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城潮涌,创新扬帆。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7月,省委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课题,成为全省上下必须答好的重要考卷。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时代考题,重任在肩。面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省委“创新之问”,蚌埠这一科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的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正以竞逐智能传感产业“新蓝海”为突破口,以建设“中国传感谷”为战略支点,奋力书写着“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蚌埠答卷,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工业老城”到“智造高地”
一座老工业城市如何在时代变革中重塑竞争优势?蚌埠的答案是:坚定不移实施“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并且一出手就精准锚定了智能传感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6日,全市答好创新之问暨加快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召开,明确指出,答好创新之问,关键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蚌埠科技特长变成蚌埠工业特产。而蚌埠智能传感产业市场前景好、自身有优势、产业发展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点。
9月26日,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2030年)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提出要做到抓鱼扣鳃、勇闯新路,充分发挥蚌埠科教资源优势和科技基因,认真答好省委创新之问,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这不仅是蚌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响应省委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基于自身禀赋、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战略抉择。而发展智能传感产业,背后是深思熟虑的产业布局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清晰地勾勒出从“工业老城”向“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的实施路径。
回溯往昔,1979年,中国兵器214所迁址蚌埠,开启了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懈探索,为这座城市播下了传感技术的“种子”。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跻身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积累了宝贵的产业经验。自2017年起,蚌埠连续举办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不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见证了智能传感技术从“追赶”到“并跑”“领跑”的不断跨越。
当前,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大幕开启,智能传感器作为赋予机器“看、听、嗅、触、知”能力的电子“五官”,是数据采集的源头和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其产业前景被喻为潜力无限的“新蓝海”。蚌埠再次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以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为龙头,以产业和技术基础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迈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铿锵步伐。
今日之蚌埠,智能传感产业已呈集群发展之势。全市已集聚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初步构建起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中国传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第六位,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已跻身全国前列,成功在国家传感器产业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之地。
为“产业集群”注“源头活水”
产业方向明确,如果集聚发展?蚌埠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聚焦“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三大主渠道,为中国传感谷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招商引资方面,蚌埠围绕传感器全产业链精准绘制招商地图,成功引进了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和企业,有效补链、延链、强链。在对上争取方面,蚌埠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成功申报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争取重大政策、布局重大项目和获取资金支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更多资源。在助力本地企业方面,蚌埠培育出安徽北方微电子、芯动联科、希磁科技、华鑫微纳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套、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
创新,是智能传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蚌埠深知,唯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蚌埠围绕智能传感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和前沿方向,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组建了“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已成功申报创建创新平台39个,在智能传感领域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0余项。
在创新驱动下,蚌埠智能传感企业捷报频传,涌现出一系列彰显“蚌埠智造”实力的创新成果:安徽北方微电子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助力“嫦娥”奔月、“神舟”飞天等国家重点航天工程;芯动联科惯性陀螺仪填补了国内高端MEMS传感器空白;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30%,稳居行业第一;华鑫微纳建成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具备月产3万片晶圆能力……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成为蚌埠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写照。
变“蓝图规划”为“发展实景”
宏伟的产业蓝图,最终要靠一个个优质项目和一项项“实物工作量”来支撑和体现。如何将规划图、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当今的蚌埠,正以“铁锤砸铁钉”的严实作风推进项目建设,用扎实的项目变“蓝图规划”为“发展实景”。
图为中国传感谷。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中国传感谷内,硬件载体和环境配套日新月异。这里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满足了企业及时入驻需求;人才公寓、污水处理中心、专业化电镀产业园、大宗气体供应站等一系列高标准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企业安心生产、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建成投入运营的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线项目,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低成本、便捷化的公共技术服务。通过建设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园等,蚌埠逐步形成了“一谷三园多址”的产业集群总体布局,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功能定位日益清晰。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滋养创新、催生产业的沃土,也是蚌埠吸引企业、留住人才、激发活力的重要软实力。近年来,蚌埠市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专项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等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从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发展赋能。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唯一单独组建运行市级营商环境机构,建立项目全过程服务管理调度库,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99%以上,成功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监测站名单,营商环境创新做法获国家级认可,为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引力。
以“传感”窥见未来,用“实干”应答时代。今日的蚌埠,正以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重要抓手,深入践行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回应省委的“创新之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蚌埠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朝着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不断奋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蚌埠振兴,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蚌埠力量。 (蚌报融媒体记者 顾楷)
编辑:侯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