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走出的清华博士今年连获三项专利

2020-05-21 08:35 蚌埠新闻网  

何之舟毕业典礼上的全家福。

何之舟在打谱练棋。 (受访者供图)记者 陈瑶

今年24岁的何之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眉目清秀,瘦瘦的,戴着眼镜,穿着普通的T恤,人很安静,话不多。但是,不要误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理工科男生,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学术大牛。

从小到大,何之舟一直是大家眼中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时,他以全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从蚌埠二中考入清华土木工程专业。2018年,本科毕业的何之舟在强手如云的清华,以优异成绩获得极其有限名额,跳过研究生阶段,直接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攻读博士学位。除了博士在读,何之舟的另一重身份还是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学习发展中心辅导员,土木工程系科创辅导员。

一年未到半,连获3项国家专利

去年,何之舟获“夹心保温墙体新型FRP超长连接件体系布置设计软件”软件著作权。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学校一直没开学,但何之舟在家也没闲着,早就开启了“闭关”学习模式,每天忙着写论文,做科研项目,和导师、同学开视频会。2020年的时间虽还没过半,但何之舟已经开始“丰收”,他不仅获得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结构工程试验室安全预警系统”软件著作权,而且还手握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分别是“一种新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夹心保温墙体超长受力连接件”、“新型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体连接件体系及设计方法”、“一种可实现长行程高频率加载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及控制方法”。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著作权和专利,只看名称都会感到一头雾水。只有业内人士知道,这些名称的分量,这背后的努力和艰辛,伴随着一次次实验失败,一次次寻找根源,再一次次重新上路。成功,不仅是对智慧和专业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和信念的检视。

在人才辈出的科研领域,何之舟是如何取得如此成绩?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很难走进何之舟的学术世界,但可以看一看这位学霸的成才之路。

5岁学童,打开新世界大门

清华学子,天之骄子,一定天赋异禀,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何之舟的母亲周凤英说,儿子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得多么超群,只不过是万千孩子中比较平凡的一员。

“他小时不怎么爱说话,也不和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但是教给他什么,他会很认真地学完。”周凤英回忆,何之舟小时候,父母启蒙教他10以内、100以内加减法,教他识字认钟,何之舟都学得非常专注,然后牢牢记住。

何之舟的父母都是棋类爱好者,父亲何麒还是蚌埠棋院的一名资深教师,看着自己的孩子像海绵一样能迅速地吸收各种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父母把国际象棋带入了何之舟的世界。看着父母在棋盘上的“厮杀”,5岁的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何麒说,何之舟的成长之路,和国际象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棋类运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全部投射到了他的人生之路中。

2003年“非典”结束后,6岁的何之舟正式拜在蚌埠棋院院长禹继洪的门下,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刚开始的表现并不突出,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算不上出类拔萃。

坚持和积累换来的倍速成长

2004年春节期间,何之舟就去参加了第12届“李成智杯”全国国际象棋赛,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象棋比赛,但当时只获得了男子8岁组第17名的成绩。

何之舟的妈妈并没有着急,她只是让孩子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功课。

“任何成绩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定是量变带来质变,只要坚持学下去,没有学不好的。我不赞成拔苗助长,更反对半途而废。”无论是学习还是下棋,周凤英说,她都是这么要求孩子的。

果然,当年幼的何之舟认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练习后,熬过了非常绝望的瓶颈期后,终于一步步走向了冠军路。“无论我考试还是下棋,好像都是如此,就算开头很平常,但只要做足了准备,坚定信念走下去,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后,别人再想超越我,就很难。”

2005年下半年开始,何之舟渐渐崭露头角,第一次获得蚌埠市同年龄段组别的第一名。之后一路拿奖拿到“手软”。2007年,何之舟参加了安徽省国际象棋锦标赛,获得男子12岁组冠军,这也是他第一个省冠军。同年12月,11岁的何之舟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国际象棋等级赛,并获得冠军,拿到当时唯一一个直升一级棋士的名额。2008年9月,何之舟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并获男子12岁组冠军。2010年元旦,参加“华源杯”全国国际象棋公开赛,获男子14岁组冠军,并获评“棋协大师”称号,也是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棋协大师。2011年7月,参加全国国际象棋等级赛,获二级运动员组第5名,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荣誉和光环之下,何之舟的进阶之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也充满曲折。父亲何麒在回忆儿子的学棋过程时,毫不讳言,在别人眼中所向披靡的何之舟,也曾发生过逃课、厌学的情况,和大部分孩子别无二致。后来,父母一边鼓励一边严格要求他,必须认真上课、练习、比赛。一路坚持,也是苦水汗水里泡过、熬过,才有了后来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不惧失败,百折不挠

棋类运动从来都被视为“聪明人的游戏”,对于这点,在何之舟身上也有体现,国际象棋占用了他许多时间,但是也对他有不少帮助。从小到大,何之舟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和他的“棋路”一样,小时候的何之舟也一直有难以超越的竞争对手,凭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直到初二下学期,他才开始稳居年级第一名。

即便是很长的英语课文,何之舟看几遍就能记住,他说这或许是下棋锻炼的记忆力,下棋时,熟记各种“定式”,需要各种“复盘”都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下棋招式千变万化,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需要很敏捷的反应能力。

因为下棋,何之舟似乎有点“早熟”,他说他的抗压能力和毅力是下棋培养的。他说下棋这事,最怕也最佩服的是一些有韧性的棋手,这类对手“死不放弃”,最后很多时候真的就能“反败为胜”。时间长了,他也学会了永不放弃。即便是到了高中,学业变得紧张起来,但何之舟一边肩负起班长的职责,处理班级各项行政事务,保持和同学之间的高频互动,一边面对激烈的排名争夺,高考在前方,心理素质必须过硬。

在何之舟的整个小学、中学、高中的求学生涯中,只发生过2次成绩“断崖式”下滑的情况,但父母并没有太恐慌,知子莫若父,棋场上那个迎难而上的选手,在学习中绝不会甘心顺势而下。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对何之舟如今在科研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完)

132

何之舟毕业典礼上的全家福。

何之舟在打谱练棋。 (受访者供图)记者 陈瑶

今年24岁的何之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眉目清秀,瘦瘦的,戴着眼镜,穿着普通的T恤,人很安静,话不多。但是,不要误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理工科男生,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学术大牛。

从小到大,何之舟一直是大家眼中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时,他以全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从蚌埠二中考入清华土木工程专业。2018年,本科毕业的何之舟在强手如云的清华,以优异成绩获得极其有限名额,跳过研究生阶段,直接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攻读博士学位。除了博士在读,何之舟的另一重身份还是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学习发展中心辅导员,土木工程系科创辅导员。

一年未到半,连获3项国家专利

去年,何之舟获“夹心保温墙体新型FRP超长连接件体系布置设计软件”软件著作权。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学校一直没开学,但何之舟在家也没闲着,早就开启了“闭关”学习模式,每天忙着写论文,做科研项目,和导师、同学开视频会。2020年的时间虽还没过半,但何之舟已经开始“丰收”,他不仅获得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结构工程试验室安全预警系统”软件著作权,而且还手握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分别是“一种新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夹心保温墙体超长受力连接件”、“新型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体连接件体系及设计方法”、“一种可实现长行程高频率加载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及控制方法”。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著作权和专利,只看名称都会感到一头雾水。只有业内人士知道,这些名称的分量,这背后的努力和艰辛,伴随着一次次实验失败,一次次寻找根源,再一次次重新上路。成功,不仅是对智慧和专业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和信念的检视。

在人才辈出的科研领域,何之舟是如何取得如此成绩?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很难走进何之舟的学术世界,但可以看一看这位学霸的成才之路。

5岁学童,打开新世界大门

清华学子,天之骄子,一定天赋异禀,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何之舟的母亲周凤英说,儿子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得多么超群,只不过是万千孩子中比较平凡的一员。

“他小时不怎么爱说话,也不和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小伙伴一起玩,但是教给他什么,他会很认真地学完。”周凤英回忆,何之舟小时候,父母启蒙教他10以内、100以内加减法,教他识字认钟,何之舟都学得非常专注,然后牢牢记住。

何之舟的父母都是棋类爱好者,父亲何麒还是蚌埠棋院的一名资深教师,看着自己的孩子像海绵一样能迅速地吸收各种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父母把国际象棋带入了何之舟的世界。看着父母在棋盘上的“厮杀”,5岁的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何麒说,何之舟的成长之路,和国际象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棋类运动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全部投射到了他的人生之路中。

2003年“非典”结束后,6岁的何之舟正式拜在蚌埠棋院院长禹继洪的门下,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刚开始的表现并不突出,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算不上出类拔萃。

坚持和积累换来的倍速成长

2004年春节期间,何之舟就去参加了第12届“李成智杯”全国国际象棋赛,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象棋比赛,但当时只获得了男子8岁组第17名的成绩。

何之舟的妈妈并没有着急,她只是让孩子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功课。

“任何成绩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定是量变带来质变,只要坚持学下去,没有学不好的。我不赞成拔苗助长,更反对半途而废。”无论是学习还是下棋,周凤英说,她都是这么要求孩子的。

果然,当年幼的何之舟认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练习后,熬过了非常绝望的瓶颈期后,终于一步步走向了冠军路。“无论我考试还是下棋,好像都是如此,就算开头很平常,但只要做足了准备,坚定信念走下去,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后,别人再想超越我,就很难。”

2005年下半年开始,何之舟渐渐崭露头角,第一次获得蚌埠市同年龄段组别的第一名。之后一路拿奖拿到“手软”。2007年,何之舟参加了安徽省国际象棋锦标赛,获得男子12岁组冠军,这也是他第一个省冠军。同年12月,11岁的何之舟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国际象棋等级赛,并获得冠军,拿到当时唯一一个直升一级棋士的名额。2008年9月,何之舟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并获男子12岁组冠军。2010年元旦,参加“华源杯”全国国际象棋公开赛,获男子14岁组冠军,并获评“棋协大师”称号,也是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棋协大师。2011年7月,参加全国国际象棋等级赛,获二级运动员组第5名,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荣誉和光环之下,何之舟的进阶之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也充满曲折。父亲何麒在回忆儿子的学棋过程时,毫不讳言,在别人眼中所向披靡的何之舟,也曾发生过逃课、厌学的情况,和大部分孩子别无二致。后来,父母一边鼓励一边严格要求他,必须认真上课、练习、比赛。一路坚持,也是苦水汗水里泡过、熬过,才有了后来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不惧失败,百折不挠

棋类运动从来都被视为“聪明人的游戏”,对于这点,在何之舟身上也有体现,国际象棋占用了他许多时间,但是也对他有不少帮助。从小到大,何之舟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和他的“棋路”一样,小时候的何之舟也一直有难以超越的竞争对手,凭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直到初二下学期,他才开始稳居年级第一名。

即便是很长的英语课文,何之舟看几遍就能记住,他说这或许是下棋锻炼的记忆力,下棋时,熟记各种“定式”,需要各种“复盘”都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下棋招式千变万化,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需要很敏捷的反应能力。

因为下棋,何之舟似乎有点“早熟”,他说他的抗压能力和毅力是下棋培养的。他说下棋这事,最怕也最佩服的是一些有韧性的棋手,这类对手“死不放弃”,最后很多时候真的就能“反败为胜”。时间长了,他也学会了永不放弃。即便是到了高中,学业变得紧张起来,但何之舟一边肩负起班长的职责,处理班级各项行政事务,保持和同学之间的高频互动,一边面对激烈的排名争夺,高考在前方,心理素质必须过硬。

在何之舟的整个小学、中学、高中的求学生涯中,只发生过2次成绩“断崖式”下滑的情况,但父母并没有太恐慌,知子莫若父,棋场上那个迎难而上的选手,在学习中绝不会甘心顺势而下。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对何之舟如今在科研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完)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