患者不用跑医院挂号、排队,既便利了患者,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经过了初期11人团队的小规模摸索,2021年5月,世纪坛医院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金牌护士”签约,正式向公众开放服务,主要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的病人以及母婴人群。

上门护理对护士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国家卫健委规定,“网约护士”需要具备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此外,世纪坛医院会定期开展培训,交代注意事项,比如提前沟通病情、评估病情、核对患者身份、注意人身安全等等。

图源:视觉中国

下单、接单的流程也并不复杂。

世纪坛医院上门服务的多为“熟客”,即从该医院出院的病人。患者在平台上“世纪坛医院护理服务中心”的专区下单,平台通知医院,“我们有一个接单群,订单来了就发群里,哪个护士有空就响应。”刘俐惠介绍,分派护士时也会考虑科室是否对口,比如“母乳喂养指导”的订单就会找妇产科的护士上门;很多患者会直接指定自己熟悉的护士。

风险管控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护士的人身安全。护士来到患者家中,一般两人结伴或只身上门,而且护士以女性居多。网约平台往往会要求患者下单时上传处方、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全程录音、“一键报警”等功能也是平台“标配”。

患者的安全也值得关注。事实上,据刘俐惠介绍,上门护理反而比在医院难度更大。“患者在医院就医时,有整个医院的系统支持,家里环境更复杂,还只有护士一个人”。因此对于首次上门的患者,护士要提前沟通,确认病史和操作细节;为了应对医疗纠纷,每单服务都购买了保险,包括人身意外险、医疗责任险等等。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在世纪坛医院600多名护士中,共有300人报名“网约护士”项目,真正参与过的有150多人,总计上门服务超过6000单。

“有一位骨折的老太太,躺在床上3个月不能动,一度说自己不想活了,她孙女找我们骨科的护士上门做康复,3个月后就能坐轮椅活动了,后来可以拄拐走路。老人每周下单一次,一共下了100多单。”刘俐惠介绍,对于不少独居在家的老年患者,定期上门的护士更像是一种“安慰剂”,有些患者还会早早下楼等候护士

2010年入职的武小晶,是世纪坛医院肿瘤内科的一名护士,从2021年至今,共上门服务200多次。“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患者都很热情,有一位得肺癌的奶奶每次会亲切地跟我打招呼:‘来啦’‘走啦’。”

图源:视觉中国

“没精力搞这个”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网约护士”政策试点5年多,尽管部分医疗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程度仍不理想。

其中,价格和支付机制被认为是影响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大平台尚无相对统一的定价标准,单次服务价格从100多元至600多元不等。除去平台运维费用、保险费等,约70%费用是上门护士的个人收入。

图源:视觉中国

从病人方面来说,除了服务费,还需要支付耗材费和里程费,一般总费用是在公立医院的8至10倍。比如,“上门打针”收费169元/次,而在公立医院肌肉注射价格不过20元。且在绝大部分地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并未纳入医保,纯靠患者自掏腰包。

“我们之前去社区宣传‘网约护士’服务时,有很多老年人很感兴趣,围上来咨询,但大部分人一听价格就不再继续问了。”刘俐惠分享道。使用“网约护士”已有两年的范奶奶同样认为,医保应该承担部分费用,“哪怕服务费我们自己掏,医保是不是可以考虑报销下耗材费?”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患者,大部分护士参与意愿也不高。来自北京的李燕是一名全职“网约护士”。2022年,出于照顾孩子的需要,她从北京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离职,今年5月开始在“金牌护士”“医护到家”等平台注册、接单,每月收入4000元至7000元。“当我跟身边在职的护士朋友们推荐这项业务时,大家都不愿意做,医院的本职工作已经很累,下班只想休息,很难像我这样随叫随到。”

不少公立医院也面临类似的难题——上门护理服务需要护士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来完成。张玲玲是湖南长沙某三甲医院呼吸科的在职护士,她所在的医院从2021年开始试行“网约护士”项目,科室内18名护士中,真正接过单的只有两位,现在已经没人做了。

张玲玲介绍,她和同事们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每月有四五次夜班(零点至早上八点)。“抽血、用药、抢救、换药,还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只要上班,几乎是从早站到晚,每天微信步数都在12000步以上,医院每周还会组织业务学习、质量分析会、业务检查等等。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再做兼职。”

图源: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在制度建设方面,“网约护士”项目仍有不足。头部平台——“医护到家”目前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总订单量超过100万次,其首席运营官邢大欣表示,目前在部分城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还缺乏明确的监管体制。“护士该怎么操作、服务中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怎么界定、遇到纠纷如何解决等等问题,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第三方监管,很大程度上靠医院和平台的自觉。”

接单5个月后,“网约护士”李燕也发现了个别平台的管理漏洞。“在医院抽血前,护士会再三核对身份信息;但上门服务时,按规定患者签字后才能抽血,现实中有时候患者不签字平台也让抽了。”

费心思、下力气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尽管存在不少问题,“网约护士”仍是一种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探索方式。

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居家老人和患者的服务费用能纳入医保,只保留部分相对高端的服务作为自费项目。

此外,作为供给侧,调动护士和公立医院的参与积极性同样重要。世纪坛医院为了让护士自愿参与“网约护士”服务,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比如:绝大部分服务费归护士所有,医院不抽成;参加一定次数的上门服务,职称晋升积分可以加分;表现优秀的护士在全院大会上被特别表扬……“只有护士真的有收获,才有动力做这事。”刘俐惠说道。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医院是否愿意开展这项服务,其实跟领导层的决策紧密相关。有些医院领导相对开放,愿意尝试新事物;有些医院领导怕出事后担责,加上医院几乎无法从中盈利,就不愿意费心思、下力气。

因此,国家层面的宣传和推动显得格外重要。据“医护到家”首席运营官邢大欣反映,由于“网约护士”属于医疗服务,我国《广告法》对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的广告内容有着严格规定,若违反,情节严重的可被吊销执业许可证,这限制了平台方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希望国家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网约护士’被更多人知道。”

图源:视觉中国

最后,还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完善监管体制,让医院和平台有规章可依。刘俐惠建议,各省可以建立省级“网约护士”平台,做好注册护士资质审核、满意度测评、服务价格分析、不良事件上报等统计分析、监督管理工作。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