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走进华运超市智慧物流加工中心,仿佛踏入未来食品工厂——这里没有传统车间的嘈杂与忙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精准协作的韵律。从一颗豆子到鲜嫩豆芽,从面粉到劲道面条,从原料到元宝水饺,每条生产线都在诉说着科技与美食的奇妙邂逅。
在豆芽孵化间,技术员马晓君轻触控制屏,沉睡中的“豆芽宝宝”们正享受全自动SPA: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智能系统每隔2小时为豆子安排一次“淋浴”,96小时后,空气动能干洗机轻柔拂去豆壳,一根根晶莹剔透的豆芽如出水芙蓉般亮相。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只有数据屏上跳动的湿度、温度曲线,默默守护着植物最自然的生长节律。
转过走廊,面点车间的“钢铁面点师”正展示魔法——300公斤面粉倾入巨型搅拌机,经过精准注水、真空和面,面团在25℃恒温醒发舱里呼吸膨胀,随后被压延成银带般的面皮。随着激光感应器的闪烁,切割刀起舞,转眼间,整齐的面条如瀑布般垂落。全程不足一小时,却完成了人力时代需要半天的劳作。
最热闹的当属速冻水饺生产线,这边机械臂将蔬菜、肉馅与调料按黄金比例投入拌馅机,那边三维成像仪实时检测面皮厚度。眨眼间,包饺机器人“捏”出元宝似的饺子,经过-35℃速冻隧道后,每一只饺子都被赋予"冰铠甲"。
在这座7大车间、10条生产线组成的“梦工厂”里,每个环节都烙印着智慧基因,中央控制系统像大脑般统筹全局,物联网传感器如神经末梢感知细微变化,而大数据平台则让每包产品都能讲述自己的“诞生记”。当传统食品工艺遇上现代科技,华运正重新定义“舌尖上的安全”。
早上7点,华运超市的冷链运输车将蔬菜、肉类等菜品准时运送到我市某区政府食堂。卸完货后,食堂负责人刘娟开始认真清点货品,她还不时用手机扫码,追溯菜品的源头,查看肉类的质检报告等。
“每天有四五百人在食堂吃饭,食品安全是首要确保的,其次,还要新鲜、可口。我们需要企业提供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很可靠的产品。”刘娟说,从2020年4月开始,食堂就在华运超市采购每天的肉、菜、豆制品等,数年过去,这些生鲜产品的品质始终如一,口感新鲜,令人放心。
近年来,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以“工业思维”重塑食品生产流程,投入自动化生产线、恒温净化车间及智能检测设备,实现从原料筛选到成品配送的全程标准化。
安徽华运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涛带领记者走进这座食品工厂时,被智慧赋能的标准化车间,展示了自己如何牢牢守住食品安全这道防线的“十八般武艺”。
以豆制品为例,该中心严格筛选非转基因大豆,通过数控点浆、无菌包装等技术杜绝人为污染;面点生产则依托精准温控发酵系统,确保品质稳定。每一批次产品均附带“电子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生产日期、质检报告等关键信息,让透明化生产成为食品安全的最佳注解。
张小涛说,为破解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中心还构建了“智慧物流+冷链配送”双保障体系。仓储环节采用AI货架管理,实时监测温湿度;配送车辆配备GPS定位与温度记录仪,确保冷链不断链。此外,中心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共享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可快速追溯源头,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这种“产运销一体化”模式,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消费者购物时,不再需要炼就‘火眼金睛’,而是放心购买即可,企业让消费者新来,这就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蚌埠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高富强介绍,华运等本土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投入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发力、公众监督的良性循环。从一颗大豆到一块豆腐,从面粉到馒头,企业用技术革新与责任担当,诠释了“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深刻内涵,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