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小 四(11)班 赵者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2024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年正逐渐成为“世界年”,优秀的中国文化也将在全世界散发勃勃生机。
春联,是春节独特的文化符号
春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老家的大伯是整个村庄的“书法家”,除夕前一天,天刚蒙蒙亮,大伯就端坐在堂屋中央的方桌前,在鲜红的纸上挥毫泼墨。排队等候的人们有的裁剪红纸,有的在《对联入门》中找寻满意的对子,有的则用手机搜索中意的对联。
我凑热闹之余,拿起大伯桌角那本皱巴巴的《声律启蒙》,“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展现出春天的活力生机与温暖美好;“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体现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富有生活情趣……读毕,我又捧起《笠翁对韵》读起来。
除夕,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短短十几个字,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祝福语,为春节增添色彩
人们将言简意赅却蕴含古人智慧的成语融入春节祝福中,传递着对彼此的美好祝愿。我翻阅《成语故事》,体悟除夕夜家人团聚时长辈互相祝贺的“万象更新”,我明白春节是新岁起点,万象都在更新。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我和弟弟用成语编织了“贯口”般的成语祝福语: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这些寓意吉祥的成语,让我们在欢乐节日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诗词,亦是春节文化的璀璨明珠
古语有云: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念,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也是“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的喜悦。吟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不自觉翻开《巨匠与少年》这本书,找寻“特立独行的牛形人”王安石;品读宋代张先的《少年游》,把“韶华常在,明年依旧,相与笑春风”写成明信片送给表妹;把词人蔡伸的“但愿年年,春风有信,人心长久”写给妈妈当朋友圈文案……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就像一条缀满珍珠的丝带,串起了我们对自然的感知与生命的礼赞。
中华文化是四季流转的诗意,更在春节绽放芳华。鲜红的春联,吉祥的祝福语,朗朗上口的诗词,被一代代人传承,五千年的智慧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永不干涸的文化长河,让中华文明的诗意与智慧,永远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注:稿件已在2025年4月9日《蚌埠日报》7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