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紫砂壶艺术说玩泥乐趣

2024-12-18 16:56 蚌埠发布客户端  

即将迎来2025年小龙年,作为紫砂壶收藏爱好玩家,新年图啥?主打一个开心呗。紫砂壶的品茶乐趣、文化乐趣、收藏乐趣、交友乐趣,数百年来成就了文人骚客极尽赞美。民国紫砂工艺美术家沈士庄先生感叹“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道出了紫砂壶不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紫砂壶在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因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并存备受推崇,在日常生活中壶与茶交映生辉,使用者与创作者共同赋予了紫砂陶艺灵魂,炫耀中凝结了款款深情,见证了岁月如歌。紫砂壶呈现的艺术美,自然离不开陶土泥料,笔者数十年来玩壶品料,以料鉴壶,见证了陶艺名家巧夺天工造就的经典传奇,见证了一块普通泥料变化成各种颜色陶艺品的美轮美奂,从认识不同紫砂泥料中,体会到了玩泥的快乐,提炼总结让紫砂泥料不再“神秘”,与朋友们分享不同泥料造就的不同经典,其乐融融,以飨读者。

紫砂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自古有“世界紫砂在中国,中国紫砂在宜兴”之说。宜兴紫砂主要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的岩石层下面,夹杂于陶土“甲泥”矿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根据不同矿料精选出来,所以被称为“泥中泥”。紫砂生矿石(即“甲泥”)外观如石块,呈片状结构,经露天堆放自然分化一定的时间后,能自然分解成豆大的颗粒状,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目数,加水调和揉炼成“熟泥”。紫砂艺人们用“熟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土制品,尤其是制作成神态各异的紫砂壶,千锤百炼、拍打塑形、龙窑烈火,绽放灵光四溢,几百年来大放异彩。紫砂泥料大体分三类,即:紫泥、朱泥和绿泥,这三种泥料均可单独成陶器,又能互相掺合制成各种色泽紫砂陶艺。玩壶必须懂泥,紫泥、朱泥、绿泥的特性为:

紫泥:紫泥包括清水泥(也称“清水砂”或“普泥”,成品颜色呈紫红)、底槽清(分头槽清、中槽清、底槽清,以砂性砂粒油性区分品质。底槽清成品呈现猪肝红或猪肝紫,取决于窑温,量少质佳)、天青泥(成品呈猪肝色中闪现蓝光,紫中发黑,与底槽清颜色接近,属于珍贵稀有的泥料)、小红泥(小红泥上一层矿料是朱泥,泥性好的就是俗称的“大红袍”)、红皮龙(不是红泥,其有红泥的外观,紫泥的泥性)、黑星紫泥(在矿井深处也叫“膏黑料”,成品呈黑中透紫红色)、老紫泥(成品呈外紫内红,色泽稳重端庄)、‌紫脂泥(成品呈暗紫色,被称为“羊脂紫砂”)。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内的原料,史料记载紫泥有“诸泥最贵”之说。由于矿脉不同及烧制温度的变化,紫泥陶制品能呈现深浅不同的紫红色、红棕色、深褐色。为了追求天青泥的色泽效果,陶瓷艺人们通常在紫泥里加入适量的氧化金属或朱泥,传承过程在配方中各展独家传统技艺,各有独家秘笈,至今充满神秘。

朱泥:朱泥包括黄龙山朱泥(成品呈现橘黄红色)、小煤窑朱泥(成品呈现暗紫红色)、赵庄朱泥(亦称川埠朱泥,成品呈现较深的红棕色或暗紫红色)、“大红袍”(成品呈现纯正大红色,因其料稀少珍贵,市面上大红袍大多都添加了铁红粉)。另外一朱泥品种叫“梨皮朱泥”(梨皮泥是紫砂矿里的夹层,就是不很纯的紫泥,制成的紫砂壶烧成后呈冻梨色,后来紫砂艺人们采用调砂方法来改变紫泥的机理,人工烧成梨皮效果,成品呈现颜色如黄龙山朱泥)。朱泥也称“红泥”,产于陶土“嫩泥”矿内,烧成后呈现朱砂色泽。“嫩泥”是一种风化程度较好、粘性较好紫砂矿料,但是“嫩泥”的收缩率较大,同样朱泥的收缩率也比紫泥大得多,因此不易制作为大件紫砂陶器,只能制作中小件。朱泥紫砂壶中也有调砂的品种,呈现一种收缩肌理效果美。

绿泥(又称“段泥”):包括黄金段泥(呈金黄色,是段泥极品)、本山绿泥(黄中发青,即绿泥不绿)、青段泥(含青泥、灰泥、青灰),以及人工调合原矿配料衍生的芝麻段泥、七彩段泥。本山绿泥总体是一种略带青灰色的泥料,原料如青壳鸭蛋的颜色,烧成紫砂壶后呈现或深或浅的米黄色,也称“黄段”。本山绿泥也是产于陶土“甲泥”矿内,但储藏矿量比紫泥要少的多,较为珍贵,常做紫砂壶化妆装饰配料陶土使用,因此,制作成紫砂壶或其他陶器即是精品。紫砂陶土历史上曾有一种泥料叫“团山料”,据说原出自于宜兴市黄龙山与青龙山交界处北侧的团山,烧成后呈古铜色,十分的雅致。由于团山料矿量基本上采掘完了,后来紫砂艺人用紫泥和本山绿泥配制团山泥,变动紫泥及本山绿泥的调合比例,可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色泽。笔者根据查询资料显示,本山绿泥配制团山泥最早叫“团泥”,之所以现在很多人将团泥称作“段泥”或者“缎泥”,说是此泥烧制成型的紫砂壶等陶器表面呈现温润丝滑,源自于绸缎的观感,如此说法倒也贴切。


当下市面上还有一种泥料叫“降坡泥”。降坡泥是文革时期宜兴市青龙山与黄龙山之间修路,修路降坡时发现的地表浅层矿料,储量不大,当时大家议论纷纷不能确定具体属性泥料范畴,后来商量来商量去下坡路挖出来的就叫“降坡泥”。降坡泥由红泥、段泥和紫泥共生矿天然形成,烧制的紫砂壶壶体呈现淡黄色附带点状红色颗粒,内藏金砂隐现,颗粒感丰富,韵味十足。现在什么红降坡、青降坡,甚至还配制成五颜六色料紫砂壶,也自称降坡泥,多少有编造噱头之嫌。另外,紫砂泥料还有一种“捂灰”工艺烧成的黑色紫砂壶,称作“乌泥”。早年真正“膏黑料”实际上是含锰铁量较高的真正黑泥,烧成后的色泽呈黑色。现代的“捂灰”成黑色紫砂壶,是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产生的,乌黑色胎土本身是普通的紫泥,用“捂灰”工艺的方法烧制成黑色效果。具体的方法是:将已经烧制过色泽不匀的紫砂壶用稻谷壳掩埋封好,放在龙窑的炉头部位再烧一次,稻谷壳被引燃,人为造成缺乏足够的氧气而不能充分燃烧,稻谷壳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内形成雾灰黑色。如此,也算是紫砂泥料成器型另外一种工艺吧。

紫砂泥料历史上称为墨绿泥、青段泥、膏黑泥、降坡泥、天青泥,包括名气很大的朱泥“大红袍”等,实际上都是矿层夹层较少的矿料,应该说属于小种料品种,单独存量较少,制作的成品也同样少,在紫砂泥料整体分类中可以忽略不计。(杨凤武)





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