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双链融合:打通产学研壁垒 激活创新动能

2025-03-28 08:50 蚌埠发布客户端 ​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批批科技工作者正深入我市企业一线,架起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人才集聚,探索出一条“高校赋能、企业增效、产业升级”的特色发展路径。其中,“双链融合专员”制度的实施,成为打通产学研壁垒、激活创新动能的有益探索实践。

政策搭台

构建人才引育“生态圈”

“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让人才在产业链上找到适合的舞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破解高校科研成果“沉睡”、企业技术需求“无解”的难题,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才交流相关政策,明确“双链融合专员”的桥梁定位,进一步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双链融合专员主要来自驻蚌高校,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建树。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4年,双链融合专员深入企业服务,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66个,取得49项专利。

专家下沉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破壁者”

在安徽辉隆集团五禾生态肥业的试验田里,一片绿意盎然的蔬菜长势喜人。

这一成果和双链融合专员任宗君以及相关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关,密切相关。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启动以来,科研团队聚焦番茄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开展一系列试验,不断探索创新栽培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科研团队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教学、线上答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打通科研团队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品比试验,将生态水溶肥技术与种植实践结合,配套的番茄增施中量元素和水肥一体化节水减肥技术,提升了商品果率,亩均增产7.4%。”任宗君告诉记者,团队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与基层培训优势,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走向田间。

而像任宗君这样的双链融合专员,在蚌埠并非个例。

科研人员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提供技术支持

蚌埠学院教授王传虎身兼蚌埠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多项职务。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与超20家企业开展合作:与台嘉蚌埠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电子级玻布表面处理剂;助力安徽迈诗丽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新葵酸亚锡生产技术研发及团队建设;携手安徽稠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吉非替尼医药中间体工艺研发……“教授的头衔不仅写在论文里,更要印在车间的生产线上。”王传虎说。

通过主持20余项产学研项目,王传虎带动500余万元横向资金落地,3项企业标准制定,推动了企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校企共进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双链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

王传虎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同步将实战案例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参与技术研发,培养出大批“懂理论、能实操”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正成为蚌埠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蚌埠医科大学与凯盛集团共建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蚌埠学院为凤阳玻璃提供智能检测技术支撑……目前,全市42家博士后工作站、25支高层次人才团队已成为技术攻关的核心力量,带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双链融合的关键是让人才‘活水’精准灌溉产业‘良田’。”市科技局人才科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围绕新兴产业领域,扩容双链融合专员队伍,建立“企业点单、高校派单、专员接单”的服务机制,书写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蔡芳 文/图

在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过去找技术像大海捞针,现在专家直接上门‘把脉’。”

双链融合专员的背后,是蚌埠市“破界”思维的生动实践——打破体制壁垒,释放人才活力,让创新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这种“接地气”的科技服务,正是区域经济突围的关键密码。



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