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起床了,吃了早饭,然后去学校上课,回家写作业,睡觉。”
璐瑶妈妈提到:这是很多孩子写作文时常出现的“标准模板”。内容没有错,但读完后,仿佛只是读了一份行程记录,既看不到细节,也感受不到情绪。这样的作文被称为“流水账型作文”——字数不少,信息不少,但缺乏吸引力。
而三个月后,同一个孩子的作文却写道:
“我刚咬下一口煎得焦黄的土豆饼,外酥里嫩的口感在嘴里‘噼啪作响’,像小鼓点打在味蕾上。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边用铲子翻着锅里最后一块饼,一边说:‘这回,你要吃三块才肯罢休了吧?’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手里却已经伸向盘子。”
这就是大咖素质训练营带来的真实变化——不是教孩子如何“凑字数”,而是教他们用文字去表达感受、构建场景、塑造角色,最终讲出一个“让人想读”的故事。
一、从“会写”到“想写”:激活写作兴趣的第一步
很多孩子写作文“写不动”,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兴趣不在。大多数语文作文训练聚焦在技巧层面,强调起承转合、中心思想、段落分明,却忽视了孩子本身是否“想说点什么”。
大咖素质训练营在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并不急着灌输写作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写前激活”活动,比如“情绪卡片日记”“生活趣事对对碰”“故事配图解说”,先引导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源。
课程中,老师会提出问题:
“你这周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讲的事?”
“你有没有觉得哪顿饭特别香?为什么?”
“你有没有和别人闹过小别扭?那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
孩子不再“为写而写”,而是开始“为表达而写”。这就是从“会写”到“想写”的转变——写作从任务变成一种自发行为。
二、结构化表达训练:从杂乱到有条理
兴趣被激发之后,第二个挑战就是“怎么写”。很多孩子写作文时,容易堆叠细节却缺乏重点,或者一件事讲完后就突然结尾,读者不知道“重点在哪”。
大咖素质训练营在第二阶段引入了“故事结构三部曲”:起点——冲突——转折/解决。
例如,同样是讲“我去游泳”,孩子在掌握结构之后,不再写:
“我去游泳了,泳池里很多人,我游了几圈,然后回家了。”
而是变成:
“刚下水,我脚一滑,差点呛了一口水。‘冷!’我忍不住喊出声来。但我不甘心。看着身边像小鱼一样自由穿梭的小伙伴,我鼓起勇气,慢慢一点一点试着换气……最后,我居然游了整整两圈!上岸时,我感觉自己像打赢了一场比赛。”
故事有“情绪起伏”、有“挑战与成长”,也让读者产生共鸣。而孩子也在这样的训练中,学会了如何安排文章节奏、如何通过“转折”来让故事有看头。
三、描写力提升:让文字拥有画面感
作文之所以动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描写”的质量。一个场景有没有画面,一个人物有没有性格,全靠孩子能不能“写出来”。
训练营特别设置了“观察表达”模块。比如在一次“感官训练”课堂中,孩子们被引导闭上眼睛,通过触觉、味觉、听觉来形容一块糖、一段音乐、一种气味。
原本只会说“糖很甜”的孩子,开始写出:
“糖的甜不是刺喉咙的那种,而是像雨后阳光晒在衣服上的味道,暖暖的,还带点熟悉的香气。”
原本写“下雨了”的孩子,变成:
“雨点像淘气的孩子,一颗颗跳在窗台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像在开一场小型打击乐演奏会。”
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也锻炼了孩子的感知能力——他们开始主动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而不是机械记录。
四、人物与情感:从“事件陈述”到“情绪共鸣”
许多孩子写作文时,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缺少人物的内心活动,导致文章情感匮乏。
大咖素质训练营在第三阶段强调“角色代入”训练。老师会让孩子扮演故事里的角色,以“我”的身份来复述故事:
“如果你是那只躲雨的小猫,你最怕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哥哥被妹妹误会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个最后赢得比赛的人,你一开始有没有犹豫?”
在反复练习中,孩子逐渐学会“写出人的感受”,而不是“描述人的动作”。例如:
原文:
“弟弟打碎了杯子,妈妈很生气。”
升级后:
“弟弟的手一抖,杯子啪地一声碎在地上。妈妈的脸沉下来,我能感觉到空气突然冷了几度。我偷偷看了弟弟一眼,他低着头,手指扭在一起,像一根打结的绳子。”
情绪、人物、动作——层层递进,作文也随之立体起来。
五、从写作到表达:公开展示带来的成就感
光写得好还不够,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成长。训练营每月都会组织一次“故事演讲会”或“我的作文我来讲”活动,让孩子把自己的文章当众朗读、讲述,甚至加入配音和配图。
这种公开表达,不仅锻炼了口头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人期待和欣赏的。
许多原本害羞、怕写的孩子,在连着几次演讲后,反而成了“主动投稿的积极分子”,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
六、写在最后:文字是孩子通往世界的钥匙
作文的好坏,从来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语言思维、情感表达、自我认知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璐瑶妈妈创办的大咖素质训练营,作文不是单独的一门课,而是嵌在孩子全面成长路径中的关键环节。孩子从最初的“流水账陈述者”,成长为“生活叙事者”,再逐渐迈向“创意表达者”。
三个月的时间,可能无法让孩子变成小作家,但足以让他们学会如何用文字,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未来的世界,属于会表达的人。而表达的起点,就从一篇篇有温度的作文开始。
免责声明:蚌埠新闻网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