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抗战时期点燃蚌埠市区第一盏明灯的革命圣地在哪里?——就在淮上区小蚌埠镇。1941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铁路沟的一片芦苇荡里,蚌埠市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蚌埠支部诞生了。
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过后,到处皆闻殷殷雷。时隔83年,当记者走进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桃花园社区的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翻阅那段红色篇章。
沦陷时期蚌埠革命火种从这里点燃
2024年11月的一个上午,桃花园社区人来人往,处处欢声笑语……在社区的深处,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全面抗战时期蚌埠城区首个党支部的字样格外醒目。
“高揖三青年时期接受革命思想,经常参加一些革命活动,多次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桃花园社区居委会委员陈艳介绍。高揖三,中共小蚌埠支部创建人,原名高维让,1909年出生于小蚌埠后楼村一个地主家庭。早年就读于凤阳五中,身处动荡年代的他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
中共小蚌埠支部建立并不是偶然的。
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重点展览展示高揖三烈士史料、书信、物件等。
1928年,高揖三从凤阳五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在灵璧县第一完小(即小蚌埠小学,当时小蚌埠归灵璧县管辖)任国文、历史教员。他以课堂为革命舞台,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高揖三的爱国热忱,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抵制日货。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红色书籍,结识了共产党员崔予庭,与山香寺小学教师崔竹生等人组织了“求生读书会”,并与省立第二乡村师范的进步组织“现实社”建立了联系。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救亡运动高潮,高揖三决心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斗争。1938年5月,高揖三在信阳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心愿。此后,他在阜阳、蒙城等地从事统战工作,动员最广泛的力量支援这场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初,高揖三到根据地党校学习半年后,被分配至中共淮上地委所属的怀远县五区从事民政工作。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向津浦铁路东转移,根据地的干部也化整为零,疏散隐蔽,开展秘密斗争。
当时的小蚌埠东临津浦铁路,既可以成为来往根据地和敌占区干部的联络点、中转站,又可以发展成为向蚌埠开展斗争的秘密地点。高揖三受命返回家乡小蚌埠,担负起开展蚌埠抗战时期中共秘密斗争的重任。
高揖三白天以教书为职业,夜晚则以学校为基地,开办农民夜校,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对发现的积极分子进行秘密考察,为发展组织作准备。他在家族中先后介绍高介福、高传文等入党。1941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高揖三家旁边铁路沟的芦苇荡里,高揖三、高介福、高传文3人成立中共小蚌埠支部,高揖三任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泗五灵凤县委敌工站。蚌埠革命火种,就此从这里点燃。
抗战胜利前,高揖三奉调去淮北区党委城工部工作,由于积劳成疾,医治无效,1946年春病逝于泗县。1949年,经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小蚌埠支部”照亮众人初心启航之路
中共小蚌埠支部成立后,高揖三等人将全部精力投入革命,任务主要是发展组织,积蓄力量,为根据地运送物资,适当开展活动等。
当时,蚌埠是敌占区,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高揖三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为根据地搞到一些布匹、药品、油墨、纸张、缝纫机、油印机等急需的东西。1941年,新四军向路东转移。一次有两个女同志被日军发现,百般盘查纠缠,高揖三他谎称是高乡长的亲戚,才掩饰过去。从这以后,路东路西过往的干部就把小蚌埠作为一个落脚点,每有人员过往,党支部都精心掩护,并由高介福等几个党员护送到安全地带,一些被掩护过的老同志回忆起来至今还十分感动。
艰苦的环境从未磨灭高揖三的斗志,他曾满怀信心地鼓励战友说:“我们的任务可能会暂时失败,但对共产党的信仰永远不能改变。”他以组织“读书会”和夜校等形式,团结教育进步青年,特别重视搬运工人及船民的工作,宣传革命道理,通过拜把兄弟发展一批地下党员,掀起了红色浪潮。日本投降前夕,高揖三先后发展了35名党员,建立了5个党小组。
高揖三的学生舒廷臣是二马路东段的王友友什货店店员,1944年冬,高揖三发展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友友什货店成为中共小蚌埠支部在蚌埠市区的秘密联络点,为来往市内的敌工队员和共产党员干部提供信息与落脚点。
1945年,留芳照相馆成为蚌埠秘密党组织联络点。
1945年,留芳照相馆成为蚌埠秘密党组织联络点,上级的指示、收集的情报从这里进行中转 。
“小蚌埠支部”仿佛一颗红星,照亮众人初心启航之路,一批批蚌埠儿女前赴后继。
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里的烈士遗物
“2021年11月,小蚌埠镇在桃花园社区建立了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重点展览展示高揖三烈士史料、书信、物件等,内容包括文字、版画、照片等墙上展示和展示柜展示,其中相关书信30封左右,相关书籍、杂志、报纸30册左右,烈士遗物8件。”陈艳表示,如今,这里是淮上区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是众多百姓家门口的红色教育点,“原来,革命先辈建立的党组织就在自己的身边,用更接地气的方式,生动讲述着那段斗志昂扬的岁月。”
“红色沁润”勾勒发展新画卷
一路走来,是时间的故事。
走出纪念馆,抬眼是湛湛蓝天。
革命烽火年代,这片土地留下了重要红色印记,它从历史深处而来。穿过桑田,让我们将视野投向前方。
淮河北岸核心片区、小蚌埠片区城市更新及延安路淮河大桥、双墩路京沪铁路下穿等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加紧建设中。按照市委“拥河发展”战略,淮上区正积极编制淮河北岸新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遵循“一河两岸,统筹规划”的原则,明确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城市风貌特色,构建东西拓展、南北链接的城市走廊,努力打造具有淮上特色的城市风貌,形成小蚌埠片区、职教园区、商贸片区、淮上行政片区等多板块联动的发展格局。
“北岸核心区、城市会客厅、青春未来城”,“北岸扩容”进程在加快,最新的产业项目在这里生长,不断提升着淮上新区吸引力。
筑牢红色根基,以红色资源打底,以绿色发展强村富民,淮上区探索推行“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项目,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在小蚌埠镇双墩村,近百亩艾草开发成了艾条、艾绒、艾枕、足浴包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立足特色田园改造,配套建设了休闲垂钓区、田园观光区、瓜果采摘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打造集储藏、观光、研学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项目,并打造双墩一日游和周边两日游及与双墩文化相关联的旅游产品。
这仅仅是淮上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其中一个生动注脚。“城乡深入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们出台了《小蚌埠镇集体经济发展2024-2026年三年规划》,逐村进行分析研判,对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定期调度、分析研判和指导帮扶,形成一村一策。今年以来,先后推进双墩村‘玉米迷宫’项目、吴郢新村菜场项目、徐岗村机动车充电桩项目等多个集体经济项目。截至目前,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715.63万元。”接下来,小蚌埠镇将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提升城区品质能级,跑出发展“加速度”,不断打造乡村振兴的“小蚌埠样板”。
记者手记
一腔热血铸丰碑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重返觉醒年代,缅怀中国革命“播火者”。
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革命烈士用一腔热血,在红旗下铸成丰碑。“铁窗风味,家常便饭,杀头枪毙,告老还乡。”这是高揖三的座右铭。在艰苦的对敌工作中,时时处处有风险,高揖三坦然面对生死,他常常跟党员们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在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里,从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中,我们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风雨如晦年代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一件件烈士们留下的遗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永志不忘的火热初心。
1946年3月21日的《拂晓报》刊载了一篇名为“悼高揖三同志”的悼文。
2019年7月,一张1946年3月21日的《拂晓报》在宿州拂晓报社被重新发现,报纸第二版刊载了一篇名为“悼高揖三同志”的悼文。悼文中写道,“他在工作中,是以最负责的精神,来完成任务的,不避困难不怕危险”。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春夏繁盛,秋冬开花。来自蚌埠八中的优秀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过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深植于蚌埠人民脑海深处的“红色根脉”,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发展格局中成长奋进、劈波斩浪。
2024年12月3日《蚌埠日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