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有温度、有质感的照片,一段段满是烟火气的视频,让远方风景触手可及。透过陈斌洁的镜头,世界不再遥远。
“终于看见你啰!”每次见他,这都是朋友们的打趣话——多数时候,他不是在山野,就是在去山野的路上。作为全网300万+粉丝“柯柯旅行记”的创作者,陈斌洁(艺名陈柯)1992年生于四川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身兼四川省网联会会员、共青团巴中市委公益形象宣传大使、微博非遗合伙人、携程签约旅行家等多职。镜头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旅途是他的移动工作室。
01 初心:记录路上的感动
“就是想把‘在路上’的感动分享出去。”谈及创建“柯柯旅行记”的初心,陈斌洁的回答很纯粹。最初他只是爱摄影,背着相机走了不少地方,发现许多小众风景与人文故事少有人知——可能是巴中山村老人的笑容,也可能是成都巷弄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这些瞬间太珍贵,我想通过镜头记录,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美与世界多元。”粉丝增长是意外之喜,更让他在意的是,有人因他的内容出发探索,这让“记录”有了意义。
02 多重身份:一份“责任提醒”
身兼共青团巴中市委宣传大使、城市推荐官等职,陈斌洁说这些身份更像“责任提醒”。作为四川人,他对家乡有天然亲切感,会刻意挖掘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故事,拍光雾山红叶、通江古村落,想让更多人知道:巴中不仅有历史,更有蓬勃生命力。而“城市推荐官”的身份,让他更关注细节——不只是网红景点,还有菜市场的烟火、老街的手艺,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更能让网友触到城市灵魂。
03 摄影:人文比风景更难拍
被问“风景与人文哪个更难拍”,陈斌洁毫不犹豫选人文。“人文更考验‘共情’,拍风景能等光线,但拍人要‘恰到好处的距离’。”他分享心得:拍街头手艺人,不能直接举相机“怼”过去,得先聊几句,让对方放松到忘记镜头。“镜头是有温度的,你对拍摄对象的尊重,会藏在照片的眼神里。”
04 爆款:千万播放量的惊喜
2024至2025年,陈斌洁配合巴中市、宜宾市宣发的视频,及川南非遗、巴中非遗、恩阳龙舟大赛等作品,播放量均破千万,成网络热点并获多方推荐。“特别激动!完全没想到反响这么大。”他仍记得恩阳龙舟大赛的拍摄:“那是家乡特色活动,我只是想真实记录精彩与热烈。”这份成功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坚定了他用影像宣传家乡与各地文化的决心。
05 深耕:让非遗“活”起来
2025年8月,他参与推广的巴中非遗系列宣传片播放量破3000万,成展现巴中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配合巴中文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巴中恩阳、南江等区县,用镜头捕捉巴山背二歌、恩阳河灯、通江银耳栽培技艺、平昌翻山铰子等非遗场景。通过生活化叙事与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与地域生活的交融。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既留非遗本真,又契合网民习惯,是宣传片走红的关键。
06 平衡:专业为骨,故事为肉
作为人民摄影签约摄影师、《摄影摄像》杂志特约高级摄影师,陈斌洁有自己的平衡之道:“旅行博主内容不能太‘高冷’,但专业性是底线。”构图、光影等基础不能丢,这是画面好看的前提;同时要避免用专业术语“劝退”观众,而是用“故事感”带大家入景。他举例:“不说‘用了三分法构图’,而是说‘站在这拍,能让雪山和村落刚好对话’。”专业是骨架,故事是血肉,两者结合才耐看易懂。
07 未来:深耕家乡与远方
谈及未来,陈斌洁说要继续深耕“家乡与远方”。一方面挖掘四川小众文旅资源,如巴中的人文乡镇、甘孜藏寨、攀枝花阳光,让更多人知道四川不止成都和九寨沟;另一方面,他想走出国门,用中国摄影师视角拍世界,但最终会回到“连接”——让国外网友见中国之美,让国内网友更爱脚下土地。“旅行摄影的终极意义,就是打破距离,让美好相通。”
曾在川西小村庄,陈斌洁记录下村民生活、传统手工艺与孩子嬉戏的场景。“那次让我明白,旅行摄影不只是拍风景,更要发现、记录温暖的人文故事,这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正如他常说:“最好的照片,永远在下一站。”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