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激活创新源头水 知产“金矿”再生金

2025-07-24 08:45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何沛  通讯员 周宇 王婷婷)今年上半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45件,居全省第5位;全市30余件高质量专利已在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网;累计办理有效商标注册55581件,“怀远糯米”“怀远石榴”“五河螃蟹”等一些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26笔,知识产权质押金额超11亿元……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我市着力强化创新运用、落实服务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最好佐证。蚌埠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活力,打开市场活力的闸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源头活水”。

全链条保护激活一池春水

知识产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核”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创新的火种。我市深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知识产权视作高质量发展的“导航仪”,推动全链条保护落地生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结出串串硕果。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网越织越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跑出了加速度。”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科负责人拿出一份“成绩单”:去年以来,蚌埠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揭牌运行,成为我省首家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该所自设立以来办理专利纠纷行政裁决3件,办案平均周期缩短20%;五河县跻身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单位,已处理侵权案6起,让当地企业吃下“定心丸”;高新区诞生全市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制度护航让创新更有底气。《蚌埠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深化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为工作开展筑牢制度根基。知识产权创造量质双升,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今年上半年,全市授权专利337件,居全省第6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120件,居全省第5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45件,居全省第5位。高新区试点园区授权发明专利102件,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235亿元,让创新创造的“春水”持续涌动。

如今,蚌埠已加入“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与全国60多个地市携手织就跨区域保护网。也就是说,如果蚌埠企业发现外地厂商仿冒其专利产品,联盟将快速联动当地执法部门,这样的“跨省维权闪电战”,让企业创新更有安全感。

今年“靓淮河”成功列入安徽省商标保护名录。  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专利转化是让创新“变现”的关键一步。在蚌埠,越来越多躺在实验室的专利,正通过机制创新“跳”上生产线,变成货架上的畅销品。

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安徽省天麒面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抵押物不足,虽然手握高价值知识产权,却一直受困于评估周期长、质押流程复杂的难题。“以前手里攥着专利却融不到钱,现在‘专利+商标’打包就能贷,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安徽省天麒面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新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公司负责人算起账来喜上眉梢:8项核心发明专利搭配“天麒”商标,换来2000万元贷款。贷款到位后,新上的生产线让年产能涨了30%,销量额增长25%,还新招了20个工人。这正是市场监管部门推出“组合质押”模式的生动实践,让传统制造业的“知产”变成了“资产”。

更令人振奋的是数据知识产权的突破。蚌埠市天星树脂有限责任公司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数据”,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竟从银行贷到900万元。这一突破性成果,为蚌埠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领域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在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中,一批“隐形冠军”崭露头角。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五河县维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蚌埠市万方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响应,深入贯彻相关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并与自身业务特点紧密结合,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与蚌埠中光电联合研发的“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专利,更是摘得中国专利金奖——这条生产线产出的玻璃基板薄如蝉翼,打破国外垄断,让国产手机屏幕成本降了三成,在全球玻璃制造领域立下“中国标准”。

织密服务网络结出创新“甜果”

知识产权服务就像“催化剂”,让创新成果更快结出“甜果”。我市围绕高品质服务下功夫,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车间,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去年,蚌埠学院成功入选安徽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名单。在建设过程中,我市创新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聚焦高校在金融、管理等优势学科领域的专利转化需求,举办安徽财经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4所高校的1072件存量专利完成全面盘点,盘点进度达99.72%,116件“潜力股”入库,并促成多项校企专利转化合作,有效推动高校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政银企”握手的故事同样精彩。甬蚌产业合作园区里,21家企业最近收到了一份特殊“礼包”——徽商银行给园区批了1亿元知识产权集中授信。园区内的电子企业负责人难掩激动道,“首单知识产权集中授信项目,让‘知产’变‘资产’有了规模效应。”

作为蚌埠的一张靓丽名片,“靓淮河”工程备受关注,先后获评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建设“首个示范”案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全省“十大改革”案例,并成为省委党校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异地现场教学基地。今年,在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成功列入安徽省商标保护名录。“现在不仅景美,‘靓淮河’这三个字也成了金字招牌!”市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今年5月,蚌埠市首个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在怀远县成立。该联合体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首次推动专利技术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精准对接,加速智能科技、绿色制造技术成果转化;首次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可复制的“怀远方案”;首次搭建校企无缝对接平台,破解产学研协同效率瓶颈,为产业升级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供了县域范例。作为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智力支撑,蚌埠学院已与怀远县7家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未来,我们要继续挖深知识产权‘金矿’。”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展望道,“从五河县的行政裁决试点到‘五河螃蟹’地理标志示范区,从数据知识产权转化到‘样板’项目打造,蚌埠会让创新活力更澎湃,为高质量发展再加劲!”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