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雨水节气刚过,安徽就召开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这场聚焦“三农”的会议,对新征程上安徽强农兴农作出部署。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安徽的这场会议备受关注。
这是因为,农业,是民生的“压舱石”,事关“口粮”,关系农民“钱袋子”,是须臾不可松劲的大事要事。田垄里的“皖粮”,尤其重。去年,安徽粮食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4位;总产居全国第5位,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从数据里清晰可见,“农”墨重彩开展好安徽农业工作,不仅事关安徽根基稳,更关系到全国端稳端牢“饭碗”的根本大计。
“坚定扛起‘三农’工作时代重任,干字当头、创先争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走在前列”,是拉高标杆、追赶跨越的再出发,是立起的崭新奋斗坐标。显然,在万象“耕”新、春耕备耕起步的关键时刻,安徽向全省上下发出“干”的动员令,就是要推动全省上下抓实抓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不负春光、干字当头、向前追赶,统筹推进基层各项工作,让基础更实、让基层更强,让“金扁担”越挑越稳。
农业稳,全局才会稳。当前的安徽,正处于弯道超车、厚积薄发的关键期。越是向上拔节,越要夯实基础,做强农业“基本盘”。今天的安徽,把农业工作摆在更高的位置来谋划,不论是倾全省之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让“中国饭碗”里稳稳当当地装上更多“安徽粮”;还是守牢耕地宝贵资源,让每一寸耕地用到促丰收的“刀刃”上;或是做精种子这一农业的“芯片”,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皖版”新品种……从一粒种子抓起,从一寸耕地严起,目的就是要引领全省上下脚踏实地多种粮、种好粮,让中国碗里多装优质安徽粮。
写好“春天的故事”,首先要从“三农”工作开篇。今天的安徽,“江淮粮仓”越来越丰厚,由“一粒粮食”带动的“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越写越厚重,不仅激活了农业产业,更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与此同时,还促进“农字号”文旅产业不断向下扎根,推动精品示范村、和美乡村、家庭农场等不断涌现,基层事业节节拔高,有力提升着“幸福指数”的含金量,夯实了“走在前列”的基础。
田畴沃野绘新景,最是奋斗育丰收。奋斗的路径更加清晰。不论是练强基本功,组织农民及时下田种地、抓好田管,还是以市场化思维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无论是以品牌思路推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优质农产品生产,还是紧跟消费者需求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一招一式,指引着全省上下进一步打开思路,创新实践,合力让农业更繁茂,让产业更兴旺。
“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这些话,鼓舞人心、直抵心田。强农兴农,关键是要着力破解好当前“三农”领域发展难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符合省情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力激发基层动力活力。
安徽下一步的崛起,必然少不了县域的挺拔。对此,全省上下当以“农”为牵引,“掘金”县域,聚焦一个“特”字,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带动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精彩擘画好强农兴农的江淮新“丰”景。 (宛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