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李景) 日前,经过深夜的惊心动魄三小时,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民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驻院医学博士薛飞紧密配合,成功抢救了一名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使其转危为安。
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博士天团”,薛飞就是其中一员。他们拥有前沿的诊疗理念,凭借专业领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患者提供了家门口的便利医疗服务。
2024年6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十院达成深度合作,十名来自上海十院的博士长期驻扎市一院。除以往派驻执行院长、打造名医工作室外,这种长期的、深度的“驻蚌模式”,带来了技术规范、业务学习、质量管理、教学管理、科研推进等方面的崭新面貌,积极探索了人才交流引育新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的浓重一笔。
不断扩大的医院“朋友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的就医体验……这一切正日益成为我市卫健事业深度融入长三角进程中的具象表达。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长三角医疗卫生一体化合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逐步从“单边融入”向“双向奔赴”转变,真正形成了“五个带不走”,即带不走的资源、带不走的技术、带不走的管理、带不走的病人、带不走的感情,通过深度链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而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一院的缘分在六十余年后得以续写。1958年,为缓解皖北地区缺医少药局面,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响应国家号召,援建了蚌埠医学院(现蚌埠医科大学)。而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正式揭牌,通过打造国家综合区域医疗中心,两院围绕精准医疗、科技创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领域加深合作,这也是安徽省首个开诊的国家综合区域医疗中心。
作为皖北医疗中心城市,我市在省内率先与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先后获批2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和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实现质的飞跃。其中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主体已完工,上海一院蚌埠医院项目已完成施工总承包招标并进场施工,市三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二期项目原十四层病房楼改造开工建设,新建综合病房楼取得施工许可证、桩机进场施工、脑病治疗中心一层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过渡期内,2024年1月至10月,浙大二院安徽医院专家门诊接诊患者达44249人次,已完成全年目标量的88.5%。上海一院蚌埠医院柔性引才专家来院413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10个,平移“三新”项目23项,其中3项技术为安徽省首例。
随着融入长三角步伐加快,市属医疗机构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开展紧密型的医疗合作,创新“执行院长、执行主任”机制,把优秀人才和高精尖医疗技术带到了群众“家门口”,一大批打破常规、填补空白、区域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区域内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真正把“问题单”变成了“成绩单”。借力长三角,通过技术、管理、品牌的平移和同质化,市属医院先后9个专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业务收入、三四级手术占比、群众满意度等指标都有大幅提升,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市一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医院,市二院完成三级综合医院登记,市三院获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并被确定为省级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肠菌移植技术是国际国内研究热点和前沿创新技术。2023年5月,蚌埠市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产业基地项目开工,项目由罗瑞(上海)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市市立医院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作为目前国内设计年产量最大的肠菌产业基地,在提升我市精准医疗水平,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助力蚌埠打造皖北区域医疗中心。目前,我市肠菌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达数十例。
截至目前,市县公立医院长三角合作已经实现全覆盖。1-10月份,外请专家来蚌超1000次,门诊超1万人次,手术1300台次以上,四级手术800多台次,远程会诊750多次,开展大查房400次,治愈患者4389人。
立足新阶段,搭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深度链接长三角“健康圈”步伐不断加快。我市将持续加快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加快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名医专家群和品牌技术群,全面提升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实力,推动全市医院管理水平和综合医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长三角城市优质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