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舞台背景渐渐变黑,撼动心灵的鼓乐响起,巫祝以母子生灵投水祭祀,花冠在献祭的人选中传递,人人都在惊悸神魄的奔跑,女娇站在光的中央,大禹观之大恸。这是民族舞剧《大禹》其中一个舞段——“春之祭”。
“我常常开玩笑说,就算自己的记忆力再怎么减退,都不会忘掉‘春之祭’,‘春之祭’是我在这部舞剧中第一个排练完成的舞段。”大禹妻子女娇的扮演者,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舞者刘佳说。
2016年,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民族舞剧《大禹》,冯双白担任总编剧,王舸担任总编导,全剧共分五幕。以大禹治水和人物情感为主线,通过率众治水、劈山导淮等剧情,立体呈现波澜壮阔的治水场景,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塑造为民担当、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大禹形象。
参演民族舞剧《大禹》,让刘佳从热爱舞蹈的小女孩到优秀舞者的蜕变。2015年,22岁的刘佳考入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民族舞剧《大禹》是她参加工作后参排的第一部舞剧。对于大学毕业没两年的刘佳来说,能够参演这样的大型舞剧,她的内心激动之余,还有暗暗地与自己较劲,力争做好最好。
2018年,民族舞剧《大禹》参与了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角逐。
“‘荷花奖’不同于一般舞蹈比赛评奖,它既是舞蹈精品的集中检阅,又是顶级舞者的巅峰对决。这次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在比赛前期,刘佳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表演状态迎接观众,她申请提前结束产假,恢复排练。
聚光灯下,想要有无可挑剔的肢体表达,需要排练厅里日复一日的汗水与坚持。从早功到晚上排练结束,刘佳会因为一个抬手、一个转身在练功房反复纠结、情绪低落。但她用“最笨的方法”,一遍不行就练十遍,十遍不行就练一百遍,跟自己的身体较劲。“这不就是舞剧《大禹》想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吗?”
最终,民族舞剧《大禹》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实现了安徽省在该奖项的零突破。
转眼间,刘佳与《大禹》走过八年了。从蚌埠大剧院到安徽大剧院,民族舞剧《大禹》一直走进了国家大剧院,登上了央视......
成就
随着刘佳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加之参演民族舞剧《大禹》中多个舞段中就加入花鼓灯动作元素和音乐元素,她渐渐明白舞台上展现花鼓灯的美,是多么的荣幸和荣耀。“在舞段‘涂山之恋’中,运用了大量的花鼓灯元素,来完成男女演员情感上的表达。刚开始完成动作时,仅仅外化在肢体幅度上。随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内心的情感转变便在表演时具象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岁月沉淀留下的。”慢慢地,刘佳感受到了对“女娇”理解的变化,诠释她与“大禹”的感情也变得愈加浓烈。
2021年,刘佳作为安徽省唯一舞者,入选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2022年,参与录制由文化部指导,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2023年,参演舞蹈《沁园春▪灯窝》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一项项荣誉,给了她很大的动力,也明白自己的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
大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蚌埠,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世代传颂。大禹文化,是蚌埠的城市名片。近年来,蚌埠从“治淮”到“靓淮”,虽然是一字之变,但生动诠释了新时期弘扬和传承大禹文化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融合淮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盛大的涂山庙会以祭祀大禹为内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2024年,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在蚌埠举行,全面推动大禹文化传承发展,经与会专家充分研讨交流,形成大禹文化蚌埠共识。
禹风厚德,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
展望
民族舞剧《大禹》是讲好中国历史故事的一个成功实践。如今,《大禹》走过了全国很多的城市,登上了更多更广阔的舞台。
一站又一站的演出,一次又一次地登台,和“女娇”相处久了,刘佳好像能够越来越读懂“女娇”了,更能体会到大禹的“小爱”与“大爱”、“家”与“天下”之间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涵。
“女娇”让刘佳放慢了脚步,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力量了。三十二岁的她,经过了岁月,积累了阅历,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在《大禹》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这值得我一生回味。舞蹈传递的不仅仅是情感,还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禹精神,了解蚌埠花鼓灯。” 刘佳感慨地说道,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她的责任。未来,她将用自己对于生命的感受与体验,放在舞蹈作品里。并通过更多的舞蹈作品,展现出更好的花鼓灯的表演形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淮河边的这座美丽珠城。
记者手记:
大禹精神绽光辉
很荣幸,身为一名跑了十多年文化口的记者,与“大禹”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禹会村遗址刻划符号的发现、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大禹文化蚌埠共识的发布......作为观察者、记录者,赓续传承的细节更能轻易捕捉到, 这座城市以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华夏古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2016年,以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背景创排的民族舞剧《大禹》,我更是对其充满了极深的感情。一路见证着它从无到有,再一点点地被精心雕琢,走上更大的舞台,被全国观众看见,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幸运的事情啊。
尤其是我带着采访任务,和舞者们首次来到国家大剧院,坐在台下观看演出的我内心是无比的激动与骄傲。当时,我带着自豪地口吻告诉身旁的观众,这是来自安徽蚌埠的舞剧,它传承的是大禹精神,再现的是大爱大勇的上古传奇 ,那灵动的舞蹈动作源自于蚌埠花鼓灯。谢幕时,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殊荣和掌声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八年多的时间,有很多像刘佳一样的舞者褪去了稚嫩,以矢志不渝的信念打造蚌埠精品剧目,传递耀眼的蚌埠文化名片。 我记录着《大禹》获得的每一项荣誉,安徽省“十大演艺品牌”、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国家艺术项目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并开启“皖浙川”舞剧巡演......
文脉悠远,弦歌不辍。悠久厚重的大禹文化承载着蚌埠历史发展的进程。未来,蚌埠将持续讲好大禹治水的故事,传承大禹精神,让大禹文化在新时代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