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肿瘤,它隐藏于正常的黏膜内 ,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没有医生的细心发现,可能会悄悄增大、病变,导致出血、糜烂甚至是转移症状,最终夺人性命。
最近,44岁的王婕(化名)前往市中心医院体检做胃肠镜检查。
“对,就是这个区域,需要再仔细看看。”“再查下患者的临床病史。”内镜手术室里,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关玉龙俯身凝视着显示屏,双手操控着细长的内镜导管,细心地在患者的消化道内探寻病灶。这个几平方米的操作间是他最熟悉的“战场”。
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无论多么仔细都不为过,这是关玉龙对患者诊断的态度。
之所以在检查中有以上的对话内容,是因为关玉龙在王婕胃部发现其黏膜表面有一小块异常。由于病灶藏在正常粘膜内,又在褶皱中,很难发现。如果医生稍微粗心大意一点,内镜的镜头一扫,这块4*3*0.2cm的异常区域极其容易被忽略。
关玉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仔细研究后,考虑到患者胃镜下同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表现,而这些正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所以判断这块黏膜病变“不友善”,随即他在患者该部位进行了活检。
对标本进行活检后,病理诊断报告为“萎缩性胃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与王婕和她的家属沟通后,关玉龙尽快安排了她住院并实施了胃黏膜病变ESD手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最终的手术标本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早期胃癌)。
患者这种胃黏膜病变,在内镜下表现并不明显,因为和正常黏膜相比,可能仅仅是稍微发红、轻度糜烂、表面粗糙等等,所以极为隐蔽。而一旦没有及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就会迅速发展、恶化。关玉龙介绍,过去这类病灶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创伤较大。随着内镜下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目前采用先进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进行局部切除即可。
术后,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组织被完全切除,边缘干净,无残留肿瘤细胞。这让王婕及其家属的心里安心不少,她的胃癌在早期就被发现并得到了治愈。
内镜手术是一项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技术。关玉龙常常需要在直径仅几毫米的管道内完成切除、止血、缝合等精细操作。显示屏上的画面,就像是一个微观世界,而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探索者。
“医生对患者的观察、关注差之毫厘,临床治疗的效果就会谬以千里。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对肿瘤患者更是决定生死。一定要做到练好基本功、疑难病例多请教、与临床科室多沟通,切忌一叶障目。”这是关玉龙常说的话。
消化内科的走廊上,经常挤满了候诊的患者。关玉龙的门诊量常年保持在5000人次以上,年内镜操作总量2000余例,这意味着他平均每天要接诊20多位患者,最多的时候一天会做几十例内镜手术。尽管工作强度大,他始终坚持耐心倾听每位患者的诉求,仔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在他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
在内镜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的战场,关玉龙用精湛的医术,揪出患者体内位于“隐秘角落”的病灶,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他常说:“内镜医生的成就感,来自于能让患者免受开刀之苦。”正是这份对医学的执着和对患者的仁心,让他在消化内科这个专业领域不断精进,成为患者信赖的生命守护者。
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医疗领域,关玉龙和他的同事们默默耕耘,用内镜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他们的故事,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也让我们看到医疗科技发展背后,那些在“隐秘角落”里默默奉献的身影。(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