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4月23日,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抢占大众注意力的刷屏时代,蚌埠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景——纸质阅读持续升温,儿童成为阅读“主力军”,全民阅读热潮正在这座城市涌动。
年接待105万人次
纸质数字阅读双向增长
记者从蚌埠市图书馆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蚌埠市图书馆纸质书刊达664702册件,全年借还文献书刊为882098册件。成人读者借阅排行前三的读者借阅量分别为573册、334册、285册。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在阅读纸质图书上的时间为20-35分钟。数据表明,2024年,市民们去图书馆看书借书的频率更高了。
“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在馆读者数量会大量增加,图书馆也会适时加大新图书的投放量,同时还招募小小志愿者,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同时,图书馆也将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体验。”蚌埠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阅读成为市民阅读主流方式,“听书”是新的增长点。据介绍,蚌埠市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库新增至13个,对外开放数字资源总量达43.01太字节(TB),数字资源浏览量达96.95万次。
当然,纸质阅读作为“深阅读”的重要方式仍然不可替代。从读者借阅类型上看,2024年最受市民喜欢的图书类型是小说文学类书籍,借阅前三名分别是《斗罗大陆》《明朝那些事儿》《酒神》。历史社科、科普类图书也备受青睐,反映出市民对系统化知识的渴求。
“电子阅读虽然便捷,但翻书时的触感和油墨香是无可替代的。”近日上午,蚌埠市图书馆启书房·晚间书房一场以“你好 春天”为主题的读书会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市民张女士说,她每周都会来图书馆借阅两到三本书,利用休闲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馆内还推出“一本好书”“馆员荐书”“走读珠城”“珠城朗诵者”“珠城乐读会”“全城共读一本书”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纸质阅读的兴趣。
从绘本到知识殿堂
儿童成为阅读新势力
走进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色彩斑斓的绘本区、充满童趣的阅读角吸引着众多小读者。数据显示,该馆少儿图书借阅量占全馆总量的45%,其中3 - 6岁儿童是借阅主力。
“孩子以前总爱玩手机游戏,自从办了少儿图书馆的借阅卡,每天都主动要求看书。图书馆环境好,借书也方便,孩子很爱来。”家长陈女士分享道,她每周都会带孩子来借阅绘本和科普读物,亲子共读已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
此外,蚌埠市多所小学与图书馆联动,开展“书香满校园”“书香伴成长”等活动,将阅读习惯培养融入校园生活。许多学校还设立“阅读角”“朗读角”,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终身习惯。
“孩子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从儿童绘本、人文历史、自然科学,阅读范围很广泛。”家长陈女士说,她还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图书集市,通过以书换书、以物换物的方式,让家中闲置书籍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更高了。
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少儿阅读借阅排行前三的读者借阅量分别为489册、247册、239册。其中,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儿童纸质图书借阅排行方面,文学类绘本最受读者欢迎。《谎言大骚动》《没有耳朵的兔子》《小熊很忙,第4辑,万圣节派对》跻身榜单前三名。此外,少儿类图书借阅情况与2023年相比有细微差别,《植物大战僵尸2》依然位于榜首,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寻宝记系列9》首次进入榜二、榜三。
近年来,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绘本为主题,结合“亲子阅读”“科普阅读”等相对应的阅读活动增加儿童的体验和理解。该馆活动策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的习惯更多受父母影响,亲子阅读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相信这份经历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书香蚌埠全域生长
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多元需求
近年来,为满足市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让人们在惬意书香间寻找诗与远方,蚌埠各级宣传部门、文旅体部门以民生“小切口”积极打造功能齐全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分布在商圈、公园、社区中心等地,不仅提供免费借阅服务,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作家讲座、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
“不用专门去图书馆,在家门口就能看书学习,环境好也方便。”在南山书社,众多市民在此安静看书,只能听到偶尔传来的翻书声。市民刘女士对书社的评价,也是许多读者的心声。该书社划分了室内图书陈列区、休闲阅读区、交流探讨区和室外红色专区,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交流的一站式阅读新阵地。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全民阅读,正成为蚌埠人的精神自觉。4月20日,蚌埠举行“书香满城·版权护航”全民阅读与版权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诵读表演、版权宣传、图书展销、非遗体验、创意互动等多种形式,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阅读生态。后续蚌埠还将围绕“全民阅读活动季”开展讲座、读书会、亲子阅读等系列活动,持续打造“书香珠城”文化品牌,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城市新风尚,为建设更具文化内涵的蚌埠注入精神动力。
刷屏时代,阅读不仅是对抗信息碎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彰显。在蚌埠,无论是持续增长的纸质书借阅量,还是蓬勃兴起的儿童阅读浪潮,抑或是全域覆盖的书香网络,都在诉说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书页间寻找力量,阅读以更丰富的形态融入生活,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愈发强劲。
蚌报快评:以书为舟,驶向文明的星辰大海
□尹勇兵
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这一天,全民阅读的热潮席卷全国各地,图书馆人头攒动,图书市集人声鼎沸,网络图书论坛讨论热烈,种种景象无不彰显着阅读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刚需”。在信息洪流冲刷认知的时代,书籍依然是一座灯塔,照亮文明的航程;在浮躁与功利裹挟的生活中,阅读始终是一剂良药,治愈心灵的荒芜。
阅读为何能成为“刚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数据研究显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平均3至5年新知识便要翻一番。因此,无论是出于工作所需,还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人们都需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古时候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今天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则很难适应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阅读,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不被时代所淘汰。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正是对阅读这一重要活动的肯定与推广。自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以来,这一节日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庆祝。
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轼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阅读对人格的塑造;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揭示了书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功能;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激励后人以恒心攀登知识的高峰。这些诗词格言不仅是文化的结晶,更是对当代人的谆谆告诫:唯有阅读,才能让灵魂免于贫瘠。
古今读书的范例,正如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星光。《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痴迷《周易》,反复研读以致“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牛皮绳三次磨断);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古人以执着突破物质局限,诠释“求知若渴”的精神;范仲淹“划粥断齑”,在清贫中苦读经典,终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代文豪。钱钟书留学期间“横扫牛津图书馆”,以“文化昆仑”之姿架起中西学术桥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创业初期坚持研读哲学与管理著作,将阅读智慧融入企业基因。
这些事例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阅读始终是个人突破局限、社会实现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阅读对国家与个人的深远意义。他提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他身体力行推广全民阅读,倡导“建设书香社会”,将阅读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窑洞中借书苦读的故事,更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注脚。梁家河插队时,他徒步30里借阅《资本论》,煤油灯下研读《共产党宣言》,用书籍对抗物质匮乏,以思想丰盈青春。他推动“全民阅读”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建成58万家实体书店和图书馆、3300余家城市书房,让“书香社会”从愿景走向现实。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书、有声读物、短视频等新兴阅读方式层出不穷。电子书打破时空限制,让《论语》与《时间简史》在方寸屏幕间触手可及;有声书让盲人群体“听见”《平凡的世界》,让阅读真正走向普惠。但这些新兴方式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独特魅力。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3%。我国短视频平台人均单日使用超2.5小时,但深度阅读纸质书者不足三成。然而,真正的阅读不应该只是碎片化的浏览和浅尝辄止的了解。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考。纸质书所带来的触感和墨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复制的。它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
世界读书日不应只是短暂的仪式,而应成为唤醒阅读信仰的起点。从“韦编三绝”到“云端共读”,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智慧的渴求。从“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社区图书馆与城市书房的遍地开花,从“家庭书架计划”到“地铁读书驿站”,阅读正逐渐回归生活本真。让我们以书为舟,在文明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以阅读为锚,在喧嚣的世界中安顿心灵。正如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所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愿书香浸润每个人的生命,愿阅读之光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编辑:贾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