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双十一”,购物浪潮席卷线上线下。然而,今年的消费者似乎变得更加精明和务实。“买东西别急着买单,先看看有没有可以用的券”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消费信条。从餐饮、美容到黄金、旅游,优惠券不再只是省钱的工具,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心理慰藉。在这场消费盛宴中,有人囤券“成瘾”,有人追逐黄金,还有本地商家借势破局。
囤券青年:省钱与满足感的双重博弈
“遇到优惠先抢到手,需要的时候马上就能用,不用还能退。”家住蚌山区的刘先生道出了许多本地年轻人的心声。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他一次性购买了二十多张团购券,其中不乏本地的餐饮券和生活服务券。

这种“囤券式消费”在本地年轻人中形成风潮。在蚌埠本地的社交群组里,经常能看到网友分享自己在“双十一”期间囤的各种本地商家优惠券。很多商家也在这时顺势营销,实现引流。伟伟冰酒酿借助11.11元11杯的爆款热饮,实现11月10日当天直播间百万元销售额,禾泉小镇在“双十一”期间的门票售卖超过5000张。
从“盲目囤货”到“精准囤券”,有人囤券的金额高达数千元,其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既能随时享受优惠,又保留了反悔的余地。
本地商家的破局:线上线下融合求生
囤券之外,“凑单”在这个“双十一”依然拥有一定的热度,因为各平台都推出了消费补贴券。比如天猫平台推出了满5000减500、满2000减200等活动;抖音平台则推出满4000减400、满1500减180等活动。

面对线上平台的竞争,蚌埠本地商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联动的路径。华运超市结合满100元减20、满200元减40的政府补贴消费券,组织了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实现引流。超市负责人表示,赶上秋冬季家居服、棉服、保暖内衣等销售旺季,近期的客单价比平时上涨5%左右。为了增加与年轻消费者的粘性,华运超市还联合京东推出了卫生纸、洗衣液等产品的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直接减的活动。
蚌埠百货大楼则在高档护肤品类区喊出“和线上同码同价”的口号,甚至柜姐在现场派发的赠品更多。“‘双十一’这样的节日,是我们吸纳大量线下会员的时机,价格、赠品也早就和线上接轨。”楼层负责人表示,实体店的线下专柜相较于线上,拥有更可靠、更保真、可试用,且下单即提货的体验,所以近两年,高档护肤品的线下实体店发展优势逐渐显现,会员结构也更稳定。
黄金热:投资与情感的复合载体
在淮河路的金饰专柜,“双十一”期间的销售热潮令人印象深刻。“我们的一位老主顾一直关注国际金价,11月10日夜里,连夜让营业员给他开单买黄金,今天的金价果然不负所望,比前一天涨了32元。”淮河路一家金饰专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际金价持续上涨,部分消费者将黄金视为避险资产。如果说囤券是“小确幸”,那么黄金消费则是今年“双十一”的“重头戏”。天猫平台发放的“黄金天降券”在一分钟内被抢空,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消费者甚至组建“黄金作业群”,付费获取抢券攻略。
记者在金饰店看到,当天的价格牌上,周生生等品牌的金价单克已高达1308元,即便如此,部分网红款依然卖断货。
面对金价的高歌猛进,实体店也在调整策略。“现在大部分消费群体都是偏向买小克重的金饰品,不论消费多少,我们都会为客人提供编绳或者送一些小饰品的活动。”一家金店负责人王女士透露,刚需消费者对金价上涨敏感,面对目前的价位已经顾虑重重,而购买大克重饰品的消费者可能也进入了观望期,所以再用老的营销手段降工费或者打折等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情况。店铺转而通过编织手绳等增值服务维系老客户,稳定客户群。实体商业正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
逻辑变迁:从冲动到理性,从实用到情感
“双十一”在蚌埠的演绎,展现了一座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年轻人用囤券抵御不确定性,用黄金寄托保值期待,本地商家以融合策略寻求生存空间。
“优惠券可能会过期,黄金价格会有波动,但消费者对价值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未来的商业世界,考验的是我们如何在这份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蚌埠百货大楼总经理王艳认为,不论是对囤券的热衷还是对黄金的追逐,都是消费者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也是对消费主义浪潮的理性回应,而本地商家的机遇就在于如何把握这种变化。 (记者 陈瑶 文/图)

